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紅幫元老——江良通及其裁縫世家(2)(2 / 3)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江良通財力雄厚。他在上海長樂路、浙江莫幹山等地購置了好幾處住宅,又在家鄉建造了花園式洋房。家鄉的小洋樓建於1934年,取名“守拙廬”。“守拙”一詞出自晉代詩人陶淵明的《歸園田居》:“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陶淵明詩中“守拙”似有“自詡清高,不做官,清貧自守”之意。不過,在江良通心意中,則應該是“安於愚拙,不學巧詐,不爭名利”,這是一種低調的處世策略。“守拙廬”是一棟獨立的中西合璧的小洋樓。小洋樓大門朝東,門楣梅園石上鐫刻的“守拙廬”3字為金峰山人所書。洋樓分2層,用清水磚疊築,牆上有鐵格花窗加固的玻璃木窗,庭院牆上還留有一小部分彩色壁畫,門廳外是羅馬式柱頭,室內有壁爐、浴室,外牆和室內裝飾依舊,體現出海派風格。小洋樓至今還保存完好,成為前江村獨特而有文化價值的古建築。

從農村走向都市,城市的繁榮並沒有使江良通迷失方向,忘記根本,而是反哺故裏,造福桑梓。民國12年(1923),江良通兄弟帶頭捐資16000元,在家鄉發起建造一所完全小學——錦沙小學;另助田123畝,每年的田租收入全部用於學校各項開支,校舍、設施、教職員工工資以及其他日常開支都得到了保障。

校舍為走馬樓式,2層,23間,另有會議室和600多平方米操場。校長是周孝成,早年曾加入同盟會。錦沙小學時設3班,學生130人,在當時是奉化校舍完備、設施齊全、師資強大的小學之一。學校規定凡前江村兒童均可免費入學,讀完高小者獎20元。當時縣政府還贈送過“樂育英才”和“陶鑄後進”兩塊木匾。江氏兄弟也因捐資興學受到地方政府褒獎。如今仍有錦沙小學助碑(現保存於原前江小學教學樓內)可印證這段曆史:“前江私立完全小學命曰錦沙,民國8年(1919),由良通、良達二昆仲創議,邀同鄉族人之友等向族內勸捐,而己則獨出巨款,築校舍,置地產,完成美事。辦法遵照六級,采用複式製。經費一節,每年由董事公議,量入為出,並逐年留積幾許,以備不時之需。特此勒石,以保永遠”,下麵列有助戶名單。錦沙小學現尚留有舊址。舊校門上有“唯善為寶”4字,似為學校倡導的教育主旨。

除了建造錦沙小學之外,江良通還為家鄉做了不少好事,比如建涼亭,造橋梁,設立義莊,添置消防水龍等。民國8年(1919),奉化遭遇自然災害,江氏兄弟還帶頭捐款賑災。鄉人親切地稱他們為“和昌老板”。

五、教研結合,傳承發揚

紅幫裁縫的興衰受到時代發展的影響。抗戰時期,上海被日本人侵占,西服業受到重大打擊。抗戰勝利後,有所恢複,但接下去又是三年內戰。新中國成立後,20世紀50年代初,西服業再次興旺,1950年,上海西服店有700多家,其中寧波人開的有420家。此後的60年代,因體製多變,生產發展緩慢,特別是三年困難時期,提倡艱苦樸素,服裝業受到影響。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百業俱興,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大幅提高。同時提倡解放思想,人們的審美觀念有較大改變,過去被視為“資產階級穿的西服”進入千家萬戶,被大眾接受,服裝業漸現勃勃生機。一些老一輩紅幫裁縫師傅開始有了用武之地,他們在服裝行業發揮餘熱,利用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傳授高超的製衣技藝,有的開設服裝培訓班,為服裝廠輸送熟練的服裝工,有的被服裝學校聘用為教師,在科教一線大顯身手。江氏家族的後人江繼明是其中最為出色的代表人物。他以自己長期積累的經驗為基礎,理論聯係實際,深入研究,教科結合,並以自己的服裝技術、服裝文化研究成果作為教材,多渠道、多形式培育服裝業新人。

江繼明是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老師、繼明紅幫服裝研究所所長。

在紅幫裁縫故鄉寧波,他是一個被業界尊重的人物——紅幫裁縫的第6代傳人。如今,像他這樣懂得全套紅幫西裝傳統縫製技藝的人健在的已經不多,全國不足百人,而且大多是八九十歲高齡,江繼明算是比較年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