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紅幫元老——江良通及其裁縫世家(1)(1 / 3)

陳黎明

20世紀初,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沿海城市出現一股“西服熱”。當時,奉化江口的王漵浦、前江、南渡一帶以裁縫營生者很多。這些“本邦裁縫”(中式裁縫)主要做長袍、馬褂、對襟衣,多在本地上門服務,給富家縫製服裝,也給窮人縫縫補補,以技藝精湛著稱。他們為適應西服漸行的潮流,紛紛改弦易轍,研習西服工藝,從做中裝改為做西裝。一些在國外學習裁縫手藝的年輕人,回國後相繼在上海、哈爾濱等城市創業。起初那些“群出賣藝以縫衣營生者”,或三五成群,或單門獨戶,帶著剪刀、市尺、熨鬥、針線,為人縫製衣服。他們沒有工場,沒有店麵,靠上門兜生意,全部家當包在一塊布裏,所以被人稱做“包袱裁縫”。隨著生意逐漸興旺,一些裁縫師傅開始開店經營。店中職員多為家鄉子弟,互相提攜,盡心培植,優秀者另樹一幟,分業自立。至1950年10月,奉化人在上海開西服店的有113家。奉化裁縫不僅數量多,而且手藝高,名氣大,製作的服裝款式講究、品質優良,成為上海“紅幫裁縫”中堅力量。他們改變了過去中國人長袍馬褂的著裝傳統,開創了中國近代服裝變革的先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便是江良通,他開設的“和昌號”是國人最早開設的西服店之一,他也是奉化人在上海最早開設服裝店的裁縫師傅之一。

一、窮則思變,東渡學藝

江良通字仕有,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出生在奉化江口(新中國成立前為前江鄉,現為街道)一個叫前江村的小村莊。

前江村位於江口街道東北部,地處寧奉平原,奉化三大江河中的縣江與剡江從村的東西兩邊蜿蜒向北流去,彙集於江口北端的三江口。這裏阡陌廣柔,江河交叉,水網密布,土地肥沃,是魚米之鄉,新中國成立初曾是前江鄉政府所在地。前江村所在區域雖是重要產糧區,但是地勢平坦,水災不斷,加之人多地少,務農收入低微,當地農民生活困苦。在務農收入無法維持生計的情況下,一些村民以做裁縫謀生。

在清末民初,前江村隻是一個百來戶人家的小村,村民大多姓江。據《棠溪江氏宗譜》(1920年版)記載:前江村江氏於清朝中葉從原棠雲鄉(今屬蕭王廟街道)江氏家族遷徙出來。江良通家世代務農,祖輩沒有手藝,僅靠種田謀生。其父親第30世忠愨公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農民,老實本分,生有兩子,長子江良通,次子江良達。江良通育有輔臣、輔銀兩子。在封建時代,江良通一家僅靠租賃幾畝田,自然難以維持生活。自小頭腦活絡的江良通不甘心一輩子麵朝黃土背朝天,重複祖輩的生活,一心想著要外出闖蕩。當時,與江口隔江相望的鄞縣(現為寧波鄞州區)薑山鎮有張姓人家在日本從事西服業,江口的王漵浦村一帶也有人在日本做服裝手藝。江良通決意要去日本闖蕩,於是兄弟倆合計後一起到日本學習西裝手藝。

19世紀80年代末,日本明治維新後,年輕的江氏兄弟坐著夜航船,沿著剡江,來到寧波,又坐船到上海,從上海到日本橫濱。江良通來到橫濱後,找到早在那裏從事西服業的寧波老鄉學習手藝。從時間上看,江良通兄弟的師傅最有可能是張尚義之子張有鬆的後代,他們在這些人開的店鋪裏當學徒。

學徒工生活非常辛苦,但是,內心深處的一種創業拚搏精神和貧農子弟吃苦耐勞的品質促使他堅持下來。江良通是一個有心人,在學藝過程中,時時留意師傅的經營方式。他一直憧憬著能在家鄉開一家屬於自己的西服店。

他相信那麼大的中國,有那麼多洋人,他們肯定需要穿西服,更相信自己有能力用所學的手藝創造財富,這是他外出闖蕩的初衷和動力。

二、學成回國,上海創業

江良通兄弟學成回國,他們決定到上海去。那裏是最理想的創業之地。

一方麵,在上海便於經營生意。19世紀末,作為五口通商之一的上海已成為遠東乃至世界的大都市,外國列強盤踞,使館、商埠、洋行、辦事處等到處都是,慣穿西服的洋人大量集聚。而那些受西方文化思想影響,著西服的國人也越來越多,因此生意客眾多。此外,當時的上海有從日本學藝回國的寧波西服裁縫,也有“本幫裁縫”(以寧波奉化人居多,故稱“奉幫裁縫”),他們形成一個龐大的行業群體,西服市場日益成熟。另一方麵,上海與寧波在地理位置上相距較近,水陸交通便捷,且同為吳語方言區,兩地文化觀念和生活習慣差異較小。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下的農民,鄉土觀念重,雖為生計所迫離鄉背井,還是有濃濃的家鄉情結。寧波人在上海做生意,一旦家鄉有事或思念家人的時候,回鄉一趟也比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