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1930年
1920年,9月30日出生上海麥根路(今康定東路),取名張煐。原籍河北豐潤。她是清末洋務派名臣李鴻章的曾外孫女。
1921年,12月21日弟弟張子靜出生。
1922年,遷居天津。父親在津浦鐵路局任英文秘書。
1924年,開始私塾教育,在讀詩背經的同時,就開始小說創作。如果說第一篇小說寫一個家庭悲劇,可以看出家庭環境對她的影響,那麼第二篇小說寫一個女郎失戀自殺的故事,則充分顯示了她的文學創造力。
1925年,母親黃逸梵出洋留學。
1927年,7歲的張愛玲隨家回到上海,不久,母親回國,她又跟著母親學畫畫、鋼琴和英文。張愛玲對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極為敏感,她曾在《天才夢》中說:“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
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讀《紅樓夢》、《三國演義》。
1930年,十歲時,母親堅持送張愛玲進學校讀書,為此同父親大吵一場。母女倆偷著跑到黃氏小學,張煐正式取名張愛玲。
1931年—1940年
1931年,秋就讀上海聖瑪利亞女校。
1932年,聖瑪利亞女校校刊,刊載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這是她在《鳳藻》上發表的第一篇,也是唯一的一篇小說。 1933年,在聖瑪利亞女校校刊《鳳藻》,刊載第一篇散文《遲暮》。
1937年,《國興》刊載小說《牛》《霸王別姬》及《讀書報告叁則》《若馨評》,《鳳藻》刊載《論卡通畫之前途》。夏天,畢業於聖瑪利亞女校;母親第二次出國歸來,張愛玲因躲避日寇炮火到母親家住,遭父親毒打。
1938年,舊曆年的前一天,逃出父親家,從此與父親家告別。同年,在困境中終於長成大姑娘的張愛玲再一次接受了命運的考驗:她雖然考取了英國的倫敦大學,卻因為戰事激烈無法前往。
1939年,考進香港大學專攻文學。
1940年,四月十六日,《西風》月刊三周年征文揭曉,張愛玲的《天才夢》獲第十三名。
1941年—1950年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 年,香港淪陷,未畢業即回上海,給英文《泰晤士報》寫劇評、影評:《婆媳之間》、《鴉片戰爭》、《秋歌》、《烏雲蓋月》、《萬紫千紅》、《燕迎春》、《借銀燈》。也替德國人辦的英文雜誌《二十世紀》寫《中國的生活與服裝(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
1943年,《紫羅蘭》雜誌連載中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雜誌》月刊刊載《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傾城之戀》、《金鎖記》,《萬象》月刊刊載《心經》、《琉璃瓦》,《天地》月刊刊載《散戲》、《封鎖》《公寓生活記趣》,《古今》月刊刊載《洋人看京戲及其他》、《更衣記》。結識周瘦鵑、柯靈、蘇青、胡蘭成等。在當時的上海,張愛玲不僅是個有名的才女,更是著名的時尚中人。她穿的衣服都由自己親手設計,或由好友炎櫻設計,這些服裝在當時無論是樣式還是顏色都顯得很大膽,這也成為了當時上海報紙和圈內人士津津樂道的話題。張愛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卻又常常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在文章裏和讀者拉家常,人情練達,但生活中卻始終與人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這一切似乎都在預示著她後半生的淒涼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