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良通招收的人大多來自家鄉前江村,且都有點沾親帶故。他深知“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的道理,不管親與不親,同等對待,從嚴管教。所有學徒,都要到工場實習一段時間,在學會服裝結構、裁剪技術和縫紉手藝後,再視其品行和特長量才選用,有的到櫃鋪當夥計,有的到工場做技工。在工場做工,還要再拜師,按製衣工序,一道一道學藝。到櫃鋪工作,必須學會量身、算賬、接待等本事。
隨著店鋪規模的擴大和店員人數的增加,原有的小店鋪已經不能適應。
而要在北四川路找到更好更大的店鋪卻很不容易。江良通經過考察後,決定把西服店搬遷到靜安寺路407號(今南京西路)。靜安寺路於清同治元年(1862),由英租界當局越界修築,亦稱湧泉路。光緒二十五年(1899),靜安寺路劃入公共租界,商店相繼出現。江良通應該是在此間遷店落戶,屬於靜安寺路上較早的一批商家之一。一份“和昌號”“上海市西服業同業公會整理委員會會員登記證”的登記信息顯示:位於“靜安寺路407號”的“和昌號”,當時的經理已是“江輔臣”,資本為“六百萬元”,職員“9人”,職工“3人”,登記年月為“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八日”。是年,江輔臣47歲。從此份原始檔案看,當時的“和昌號”已經是有所衰微的了。民國34年(1945),正是抗戰剛剛結束的時候,經過戰亂動蕩的店鋪,還能保留一定的經營能力實是難能可貴。
其實,19世紀末20世紀初,“和昌號”是以技工多、技藝好而著稱於滬的。
當時的“和昌號”已經初具規模,一樓前半間為鋪麵,用於與客戶談生意、算賬交付;後半間為成衣庫和量身定衣之處。二樓是工場間,辟有裁剪間、熨燙間和配料間;另有閣樓供店員住宿。光緒三十四年(1908),英商開辟有軌電車線路從靜安寺經外灘,折向北四川路直至虹口公園(今魯迅公園),電車開通,交通便捷,因此靜安寺路人氣日旺,店鋪日增,商業、娛樂業迅速發展起來。
江良通的“和昌號”處於興盛發展階段。
紅幫裁縫中無論是張尚義家族還是上海的江良通、王才運家族,他們的事業之所以能興旺發達,其原因不外乎“天時、地利、人和”。天時——近代中國出現通商口岸,洋人雲集,西風東漸,中國流行西服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地利——上海、青島、大連等地瀕臨海港,交通發達,經濟繁榮,給西服業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和——一方麵西服流行已有成千上萬的受眾,另一方麵,從事西服業的多數是社會底層出身的農民,他們既有勞動人民吃苦耐勞、誠實守信等優良品質,又有生意人敢拚敢闖的冒險精神,他們在生意場上無往而不利。
三、子承父業,生意興旺
裁縫在封建社會一直被視為鄙陋薄技,為富貴者不屑。窮苦農家子弟因為生活無著不得已去學裁縫手藝。裁縫雖是社會底層的一種職業,但好歹也是謀生之道,俗語說得好,“積財萬千,不如一技在身”,江良通當屬此種情況。
江良通雖然是商人,但本質上是一個農民。他從農村走向城市,通過努力積累了一定財富,在城市站住腳跟之後,他十分渴求文化素養和社會地位。
在他內心深處掩藏著一種深刻的自卑感。沒有資料顯示江良通受過正規學校教育,估計是家境貧寒未能接受教育。這使得他在學藝和創業階段吃盡了苦頭。
江良通認識到自身在文化修養方麵的缺陷,也認識到要發展事業,必須讓後輩繼承自己的事業,這種認識是刻骨銘心的。因此他很注重培養孩子,願意花費辛苦賺來的錢供孩子去讀書,而且是讀洋學堂。他把希望寄托於後輩,希望通過後輩讀書和創業在社會上謀得一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