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輔臣是江良通的第二個兒子,在上海長大,自小聰慧好學。他高中畢業,被父親送到一所法國教會學校——聖芳濟學院讀書。聖芳濟學院創辦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1880年吸收部分中國學生讀書。1889年,遷址到虹口南潯路新校舍。1901年,學院正式設立中國部。江輔臣就讀聖芳濟學院的確切時間不很清楚。從其“上海市西服業同業公會整理委員會會員登記證”上記載情況推算,應該是在1915年前後。
聖芳濟教會學校對學生要求比較嚴格,規定學生進校一年以後一律不能用漢語交流會話,隻能用英語溝通。這種硬性規定使得中國學生英語水平提高很快。江輔臣畢業的時候,英語已經講得十分流利,這為他以後與外國人做生意打交道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江輔臣從聖芳濟學院畢業後,其父即讓他繼承自己的家業,擔任和昌號西服店經理。老一輩西服裁縫大都不懂英文,與洋人溝通有語言障礙,接受過西方文化熏陶的江輔臣能講一口流利英語,在和外國人做生意時得心應手。那時候的靜安寺路尚屬於英租界,江輔臣西裝革履,儀態瀟灑,用英語與上流社會的洋人交談,很快打開了局麵。不久就包攬了英租界工部局的員工製服和下屬巡捕房的製服定做生意,還包括帽子、皮鞋、警棍等附屬用品。定製生意不但量大,而且年年定期更換,給“和昌號”帶來滾滾財源。
江輔臣接任“和昌號”後,既善於經營管理又樂於扶植同鄉同業,因此在業界有很高的公認度。1937年,他被公推為“上海市西服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此後連任三屆。擔任理事長期間,他經常四處奔波,維護同業利益,為紅幫裁縫在上海的形成和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是早期紅幫裁縫的創業功臣。
“和昌號”在江輔臣經營之下生意更加紅火。20世紀40年代,呢絨西服大興。1942年,江輔臣把“和昌號”改成“和昌呢絨號”,由自己和江輔仁任經理。全店從業人員11人,其中技工7人。呢絨業發軔於清同治年間,最初由西洋僑民來華時帶來。20世紀初,呢絨業開始興起。但是在上海,因市民生活水平底下,呢絨生意清淡。外商開設的呢絨店少有本地人問津。隨著中國毛紡織業的逐漸發展以及大量洋呢絨的湧入,到30年代,呢絨服裝生產進入旺盛期,上海成立呢絨商業同業公會。30年代末,上海呢絨業商店已有近50家。當時上海的西服業從業人員以寧波紅幫為主。1931年到1941年的10年間,呢絨同業公會有163戶會員商店,寧波人有97家,占57.6%。南京路上紅幫西服店“榮昌祥”、“裕昌祥”、“王興昌”等都兼營呢絨,掛起呢絨西服號的招牌。江輔臣改店名為“和昌呢絨號”,製作銷售呢絨服裝,可謂緊跟潮流,順應時勢。
江輔臣也像父親一樣,從家鄉招收職員。在這些學徒中,後來比較出名的有江輔豐。江輔豐1933年10月生於上海,5、6歲時父親病故,家道中落,母親帶著一家人從上海回到家鄉。回鄉後,江輔豐就讀於錦沙學校。1948年秋,年僅14歲、還在讀書的江輔豐被江輔臣選中,到上海西服店當學徒,並拜江輔臣為師。江輔豐與江輔臣同輩,都屬“輔”字輩,但是年齡相差整整一代。
新中國成立後江輔豐一直從事服裝行業。1956年,上海實行公私合營,江輔豐在“和昌號”所在地段擔任組聯會主任一職,後被上級抽調到公司合營的工作機構。公私合營結束後,上海新城區服裝公司任命江輔豐為培羅蒙西服店的公方經理。改革開放後,江輔豐一直擔任西服店的黨支部書記或經理,為上海現代服裝業繁榮作出了一定貢獻。
1945年10月,江輔臣奉上海市社會局命令,與夏筱卿、唐瓊相一起成為西服業整理委員,整頓上海西服業。1954年起,“和昌號”一直替上海友誼商店承擔來料加工和定製西服業務。公私合營後,“和昌號”整個店號和全體員工並入上海友誼商店,江輔臣退休。
四、情係家鄉,造福桑梓
江良通家族的財富累積到足夠多的時候,他們對金錢的觀念逐漸發生改變,希望利用財富去體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地位,首選的途徑就是購置不動產,既有炫富的念頭,也有光宗耀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