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式同接到電話立刻趕到了現場,麵對這樣情景,他微微驚訝,卻不傷悲,一切情緒上的宣泄都是張愛玲所不願見到的,他平靜地接受了張愛玲的死,並願意尊重她的意願來執行遺囑。
但是林式同將一切想得太簡單了,世上太多的人不願這樣輕易放掉張愛玲,在他們眼中,張愛玲的死就像一份巨大的財富,每一個細節的報道都能引來無數崇拜者的傳看,輕易提高刊物的銷量。他們不但蜂擁而至,到洛杉磯進行拍攝采訪,還不住地騷擾林式同及相關朋友,要求召開記者招待會,公開火葬日期,舉行追悼大會,並且假借夏誌清之名稱應將張愛玲土葬。
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無聊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全然不顧別人的感受,甚至瞞天過海,損人利己。張愛玲都知道,她鄙視這樣的人,但亦明了,其實每個人心裏都有這樣的卑劣性。烏鴉和豬,都看到別人的黑,而無法明視自己的滿身汙垢。這個凡塵,真的太過浮躁,太過瘋狂,可不能因為這個,就給自己一個理由去困擾別人的生活。在人的本質中,起碼要找到一點點廉恥之心,不要傷害到別人!
張愛玲是個被世人爭議的角色,亦如她的曾外祖父李鴻章。相同的血液,相同的命運,都在別人的言論中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苦也好,甜也罷,他們生前無法阻止,死後亦無需計較,何況計較也全無計較之法。人死如燈滅,魂兒飛到九天之外,遠離塵世之土,那終會腐爛的臭皮囊丟下也好。
張愛玲灑脫地走了,林式同卻無法這樣灑脫,他為了尋找宋淇,一時輕信將遺囑示人,竟然導致內容外泄,見諸報端,引起軒然大波。林式同後悔不已,不得不向朋友們求助。
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9月19日清晨,張愛玲的遺體在洛杉磯惠捷爾市玫瑰崗墓園火化。沒有舉行任何儀式,火化時亦沒有親人在場。
9月20日一早,《世界日報》仍能報道出火葬現場的照片與文字,簡直是神通廣大,並極力渲染張愛玲之死的淒涼,給林式同帶來很大的壓力。9月30日,林式同與朋友一起駕船出海,將張愛玲的骨灰撒入海中,並撰寫了《有緣得識張愛玲》一文,這是他不得不向世人做個交代,並為自己做了辯白。
“在執行遺書的任務時,對喪事的處理方式,大家的意見特別多。怎麼回事?張愛玲的遺書上不是很清楚地列出她的交代嗎?她生前不是一直在避免那些鬧鬧哄哄的場麵嗎?她找我辦事,我不能用自己的意見來改變她的願望,更何況她所交代的那幾點,充分顯示了她對人生看法的一貫性。她畢生所作所為所想的精華,就是遺書裏列出來的這些,我得按照她的意思執行,不然我會對她不住!
她要馬上火葬,不要人看到遺體。自她去世至火化,除了房東,警察,我和殯儀館的執行人員外,沒有任何人看過她的遺容,也沒有照過相,這點要求我認為已達到了。
從去世至火葬,除按規定手續需要時間外,沒有任何耽誤。
她不要葬禮。我們就依她的意思,不管是在火化時或海葬時,都沒有舉行公開的儀式。
她又要把她的骨灰,撒向空曠無人之處。這遺願我們也都為她做到了。”
其實,細細想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力,記者有向世人公布真相的權力,林式同是張愛玲生前指定的遺囑執行人,他有權力按照她的遺願去執行。當他將張愛玲的骨灰灑進大海的時候,他著實鬆了一口氣。望著茫茫大海,他希望張愛玲一路走好,希望她的骨灰能飄回到她一直想去,卻最終沒有邁開那一步的地方,該是書中那個充滿迷離的城市吧?
人們喜歡舊時的上海,是因為張愛玲用她的文筆給那裏填築了血液和呼吸。在青石所鋪的小巷,黃昏的光,細細灑在地麵上,輕輕踏上,便發出悅耳的聲音,一聲一陣,帶著生命的呼喚。
其實,每個人都是帶著使命來到這個世界的,林黛玉是要用一生的眼淚,還賈寶玉的灌溉之恩。淚盡了,花魂已去,而張愛玲就是要帶著一身不俗之骨,來品味凡塵百態,寫盡癡男怨女的愛恨離愁,使命完結,她亦飄然遠去,留給世人的不過是空想,空追念罷了。
人非日月,日月尚有長久之時,而人的一生隻不過短短數十載,每一天都會邂逅,每一天都有分離,看盡秋華春月,隻希望自己人生之路,不會留下太多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