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因人而降(2 / 3)

眾少年忽然有了不祥的預感。

鄧奉行禮已畢,對眾少年說道:“能和諸君並肩而戰,乃我終生之榮幸。我們已經證明,沒有人可以擊敗我們。然而,是時候分別了,我累了,我厭倦了,我將向劉秀投降,這是我個人的決定,與諸君無關。我已將你們帶出重圍,接下來的路,就要靠你們自己去走了。”

趙熹為鄧奉副將,最得鄧奉親信,見鄧奉要撂挑子不幹,怒道:“將軍此言,可謂令人寒心!我等已出重圍,天高海闊,何處不可容身?奈何未敗而降,屈膝於人,甘為階下之囚,你羞也不羞?”

誠如趙熹所言,以鄧奉的武功,隨便前去投奔公孫述、劉永、隗囂等人,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除了舍不得以老大的位子相讓,任何其他的條件,隻要鄧奉開口,無不將立刻滿足。來日方長,前路也多,鄧奉為何卻要急於認輸?

然而,鄧奉決心已定,答趙熹道:“我意已決,幸勿再言。”

趙熹見無可再勸,掩麵歎道:“劉秀豈能容將軍!將軍不是投降,而是送死!”

鄧奉苦笑道:“死倒輕易些。活著,有時候比死更難。”

鄧奉與少年作別,眾少年皆泣不成聲,不敢仰視。鄧奉命朱祐捆好自己,回身對眾少年笑道:“都散了吧,好好活著。我向來不齒田橫,諸位也不要效法田橫的五百壯士,無謂為我殉死。諸位死,徒傷父母之心,且也於我無益。諸位或降或走,全由自己,總之,都給我活著。”

黃昏時分,鄧奉在朱祐的陪同之下,打馬而入漢軍大營,夕陽在背後,勾勒出兩人悲壯的身影。漢軍自覺閃開一條道來,目光全放在鄧奉身上。

鄧奉突圍之時,刀光劍影之間,漢軍並不能將他的麵貌看得特別清楚,如今鄧奉緩轡徐行,距離又如此之近,漢軍這才有機會從容一睹鄧奉的廬山真麵目。和其駭人聽聞的武力相比,鄧奉的麵容無疑顯得太過年輕,長而卷曲的睫毛,更給這張臉平添了一種孩子的神情。鄧奉一路前行,驚歎聲也隨之在漢軍中傳遞接力,眼前分明隻是一個風流少年,怎麼也不像是那個傳說中的華麗戰神。

無論什麼時候,總少不了這類無恥之人,平時比誰都孫子,膽子比誰都小,逃得比誰都快,然而一旦英雄落難,這類人立即會第一時間跳出來,踩著英雄的軀體,惡狠狠地捅上幾刀,然後如蒼蠅般嗡嗡地叫著,以為得意,以為自己比英雄更加牛氣,以為從此立下了不朽的豐功偉績,如若不然,英雄又怎會死在他的手裏?

漢軍之中,自然也少不了這種人。某校尉見鄧奉在馬上捆得結結實實,已經沒有任何能力反抗,頓時膽氣大壯,現成便宜豈能不撿!於是企圖趁機戳鄧奉一刀,至少重傷,戳死最好,從而能邀個功,討個賞什麼的。校尉主意拿定,悄然拔刀,走出人群,向鄧奉直逼而去。

校尉眼看就要接近鄧奉,剛想舉刀,忽然發現自己腦袋已經掉了。腦袋像骰子一樣,在地上骨碌碌地轉了幾圈之後,正麵朝上,躺於塵埃,鬱悶上望,隻見朱祐正鄙夷地盯著他,收刀入鞘,冷笑道:“想殺鄧奉,就你也配?”

漢軍見校尉瞬間身首異處,皆悚然,再也無人膽敢妄動。

鄧奉未投降之時,劉秀頭疼,頭疼該如何抓住鄧奉。如今鄧奉送上門來,劉秀還是頭疼,頭疼到底該怎樣處置鄧奉。

要知道,鄧奉並非孤身一人,在他背後,矗立著鄧氏家族、鄧氏家族的關係網,以及鄧奉所代表的南陽豪傑勢力。南陽眾多百姓也都站在鄧奉這邊,視鄧奉為自己的救命恩人。而且,鄧奉又是昆陽大戰的英雄,在整個帝國都擁有巨大名望。因此,不管對鄧奉是殺是用,都必須格外慎重。

劉秀特地召開禦前會議,廣泛征求諸將的意見。然而,出乎劉秀意料的是,諸將的意見幾乎是一邊倒——殺!

這其中,岑彭與耿弇態度最為堅決,力諫劉秀道:“鄧奉背恩反逆,暴師經年,致賈複傷痍,朱祐見獲。陛下既至,不知悔善,而親在行陳,兵敗乃降。若不誅奉,無以懲惡!”

諸將必欲殺鄧奉而後快,劉秀雖然意外,卻也理解。諸將皆是鄧奉的手下敗將,隻要鄧奉活著,永遠都將是他們的奇恥大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