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英伊又簽定了新盟約。鬥爭加劇。隻有在英國向埃及保證《巴格達條約》不擴大到除伊拉克以外的其他阿拉伯國家後,矛盾才暫時平息。可是,沒過幾天,埃以邊界就爆發了衝突。
邊界衝突和相互報複的反反複複是阿以衝突的傳統模式。1949年停火協議的簽定並未從根本上解決阿以爭端。以色列認為埃及是最發達的阿拉伯國家,並已建立起以納賽爾為首的更好戰、更強悍的統治集團;英國即將撤出運河區,將使蘇伊士運河不可避免地落入埃及手中,而埃及一貫拒不允許以色列船隻通過運河,除非它同意巴勒斯坦難民重返家園;此外,英美為建立中東防禦體係也有求於阿拉伯國家。局勢明顯朝著不利於以色列的局勢發展。1954年2月,以色列再次將蘇伊士運河問題提交安理會,未有結果。7月和9月發生的“貝特加利姆”事件和“拉馮事件”更加顯示出埃及的強硬立場,埃以矛盾惡化。以色列加緊備戰,同法國簽署了武器交易協定。1955年2月28日,以色列向加沙地帶埃軍陣地發動襲擊,製造了六年以來最為嚴重的邊界衝突。麵對以色列優勢兵力的進攻,納賽爾組織突擊隊(即“敢死隊”)對以色列進行大規模恐怖和破壞活動。
納賽爾起初想從西方尋求軍事援助,但事實證明:“法國一直在與我們討價還價,法國人要我們不要譴責他們在北非的政策,否則就得不到他們的武器。也就是說,法國要求我們背叛阿拉伯人的本質,放棄人道主義,容忍它在北非的屠夫行為。”美國則提出了簽定共同安全條約這一無法接受的附加條件。英國的武器提供遠遠少於它作出的承諾。而與此同時,以色列卻可以從它們那裏獲得充足的精良武器。嚴酷的現實迫使納賽爾將眼光轉向中蘇。
1955年4月,亞非會議在印尼的萬隆召開,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大國參與的第三世界國家的盛會。亞非會議大大開闊了納賽爾的政治視野,使他感受到第三世界聯合反殖、反霸、反帝鬥爭的光明前景。會議期間,納賽爾同中國領導人首次接觸,並向周恩來詢問了從中國購買武器的可能性。周恩來未作直接答複,隻是答應從埃及購進棉花,並將納賽爾的請求轉告了蘇聯。
與其同時,以色列擴張主義情緒高漲,以梅內姆·貝京領導的右翼自由黨公開叫囂要擴張疆界,向埃及等國發動預防性戰爭,甚至提出了“從尼羅河到幼發拉底河”的口號。這迫使納賽爾作出了從蘇聯購買武器的大膽決定,實際上是同蘇聯的衛星國捷克簽訂了一項以棉花和大米換取武器的“商業協定”。這一協定使納賽爾在整個阿拉伯公眾中的聲望空前上漲,人們欽佩他不屈從於西方大國壓力的果斷與勇敢。這樣,俄國(蘇聯)在離開中東近40年後,又重新在該地區確立了大國影響。中東已不再是西方的單純勢力範圍,而是東西方兩大陣營爭取同盟者的重要競爭舞台。
1955年11月2日,本·古裏安接替行動謹慎的夏裏特成為以色列總理,他在國會作演說時表示:“如果暴力行動幹擾了我們陸上和海上的權益,那麼,我們將保留采取最為有效的方式保護我們權益的行動自由。”他建設內閣對埃及發動戰爭,奪取蒂朗海峽。不久,以色列同法國簽署了一項新的武器協議。納賽爾因此麵對著一個日益鞏固的法以同盟。雖然他同英美的關係還有活動餘地,但不久在阿斯旺大壩籌款、埃及承認北京政府、約旦前途等問題上的爭執,使埃及同英美的矛盾尖銳化。
埃及革命政權很早就開始計劃在尼羅河上修建大壩。擬議中的阿斯旺大壩長約2.5英裏,高達365英尺,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建成後,不僅可以使上埃及四季都得到灌溉,每年還可發電100億千瓦。這項工程在外交上需要提供三個條件:同蘇丹達成新的水量分配諒解;獲取外資;與英國就蘇伊士運河基地問題達成協議。
阿斯旺大壩的建立會使蘇丹境內約124英裏長的狹長地帶淹沒,並涉及約5萬人的移民問題。由於蘇丹曆史上曾為埃及的屬國,納賽爾主張即將誕生的新蘇丹國家與埃及聯合而放棄完全獨立。英國則主張蘇丹接受英國保護。但蘇丹人民選擇了完全獨立的道路。1956年1月1日,總理阿紮裏同國會取得一致,宣布蘇丹獨立。納賽爾的最初願望落空,不得不立即承認新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