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營“榮昌祥”的同時,王才運作為紅幫創業功臣之一,在孫中山等民主革命者的倡導下,積極探索服裝改革之路,努力開創中國服裝的新世紀。
在經營西服的過程中,他並非照搬西服樣式,而是借鑒西服理念和先進的裁剪方法,為我所用,從東方人的實際出發,把中國人量體裁衣的優良文化傳統和中國縫紉功夫的長處運用到西服製作中來。20世紀三四十年代“培羅蒙”等服裝名店“海派”西服的創製成功,與王才運等出類拔萃的紅幫裁縫在服裝經營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積累是分不開的。
在中山裝的創製中,王才運更是功勳卓著。當時西服流行,而西服原料多為進口呢絨,大量白銀外流嚴重影響國計民生;不少國人不習慣於穿西服,因此中國服裝領域出現了形形色色、林林總總的怪現象,這有礙國人的體麵和國家的形象。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民主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倡議創製中國新服裝——中山裝。此服裝采用西裝造型和製作技術,參照西服樣式,根據中國人的體形、氣質和社會生活新動向,融入中國服飾文化傳統。初期的中山裝是由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日本的張尚義後人製作的:直翻領,胸前7個扣子,4個口袋,袖口3個扣子(3)。中山裝的修改、定型應該在上海的紅幫服裝店,而且時間在1910年“榮昌祥呢絨西服號”成立以後到1925年孫中山逝世以前(另據《寧波日報》報道,認為孫中山1916年在杭州、寧波演講時已穿改進後的中山裝,照此說,中山裝的改進、定型時期應該在1910年至1916年)。
1927年3月26日《民國日報》登載了“榮昌祥”廣告,連登三天,內容如下:民眾必備中山裝衣服。式樣準確,取價特廉。孫中山先生生前在小號定製服裝,頗蒙讚許。敝號即以此式樣為標準。茲國民革命軍抵滬,敝號為提倡服裝起見,定價特別低廉。如荷惠定,謹當竭誠歡迎。
同年3月30號《民國日報》刊登了“王順泰西裝號”的廣告,內容如下:中山先生遺囑與服裝。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乃總理遺囑也。至於中山先生之服裝,則其式樣如何,實亦吾同誌所應注意者。前者小號幸蒙中山先生之命,委製服裝,深荷嘉獎。敝號爰即取為標準,以供民眾準備。式樣準確,定價特廉。倘蒙惠臨定製,謹當竭誠歡迎。
從這兩則廣告可知:第一,孫中山先生生前曾約“榮昌祥”和“王順泰”兩家服裝店製作過“中山裝”;第二,孫中山先生對這兩家服裝店製作的“中山裝”頗為滿意;第三,1927年,在國民革命軍抵滬之時,兩家服裝店全力推廣製作中山先生生前約請他們製作的服裝樣式——中山裝,而且式樣準確。
由此可見:第一,中山裝的定型是在上海紅幫服裝店完成的,王才運的“榮昌祥”是肯定參與此事了;第二,王才運等紅幫裁縫在中山裝的推廣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005年,在“紀念中國同盟會成立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上海大學社會科學院李瑊副教授也提出:“中山裝的誕生與寧波籍紅幫裁縫密切相關”,而且明確了改進中山裝的人物和時間,“第一款正式的中山裝是由紅幫人物王才運根據孫中山的要求於1916年縫製而成。”她說,1916年,王才運等人應孫中山之約,在此前的基礎上,結合先生的意見進行了改進:將前襟7個紐扣改為5個紐扣,以象征“五權憲法”;改上貼袋蓋為倒“山”字形筆架式,稱為“筆架蓋”,象征中國民主革命要重用知識分子;袖口仍為3個扣,以象征三民主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