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從北國迅速蔓延到東海之濱,上海這座曾經繁華的大都市變成了戰爭孤島。王宏卿如果固守上海,尚可以保證獲得可觀的利潤。但是他卻作出了出人意料的決定:將“榮昌祥”交給師兄李國華管理,自己則和彙利西服店經理周永升,亨達利鍾表行經理莫高明、毛釗炳等人離開上海,輾轉來到內地。他們克服種種困難,組織生產軍用被服和軍需用品用以支援前線。
他們在武漢創辦了一家軍用物資專業工廠——華商被服廠,工廠大批量生產軍裝、軍用被服、水壺等軍需產品。被服廠之所以起名為“華商”,就是取中華愛國商人的意思。這個廠名寄托著服裝界誌士同仁團結抗日的心願。
“華商”創辦初期,因為戰亂,內地資源稀缺,工廠連生產軍服中所用的紐扣都沒有辦法得到,他們不得不自行生產牛角紐來替代。盡管生產條件艱苦,但為了抗日救國,全廠上下,同心協力,想盡辦法來克服困難,順利保障了軍需物資的供應。
1937年12月,南京失守,眼看戰火就要蔓延至武漢,華商被服廠決定搬遷,地址選在當時尚算平安的香港。王宏卿精心安排了搬廠事宜,他決定將工廠設備從武漢通過粵漢鐵路經廣州遷至香港;工廠的技術及管理人員均由武漢遷移而來;大部分工人都是從上海聘用的青年裁縫,人手不夠就在香港就地招聘。在港生產的產品主要是軍用的服裝、被子、綁腿帶、軍帽和子彈帶等。華商被服廠在香港為前線抗戰的將士提供了有力的物資支持。
1938年7月至9月,徐州、廣州、武漢相繼失守。漫天戰火從北方蔓延到南方,香港成了日軍侵略的新目標。華商被服廠再次陷入危急之中,王宏卿他們經研究一致認為遲走不如早走,應盡快將工廠遷回內地。可此時該如何撤離香港成了十分棘手的問題,粵漢鐵路已被切斷,大部分地區都被日軍侵占,大規模的遷移目標太大,且不方便。王宏卿與大家商議後決定,遷廠分為兩條路線進行:第一路是被服廠所用機器設備的托運路線。“將縫紉機及其他機械設備打包後用船從海路繞過瓊州海峽,先至越南海防,再由海防用汽車經鎮南關(現友誼關)進入廣西省,再由桂林通過湘桂鐵路運至湖南省的黎家坪火車站,然後用汽車送至祁陽華商被服廠總部。”(1) 第二路為自願隨廠遷至內地的工人行走的路線。工人們隨身帶著部分廠方小件物品,從香港啟程,經過6個晝夜的顛簸,先到九龍,再至廣州。至廣州後,為防日軍襲擊,開始化整為零,各自乘火車或汽車,經長沙、衡陽抵達黎家坪,再由廠方接至祁陽廠部。一路上極端艱險,“但在王宏卿妥善的安排下,絕大部分設備、工人都安然無恙地到達了目的地,華商被服廠內遷成功並很快就恢複了生產。”(2)
祁陽地處湖南省的一個縣,丘陵地貌,群山起伏連綿不斷,植被很好,工廠廠房建在山中,易於隱蔽,可避免日軍飛機的轟炸。同時祁陽尚屬交通便利,利於軍需物資的運輸。
華商被服廠生產任務很重,雖有1000多名員工,1000多餘台縫紉機,天天連續趕工,但由於前方需求緊急,要經常加班加點,工人1天有時要幹10多個小時,星期日有時也不得休息。
1939年到1941年,中日雙方幾十萬大軍3次在長沙會戰。1940年,日寇進行瘋狂掃蕩,出動軍用飛機轟炸祁陽,其轟炸的主要目標就是華商被服廠。
炸彈不但毀了工廠,還炸死了工人。王宏卿的二弟王仙卿也在日軍的飛機轟炸中倒在血泊之中,他是在堅守被服廠倉庫時犧牲的。然而這些都沒有使被服廠的員工退卻,戰火紛飛,車間時常遭到敵軍襲擊,工人們便帶著縫紉機到附近農民家中繼續生產,為抗戰前線的將士們盡力提供軍需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