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生意人隻看利潤 (1)(1 / 3)

2008年3月14日(周五)一大早,華爾街就開始討論一條剛剛出爐的消息。

摩根大通將為貝爾斯登提供一筆期限為28天的貸款,以保證貝爾斯登資金流動性。

蓋特納諸人是清晨5點鍾開會商議這件事情,作出決策時已經六點多。戴蒙指令他的律師將這個決策以新聞草稿的形式發給施瓦茨時,時針剛好指向6點45分。

由此可見這條新聞是多麼的新鮮。

蓋特納他們對這個決策保持良好的期望,或者退一步講,至少可以投石問路,來看看投資人對這種政策的反應,最壞一步,這個決策也應該能夠幫助貝爾斯登撐過明天。

迎來周末就迎來兩天的喘息時間。

而施瓦茨也許會心存幻想,也許撐過明天就會迎來轉機。

畢竟是美國政府和摩根大通出手了,這應該贏回一點投資人的信心。

但形勢的變化幾乎讓人崩潰。

無論是蓋特納、鮑爾森和伯南克,還是戴蒙,都在密切關注貝爾斯登股價的變化。

救助政策並沒有阻止更壞局麵的發生。

在3月14日這一天,貝爾斯登股價被腰斬。死亡的氣息氤氳在周圍。

鮑爾森坐不住了。他覺得貝爾斯登撐不過周末。也就是說,如果不采取行動,在周一早上一開市,貝爾斯登就會死掉。這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

必須采取行動。

當天晚上他就和蓋特納一起召見了施瓦茨。

我不希望今天的場景重演。鮑爾森說。

施瓦茨也不希望股價再次被腰斬,但是他能有什麼好辦法呢?

出售是唯一的辦法。這是鮑爾森的意見。

那好吧,反正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摩根大通並不是唯一的競標者。

貝爾斯登即將出售的消息傳出後,弗勞爾斯也插入進來。

並且他們的報價更為誘人,不僅掏出30億美元的現金購買貝爾斯登90%的股權,每股股價在28美元左右,而且還負責為貝爾斯登尋找到兩百億美元的貸款以維護運營。

摩根大通在3月15日這天出奇的忙。兵分三路,2000多名工作人員從周四晚就一直忙著對貝爾斯登各種資產的清查和評估,兩百多名高管聚集在摩根大通總部裏全天候地討論收購事宜,還有一路人被派出和施瓦茨進行會談。下午時他們提出收購方案:以每股8至12美元的價格進行收購,總價在9.45億至14億美元之間。

這個方案顯然沒有弗勞爾斯的方案有競爭力。

但是在戴蒙看來,這是他們認真核算的結果。

收購是一件理性事件,必須嚴謹務實。

戴蒙沒必要勉強自己。

購買一個失火的房子和購買一個完好無損的房子是完全不一樣的。

貝爾斯登就是在失火。

戴蒙始終對形勢保持著清醒的認識和悲觀的情緒,他覺得次貸危機的高峰還沒有來臨。

這就意味著一向謹慎的戴蒙必須為摩根大通的未來做更安全的打算。

在這個時候讓他去收購一個失火的房子。他必須足夠謹慎。

他完全可以不去做,但之所以去做,就是因為他認為畢竟收購能夠帶來積極的結果。

比如可以避免貝爾斯登的破產。這在某種程度上會緩解華爾街以及整個美國經濟因為貝爾斯登破產而帶來的壓力。這是一次利國利民之舉。

第二個可能產生的結果是戴蒙的期望。戴蒙並不希望次貸危機的發生,盡管這次危機使他的遠見和專業能力像水落石出那樣顯現在朋友和敵人麵前,足以讓他揚眉吐氣,但那些畢竟是私人情感,與次貸危機帶給人民群眾的負麵影響比起來,他還是希望不發生為好。

既然已經發生了,那就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來扭轉頹勢。

這一切都從收購貝爾斯登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