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娜
一、承接名店,開創新局
1925年5月末,上海南京路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愛國學生和窮苦勞工慘遭屠殺。榮昌祥呢絨西服號緊鄰慘案發生地,店主王才運目睹慘景,難以抑製滿腔悲憤,於是在南京路率先罷市,聲援愛國反帝鬥爭。其後,經過深思熟慮,王才運為維護民族尊嚴,抵製洋貨,毅然決定棄商歸裏,他將“榮昌祥”全部資產盤點核算後,以分紅形式將大部分資產分給店中老員工,“榮昌祥”則交給他最為看重的學生王宏卿經營,王宏卿接替他擔任經理。非常時期,王才運將一生辛勞的心血交托給他,足見王宏卿的膽識和才能。而作為接班人,王宏卿挺身而出,勇擔重任,不僅繼承了王才運的經營之道、人格風範,而且在日後曆史的風口浪尖上續寫了紅幫裁縫的壯麗篇章。
王宏卿1900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奉化縣江口鎮王漵浦村,原名嘉讓,父親在鄉鎮錢莊任業務經理。王宏卿的嶽母是王才運的姐姐,所以從輩分上來說,王才運既是他的族叔,又是他的舅舅。王才運在上海經營西裝發跡後,帶動了王漵浦一帶的眾多鄉鄰投身到這個行業。寧波人有句老話,“家有良田千頃,不如薄技在身”,王宏卿父母決定為兒子擇師學藝。15歲那年,王宏卿帶著親人的囑托,從奉化來到了上海,在榮昌祥呢絨西服號學習西服縫製技術,開始了他的學徒生涯。
王宏卿雖是親戚,但王才運卻並沒有對他另行照顧,依然管教嚴厲,同樣先到裁縫工場進行裁縫手藝基礎知識的培訓。3年中,他刻苦鑽研,掌握了紮實的服裝專業技術。學徒期滿後留在“榮昌樣”,被分配在一樓店堂當營業員。在王才運的嚴格教導下,王宏卿學習經營門道,熟悉麵料特性,研究服裝樣式,日積月累,他不僅裁縫技藝精湛,而且能熟練地運用英語與外賓對話、洽談業務。王才運十分賞識,最終挑選他作為自己的接班人。
王宏卿執掌“榮昌祥”後,沒有辜負恩師的期望。他順應時代的發展,結合市場需求,不斷推陳出新,使“榮昌祥”繼續了王才運時代的輝煌,始終處於上海西服行業的領軍地位。
創業難,守業更難。王宏卿所處的時代,中國正值動蕩歲月,帝國主義的壓迫,國民黨政府的黑暗統治,戰爭的摧殘,諸多難以預料的狀況,讓“榮昌祥”飄搖不定。但王宏卿沉著冷靜,在每次危機麵前,都能順利應對。商場如戰場,1932年,廣東巨商蔡昌籌建大新公司,看中了南京路西藏路口的黃金地段,強迫“榮昌祥”及其他商店退租遷移。王宏卿不畏權勢,力挽被動局麵,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按合約續租。但大新公司財大勢大,在它的幕後運作下,最終由大新公司賠償遷店補償費而告終。“榮昌祥”在得到經濟補償後,於1932-1933年將店遷至新新公司與大新公司之間的南京東路782號。
經過王宏卿煞費心機的設計布局,新的“榮昌祥”很快就在南京路上重新開張了。精心裝修的店堂大門,別具特色,門楣上方橫懸著黑底立體金字招牌,大門兩旁是落地大玻璃櫥窗,通透明亮,營業廳內燈火輝煌,氣派非凡。王宏卿在處理應對這次危機的過程中,出色地表現了一個現代商人所應具備的品質。
二、鐵流萬裏,赤誠報國
王宏卿所處的時代注定了他將走過一段艱難的歲月。隨著抗日戰爭的全麵打響,中國人民英勇抗敵的精神成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最好的詮釋,各行各業的人們以力所能及的方式,表達著挽救國家危亡的決心。
在這個烽火連天的年代裏,許多工商業者深明大義,為了國家,不惜傾家蕩產乃至獻出生命。如果說,王宏卿麵對巨商據理力爭,讓“榮昌祥”遷址後重放光彩,為的是不辜負師傅重托,員工信任,表達了他對家鄉父老的深情厚誼;而抗戰烽火中,他輾轉各地開辦軍需工廠,曆經辛苦乃至失去親人,為的則是不讓同胞受難,國破家亡,表現出了他強烈的愛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