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說到這裏我就想來結束語了,可有一個人物怎麼也繞不過去,誰叫他是這本書的主人公呢,就連書名上也有他的大號——狄仁傑。我實在是不願意評論他,因為他太讓我失望了,在我眼裏他才是這本書裏最笨的人。用他的話說,他就是一枚棋子,還是一枚用榆木疙瘩雕成的棋子,一枚被人玩弄於掌心玩得褪了色剝了皮的棋子。我這麼說,狄迷們千萬別怒,我們拿書裏的事說事。(換句話說,要拍你們拍本書作者林千羽去,或許就是他故意把狄神探寫成笨蛋的。)
我先說最淺顯的一層,沙沱利用他時他的反應。他們第一次見麵時,沙沱那些表演他肯定是沒能力識破的,因為沙沱是他的老部下,表現得又那麼無害。所以當沙沱說隻有這樣的通天浮屠才能配得上武則天的登基大典時,他還在說這是大功一件呢,殊不知沙沱當時卻是在想著那一天用這巨大浮屠砸死武則天,好笑的是,他當時還在喊“壯哉!壯哉!真是壯哉啊!”那一夜他想去問問沙沱關於梵衍那國書的事,可是權衡再三還是放棄了,因為他不想再連累沙沱了。此時他完全沒有懷疑到沙沱,完全被沙沱的表演所蒙騙了。當李宵要將他拿下時,他是怎麼說的?他認為李宵設這樣的圈套是低估他了,而此時想必沙沱正在借“調虎離山”的功夫偷國書呢。那麼,究竟是他被低估了,還是他低估對手了呢?就算國書丟了他也沒有察覺有什麼不對,在第二次去見沙沱前,他還是經過了多次推測和權衡才下定決心的。
當聽到裴東來提到六道組織時,他居然問這個組織是做什麼的,都到這個時候了,他對自己的敵人還一無所知呢,真是無知者無畏啊!沙沱要單獨跟他說事時他說什麼,他還認為這是他跟沙沱老交情的緣故呢,一點也沒察覺沙沱是在利用他。之後,當沙沱丟出鬼醫時,他還很激動地說“對啊”,並幫著沙沱把鬼城講了出來,隨後就真的按照沙沱的意願去了鬼城。離開皇宮後他又去了通天浮屠,這次他的理由是去敘舊情和賀喜,同時了解一下六道的事情。這時他還沒有懷疑到沙沱頭上。當裴東來說那條秘道通向通天浮屠的通心柱時,他很吃驚,覺得不可思議,隨後居然問這跟焚屍案有什麼關係!等裴東來說明後,他終於明白了,可算明白了。最後,等浮屠塔倒了,他才想到那些小孔和柱內掏空的用意。而當裴東來和沙沱對決時,他還因為與沙沱的私情而兩不相幫呢。當一切都明了了,他終於後知後覺了。不過,當沙沱說出自己的仇怨時,他仍舊說了句“原來如此”,可見他對這個下屬其實並不算太了解,或者說是一知半解。如果這不足以說明他的笨,我再說第二層。
這一層我要說李廣是怎麼利用他的,當然這些在書中最後都已挑明了,我想說的是他被利用時的反應。後麵已經證實了三次刺殺狄仁傑的殺手都是李廣派去的,那麼第一次被刺殺時狄仁傑是怎麼分析的?他先是將此事歸咎到武則天頭上,隨後放棄了這個論斷,把上官靜兒說得暈頭轉向後,他卻說死無對證,他也沒辦法了。唉,我真是無話可說了。他第一次去見李廣時,李廣表示全力協助,他還謝謝呢。而談話完畢時,他已經把李廣當成了知交,說什麼理解對方心中的痛楚和難處,卻不理解對方的真正用意。當武則天去李宵府興師問罪時,李廣假意來找狄仁傑求情,而後李宵死了,狄仁傑還向李廣賠罪呢,李廣搖搖頭,說死了清白,看看,他滿嘴沒一句真話,也就狄仁傑全當真了。第一次去鬼城,狄仁傑提醒說可能是驚動了閻王,其實他們此行就是閻王安排的。後來他還不無感慨,這水真是越趟越深,越趟越深!我真想對他大吼上官靜兒後來說得那句話:“這明顯是栽贓嫁禍,我都看得出來,難道你這個神探看不出來?”狄仁傑與李廣第二次見麵時,李廣很慷慨地將亢龍鐧歸還給他,他感動得一時不知道說什麼好。
難道他不知道“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這樣的道理嗎?還好這次既不是奸也不是盜,而是救了他的命。這次談話完畢時,他依然是完全相信了李廣的話,而李廣還大言不慚地說什麼,如果他說了假話狄仁傑一定能察覺,因為狄大人的心智高超,這明顯是在戴高帽子嘛!而說到他們是一樣的就是在套近乎了,看上去狄大人很受用。出了王府,狄仁傑就快馬加鞭奔鬼城了,真可謂是李廣指哪他就打哪啊!這不,後來在表明身份前就先把亢龍鐧亮出來了,也按照李廣設計的路子逃出生天。最搞笑的是,當他們追六道君主追到死路時,狄仁傑斷定有機關,三個人一通好找,卻什麼也沒找到。他也完全沒有想到秘道那頭會是禦花園,這也是李廣給他的提示,他才想通了很多事情。當想到李廣的死可能有另外的含義時,他居然因為擔心上官靜兒而沒好好去分析。隨後發現秘道裏有些異常時,他仍然在想著上官靜兒。我真不知道該說他什麼好了,還能所什麼呢?狄仁傑之所以能從監牢裏出來,是因為李廣有意安排了焚屍案,以給武則天一個招狄仁傑回來徹查六道組織的理由,否則,那個邋遢的糟老頭還在大牢裏裝瞎子呢。如果這些仍然不足以說明他的笨,我再說第三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