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連縱離橫(3 / 3)

至於籌措外資問題,蘇聯已於1955年同意貸給埃及1億英鎊作為工業化資金,並提供修建大壩的材料和技術人員。蘇聯在中東影響力不斷提高引起了英美的恐慌。英美決定立即敦促世界銀行向埃及貸款,並提出了“拒絕來自共產主義世界的援助”的前提條件。由於納賽爾時刻擔心埃及得來不易的獨立會因為外國資本的優勢控製而再次失去,他對世界銀行深有戒心。他向世界銀行行長布萊克坦率表示:英美等西方大國向世界銀行提供了大部分資金,因而不可能不對其貸款政策有巨大影響。

就在雙方因建壩資金而產生的誤解尚未消除之時,接著又出現了《巴格達條約》擴大問題,埃及同美英法的鬥爭驟然尖銳化。1955年11月初,約旦國王侯賽因通知英國,約旦將加入《巴格達條約》。英國為又一個阿拉伯國家加入該條約感到高興,伊拉克為此不會再感到孤單了。當然,英國知道這會激怒納賽爾。為此,英國解釋說:隻有在討論武器時,才會有約旦入約問題。但是,納賽爾已經感到受騙太多了,他清醒地認識到:英國正在執行一項敵視埃及的政策,它試圖孤立埃及,並使埃及再度依賴英國。

就在英埃關係持續緊張的時候,12月11日,以色列總理古裏安命令以軍進攻太巴列湖附近的敘軍陣地及平民村莊,敘以戰鬥升級。納賽爾將這兩件事聯係起來,認為約旦加入《巴格達條約》是向敘利亞發出了不要同埃及結盟的信號,從而使敘、埃兩國各自單獨地對付以色列。

此後,埃及同西方的鬥爭公開化。西方國家認為納賽爾的統治威脅了它們在中東產油區及北非的利益,敵視埃及比阿以衝突的和平解決更為重要。英國首相艾登在下院闡述自己的外交立場時說道:“破壞約旦和我們之間的條約同維持友好關係的保證完全不符。如果埃及真想同西方國家保持良好的關係,它可以如願以償,但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如願的。有一種情況必然會使埃及無法獲得這種關係,那就是遵循一種一方麵承認友好關係而另一方麵又煽動敵對情緒的政策。”艾登進一步指出:納賽爾是英國在中東所有利益危險的和不可調和的敵人,必須鏟除這個“埃及獨裁者。”這表明英國對納賽爾態度的根本性轉變:不再謀求埃及對英國中東政策的支持,轉而孤立埃及,並在可能的條件下摧毀納賽爾的革命政權。法國由於法以關係的存在,以及此時深深陷入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的深淵,已把納賽爾當成主要敵人,把他當成像希特勒一樣的獨裁者。1956年5月16日,納賽爾決定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同台灣斷絕外交關係。5月30日,中埃建交。納賽爾同社會主義中國的接近激怒了美國。美、英、法同“友好的”巴格達條約成員國緊密協調,對埃及采取更為強硬的路線。

事實上,納賽爾此時並無意同西方大國把關係搞僵,他需要一個安定和平的國際環境以服務於國內建設。1956年6月13日,最後一批英軍撤離埃及。18日,在塞得港海洋大樓(原英國海軍指揮部)上,納賽爾親手升起埃及國旗。飛機掠過頭頂,禮炮齊鳴。納賽爾眼含熱淚對歡呼雀躍的群眾們講:“這是我們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刻……我們一直在夢想著這一時刻的到來。我們的先輩和兄弟們為此奮鬥了數十年,他們隻想看到埃及的國旗飄揚在自己的天空,但是他們卻沒能等到這一刻。同胞們,我們向真主祈禱,永遠不會再有別國的旗幟飄在我們的國土上。”一星期後,埃及進行公民投票通過了新憲法,並選舉納賽爾為共和國第一任總統。埃及新憲法列舉了革命的六個目標:消滅帝國主義;廢除封建主義;結束壟斷,結束資本對政府的控製;建立強大的軍隊;實現社會主義;建立“健康的民主生活”。

為了真正解決建設大壩資金問題,回應美國撤回援助的作法,7月23日,埃及政府正式決定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納賽爾說:“如果華盛頓無視國際關係準則,無恥而毫無根據地想讓世人懷疑埃及的經濟能力,那麼我要對它說:‘你們會被氣死,因為你們無法控製我們,也無法主宰我們的生活,因為我們知道自己要走的道路——一條光榮、自由和值得驕傲的道路。’”

7月26日晚7點40分,納賽爾在亞曆山大解放廣場發表了長達2小時40分的演講。聲稱:埃及已經形成了一項自由而獨立的政策,這項政策使埃及和阿拉伯民族成為世界上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埃及人處處恭維外國高級官員和大使們命令的日子一去不返了。“我們為阿拉伯主義感到自豪,我們的土地不會被用來賣錢。”“埃及不會仰人鼻息,它要有自己獨立的國格。”納賽爾在宣讀了蘇伊士運河公司國有化的法令以後,繼續說道:“現在,你們的兄弟,埃及人民的兒子,正在采取行動接管蘇伊士運河公司。我們作出這項決定是要恢複埃及失去的光榮,維護國家的尊嚴和民族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