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於農村的商人雖然缺乏精於算計的生意才幹,但是大都具有吃苦耐勞、誠實厚道的品質,那些品質足以使他們在生意場上牢牢守住陣腳,而且對財富的渴求使得他們具有強烈的發展願望,促使他們不斷謀求發展。江氏兄弟初到上海時,他們露宿街頭,每天肩背包袱,起早摸黑,走街串巷,上門為客戶量身定做西服。生意清淡時在馬路旁、小巷口擺擺地攤,有時還要乘小舢板到外國輪船上兜攬生意,辛苦不說,還要時時遭受冷眼黑臉。盡管如此,江良通還是用心做西服。他服務周到,做工精良,深受顧客好評。一些老板常常慕名請他們上門去做衣。兄弟倆便拎著包袱應邀上門,在堂屋中央擱一塊長板,將衣料攤在上麵剪裁,一個飛針走線,一個熨燙鎖眼。一住十天半月,在這段時間裏將主人家一家老小春夏秋冬四季衣服全部做好。
江良通的好手藝和好名氣不脛而走,找他做衣服的人越來越多。隨著手藝的日臻純熟和資本的不斷積累,他決定自己開一家西服店。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兄弟倆在北四川路(1946年更名為四川北路)8號開設西服店,取名“和昌號”,為上海早期西服店之一。中國人取名向來頗有講究,在名稱中寄予心願和祝頌,寓意大都是“吉祥如意”、“繁榮昌盛”之類。江良通給店取名也如此,“和”有“祥和、和樂”之意,“昌”有“興盛、繁榮”之意,先“和”後“昌”,反映出江良通創業理念中“以和為本、和氣生財”的意識,有“和”才能業“昌”。
和昌號所在的北四川路是一條曆史悠久的商業街。早在清光緒三年(1877),租界當局便開始修築此路。北四川路南枕蘇州河,緊靠黃浦江,水運條件十分優越,既是通往世界的水上門戶,又是沿海、長江、內河航運的樞紐;西鄰當時上海的陸上大門北火車站,可謂水陸交通便捷。因地理位置優越,客流量大,商販雲集,商店鱗次櫛比,逐漸形成上海商業中心。20世紀30年代初出版的《上海風土雜記》中有這樣的描述:(自老靶子路以北起)跳舞場、影戲院、菜館、茶樓、妓院、浴室、美容院、按摩院星羅棋布。全上海除南京路、福州路以外,以北四川路最為繁盛,車輛、行人日夕擁擠……
江氏兄弟在北四川路開店經營西服生意,一方麵服務周到,誠實守信;另一方麵精益求精,大膽創新。勇於進取、不斷創新是紅幫裁縫所具備的重要品質,江良通在西服領域敢於領時代潮流,開風氣之先,大膽製作西服。當時在上海的洋人國籍、膚色、體態多種多樣,因此西服流派也多樣,有羅宋派、歐美派、日本派、猶太派等。江良通博采眾長、兼收並蓄,依照不同洋人的體型和審美愛好製作西服。其所製作的海派西服肩胛薄、腰身直,輕便、挺拔,深受各國洋人喜愛,成為奉化三支紅幫裁縫之一(一支是以王睿謨為代表的江口王漵浦村王氏一脈,一支是以顧龍海為代表的西塢顧家畈村顧氏一脈)。
隨著財富的日益增多,江良通對西服業前景信心倍增,大有一展宏圖之意。他想起在家鄉,不少鄉親為了養家糊口,都學過裁縫手藝。據資料統計,1915年,奉化全縣從事成衣業的有兩三千人,後陸續向外發展,至1936年,在縣內做服裝的有924人。江良通決定到家鄉去物色服裝工,帶那些會裁縫手藝的親友出來,一起把西服店做大!這個決定很是明智,一則,家鄉親友容易溝通和管理,二則,起用熟練工可以節省培訓成本,提高製衣效率。其實,當時上海的一些“紅幫裁縫”店鋪都有這樣的慣例,以血緣、地緣為紐帶,招收同鄉同族人為職工或徒弟,比如王才運的“榮昌祥呢絨西服號”,100餘職工中有不少是奉化本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