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模範商人——王才運及其榮昌祥服裝公司(2)(1 / 3)

雖然中山裝創製者說法不同,而且這一服裝樣式以後也在不斷演變之中,但是,根據以上資料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榮昌祥呢絨西服號”的主人王才運對中山裝的貢獻是巨大的,是他和其他紅幫裁縫一起按照孫中山先生的倡議完成了中山裝的改進、定型工作,從而使中山裝成為地地道道的中國新式服裝,不但中國人視之為“國服”,外國人也確認其為中國人創造的典型的中國現代服裝。

中山裝是服飾文化中西合璧的典範之作,它是王才運和其他紅幫裁縫師傅們在民主革命領袖倡導下共同謀構的結果。它將中西方縫製與裁剪技術融合在一起,是對中國服裝製作技術的一次革命,也是對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的一次革命,它標誌著中國服飾的人文思想、審美觀念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中國服飾文化與世界服飾文化接上了軌道,實現了由古代向近代、現代的轉變。

第三是在服裝人才的培育上,王才運信奉“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他嘔心瀝血,為服裝事業的繁榮發展輸送了眾多優秀的人才,是紅幫職業教育的元勳之一。

在舊時,學徒生活是十分艱苦的,學徒期一般為3年。學徒期間大部分時間是為師傅、師娘做家務,諸如生爐子燒飯、抱孩子、洗衣服等等,過了1~2年後才允許為師傅打下手,也就是提提熨鬥、踩踩縫紉機。3年時間學不到什麼裁剪功夫,因此,很多學徒往往是3年學徒,3年幫忙,才能學到一些基本的技術離開師傅。而且師傅一般為了自己的生意是不教關鍵技術的,徒弟們隻能暗中偷學,然後靠自己琢磨,掌握一些要領。

王才運卻與眾不同,他心懷服裝事業發展的大局;他高瞻遠矚,深知“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服裝事業要發展就必須得有大批人才,因此他始終以培育服裝人才的理念來培養學徒。在培育服裝人才方麵自有其獨到的一麵。

一是注重實踐育人。王才運對待學徒,與其他師傅不同,他不會讓學徒盡做一些家務雜事而浪費一兩年時光。凡是到“榮昌祥”的學徒,一律先到工場實習,由師傅具體指導,讓學徒們在實踐中初步了解掌握服裝結構,通過實踐學會基本的裁剪技術和縫製工藝。因此,“榮昌祥”的學徒,滿師時間短,掌握技能快,後來多能成才。

二是注重量才錄用。“榮昌祥”的學徒,大多來自奉化王漵浦,有王才運子侄一輩的,有其外甥、外甥婿等親戚,有左鄰右舍的鄉親。王才運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徒,他舉賢不避親,隻要你品行好,有才能,他就重用你;而且根據你的才藝和特長量才而用。如果你服裝技能掌握得特別好,就留你在工場,先當工人,日後往裁縫師傅方向發展;如果你有營銷才能,就分配你到店堂做營業員;如果你有組織管理能力,就安排你做管理人員。總之,王才運在服裝人才培養上用心良苦,注重人才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空間,為中國服裝事業的發展培育了大批後備力量。

三是堅持紮實漸進的原則。王才運對服裝人才的培養講究科學性、係統性,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步步到位,一絲不苟。他安排學員在學習服裝技術時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逐步深化提高,係統地掌握服裝知識、技術、技能和科學的方法。譬如留在工場當工人的,在原先初步了解服裝知識、初步掌握服裝技術的基礎上繼續拜師,在師傅指導下按裁製西服的工序,一道道循序漸進地學習鑽研;在掌握了各道裁製工序後,再了解掌握各種麵料的性能,研究各種服裝的款式,最後還要能按顧客的身材、氣質,因人而異,靈活運用,精心縫製出讓不同的顧客都能滿意的服裝來。

王才運培養了服裝行業不少優秀人才,從“榮昌祥”出去自立門戶的有20餘人,其中大多在南京路開西服店,與“榮昌祥”遙相呼應。

王才興、王和興兄弟,開設王興昌呢絨西服號於南京路807號;

王來富,開設王榮康呢絨西服號於南京路815號;

王輔慶,開設王順泰呢絨西服號於南京路791號;

王廉方,開設裕昌祥呢絨西服號於南京路78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