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模範商人——王才運及其榮昌祥服裝公司(1)(1 / 3)

竺小恩

王才運(1879-1931),浙江奉化王漵浦村人。

13歲隨父親王睿謨離鄉赴上海,先在一家雜貨店當學徒,不久跟隨父親改學裁縫;初為包袱裁縫,1900年,其父親從日本學習西服裁製技術歸來,在上海浙江路與天津路交彙處的憶鑫裏附近開了一家西服店——王榮泰洋服店,王才運就在王榮泰洋服店一邊跟著父親學習西服裁製技術,一邊幫著父親經營店堂;西服店在父子共同努力下,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同時又得到親戚慈溪人潘瑞章的資助,1910年,王才運與同鄉王汝功、張理標3人合夥,在南京路與西藏路口(現上海第一百貨商店)開設了“榮昌祥呢絨西服號”;1916年,3人拆股,王汝功、張理標退出“榮昌祥”,“榮昌祥”由王才運獨資經營,資金達10萬銀元,成為當時上海商界最著名最完備的西服專業商店之一;1927年前後(1),王才運棄商歸裏,把“榮昌祥”交由王宏卿經營;1930年春,他為了挽救中華皮鞋股份有限公司(原係1917年奉化人著名律師餘華龍創辦的“中華皮鞋商店”,1925年,餘華龍作為律師,業務甚忙,加上社會活動頻繁而無暇經商,故將商店以6000銀元盤給了王才運。王才運將店名改為“中華皮鞋股份有限公司”,生意日見興隆。1927年回鄉時,將該公司交由王宏卿打理),又一次離開故裏赴上海。在他的努力下,公司雖然起死回生,但是由於過度勞累,1931年7月,王才運突發腦溢血而逝世,年僅53歲。這位曾被譽為“模範商人”(2)的紅幫裁縫在歸葬前,有蔣介石、孔祥熙等30多名國民黨黨政要員和上海、寧波、奉化的著名人士為其題像,表示懷念和頌讚。

一、上海西服業界的領軍人物

王才運一生從事服裝事業,是20世紀前期上海西服業界的領軍人物。

他創辦的“榮昌祥呢絨西服號”在西服業界長期昂立榜首,他培養的西服業傳人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幾乎壟斷了上海南京路上的西服店。這些西服名店對中國近現代服裝事業的發展,尤其是對現代服裝業和西服業的發展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王才運在上海從事服裝事業之時,正是整個社會轉型時期。此時正值上海開埠,一批批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紛紛登陸上海灘,上海成為全國的時裝中心。隨著歐美來華人數的劇增,西服需求量也大幅上升。上海市曆史博物館收藏的資料顯示,西方僑民在上海的人數,1880年為3504人,1900年增至7396人,1905年為12328人,1910年為15012人,1930年為58607人。國外移民的大量湧入,使上海與國際的聯係愈發密切,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在這裏碰撞、交融,近代上海的服飾文化呈現出了多元化趨勢。隨著國內有產階級,高級職員,為外國人服務的買辦、洋員、保安,富家子弟,社會名流等追求時尚,爭穿西裝,社會上出現了一股“西裝熱”。再加上民國服製改革,使西式服裝在中國服飾領域占有了越來越多的份額。到了20世紀20年代,大都市穿西裝的人極多,學生、教師、公司、洋行和各機關的辦事員都紛紛穿上了西裝。

王才運的“榮昌祥呢絨西服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中創立的。“榮昌祥呢絨西服號”地段佳,位於南京東路與西藏路交彙處,是上海最繁華的鬧市區域;規模大,3層10開間門麵,裝潢氣派,成為當時上海最完備最著名的西服專業商店之一。王才運以“榮昌祥”為平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中國服裝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多方麵的貢獻。

首先是在西服店的經營管理上,王才運超越了紅幫前輩,也超越了自己,他開創了工貿合一一條龍生產服務新方式。

紅幫裁縫的創業史是一部不斷創新的曆史,他們之所以能從包袱裁縫到小作坊,繼而經營店堂,乃至服裝公司,一步步走向成功,這與他們在經營上的不斷創新是緊相關聯的。在上海的紅幫裁縫的生產方式一般經曆了3個階段:起初是包袱裁縫,走街串巷,上門兜攬生意;繼而是攤頭裁縫,在馬路邊、弄堂口等處定點設攤,承接來料加工;然後是店堂裁縫,乃至服裝公司,租賃或購買臨街房屋營業,擁有字號、商標、門市部和加工作坊。上海的店堂裁縫以小型的代客加工為主,占店堂裁縫總數的80%,分布在湖北路一帶;也有一部分店鋪備有衣料,兼來料加工,占店堂裁縫總數的15%~18%,分布在四川路一帶;還有2%~5%的店堂裁縫是大上海的名店,分布在鬧市南京路一帶,門麵寬敞,裝潢考究,這部分店堂的層次、規模已接近於服裝公司。王才運的“榮昌祥”應該屬於後一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