1942年,國民黨政府的軍需署下令將華商被服廠收歸國有,王宏卿不得不忍痛離開親手創立的工廠。雖然沒有了被服廠,但王宏卿想的仍是怎樣為抗戰盡心力。離開華商被服廠後,他前往廣西桂林開辦了“義昌五金行”,從上海選購五金百貨運至桂林,生產軍需五金產品,以供抗戰之用。據王宏卿之子王汝珍先生回憶,父親艱辛輾轉萬裏,回上海采購物資,曾到學校看他,發現兒子在課堂上跟著日本教師學日語,回家便責問:“怎麼會學日語?”得知兒子學校的校長是漢奸後,便決定帶著他離開上海到桂林。這時日本情報機關獲悉了王宏卿的行蹤,企圖派特務暗殺他,幸虧住在隔壁的李宗仁妻子郭德潔及時發現,王宏卿一家才轉危為安,王汝珍也進入了郭德潔創辦的德知中學就讀。1945年,抗戰勝利,日寇投降,王宏卿重新回到上海,繼續掌管“榮昌祥”業務。
從在上海振興“榮昌祥”,到離開上海創辦軍需工廠,再到重回上海經營“榮昌祥”,8年裏,王宏卿的足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在戰火中他為抗日戰爭的後勤保障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為紅幫的愛國曆史增添了新的動人篇章,再次充分展現紅幫——這個以農民和手工業者為主體的創業群體的本質特征。
三、轉換崗位,續寫新篇
帶著滿身征塵回到“榮昌祥”後,王宏卿迅速調整心態,親自主持“榮昌祥”的經營事務,業務恢複很快;在醫治戰爭創傷、發展生產、發展經濟的新的曆史時期中,王宏卿把自己的愛國熱情,適時轉移到自己的行業中來。在王宏卿的努力下,“榮昌祥”形成了以西服業為龍頭的經濟綜合體,業務量迅速上升。“榮昌祥”在業界良好的業績以及王宏卿開拓精神、誠信信譽,使得他成為同行公認的領頭羊,在業內享有崇高的威望。1947年,在民主選舉上海市西服商業同業工會理事時,王宏卿被推選為理事長。
上海市西服商業同業工會,前身是1927年11月籌建、1929年1月6日正式成立的“新服式同業工會”;1937年7月21日,改名為“上海西服業同業工會”;1946年3月正式確立為“上海市西服商業同業工會”。這是上海最具凝聚力和權威性的行業組織,以紅幫裁縫為中堅力量,而管理同業公會的理事會,自40年代起理事長大多是寧波人。
擔任工會理事長期間,王宏卿除了料理“榮昌祥”經營事務,同時為全上海近700家現代服裝商店的生存與發展,為紅幫社群技藝的提高與創新,為業務的調劑與擴大,為後代的教育與培養等等,殫精竭慮。
針對會員商店地段不同、等級不一、采用麵料和服裝尺寸也不同的情況,同業公會製定了西服的限價:“商店分特級、甲、乙、丙、丁”5個等級,來料加工的價目分別對應為100~133元、80~99元、60~79元、45~59元、30~44元5種。(3)民主評議,合理定價,會員商店之間形成公平有序的競爭。
王宏卿還經常奔波於“社會局”、“總商會”和協調會員商店之間,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和矛盾,讓西服業穩定發展。
王宏卿還熱心於教育事業,他十分清楚紅幫裁縫所受到的學校教育少,多數隻接受了一些私塾教育或初小教育,受過高小教育的人不多。為培養西服業技術人員,王宏卿會同顧天雲等34位紅幫名店經理共同發起、創辦了上海市西服業工藝職業學校。王宏卿帶頭捐款3.35億元法幣和一些大掛鍾之類的實物。學校於1947年籌建,1948年秋就招生開學了,學生由同業公會內會員企業保送,免費學習,學費由保送會員單位支付。學校“以提倡職業教育、培養西服工藝為主旨”,“以達成在國內技師中為優秀人才,推其藝術,以向國外爭市場,發揚吾國藝術之光……”(4)
上海市西服業工藝職業學校培養的人才,為中國服裝業的變革和發展培養了第一批開拓者,其後,全國大部分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現代服裝企業的開創者、高級技術人才,都是該校的學生或再傳弟子。
在迎接新中國到來時,王宏卿同樣傾注了一腔愛國熱情。王宏卿曾熱忱支持與幫助過進步人士和共產黨員的鬥爭活動,與共產黨員潘念之交往便是適例。潘念之是浙江新昌人,1923年底,經張秋人介紹參加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後曆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寧波地委書記、中共寧波特別支部委員;1925年10月,潘念之被派往上海大學附中任教,兼任中共閘北區區委委員;抗戰勝利後,他留在上海組建正大公司,從事上層統戰和情報工作,王宏卿在此期間,結識了潘念之。潘念之在和王宏卿的交往中發現他為人正直,是個愛國商人。於是潘念之開始向他灌輸革命理念,在其影響下,王宏卿逐步理解共產黨的政策和綱領,認識到共產黨是為國家、為人民的解放而奮鬥,因此他積極協助共產黨和革命誌士開展活動。他以同業公會理事長的身份和地位,掩護地下黨活動,給地下黨提供了很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