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2 / 3)

我覺得有必要借這件事教育一下女兒。客人走後,我問安安:“姐姐不讓你看動畫片,你怎麼說的?”女兒說:“我說這是我們家的電視。”“那後來呢?”女兒說:“我要搶遙控器,她不給,還把我推倒了。”我啟發她:“你想想看,有沒有什麼好辦法處理這件事?記不記得平時爸爸媽媽想看不同的電視節目時怎麼做的?”女兒想了想說:“爸爸就讓給媽媽看。”我說:“對呀,那你為什麼不能讓給客人呢?還有,你不該說‘這是我們家的電視’。假如你到別人家裏去玩,小主人什麼都不讓你碰,說這是她家的,你高興嗎?”我引導她學著換位思考。見她不吱聲,我又說:“小姐姐今天生氣了,有什麼辦法能和小姐姐和好?”女兒歪著小腦袋想了想,說:“我請她看‘動漫’。”我高興地說:“好啊!媽媽給你電話號碼,你自己邀請她吧!”過了幾天,女兒果然把小姐姐邀請來了,兩個人在電腦桌前頭挨著頭看“動漫”,和好如初。

為了幫助孩子改掉愛告狀的毛病,我還認真地谘詢了育兒專家。專家告訴我,3-6歲的孩子自我意識剛萌芽,有了初步的獨立意識,但他們的是非辨別能力和實際處事能力又偏弱,為了解決問題,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告狀”,其目的是向成人求助,因此家長要多教給孩子一些解決矛盾與衝突的策略。

我努力地根據專家的建議進行嚐試,在我的刻意引導下,安安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漸漸有了長進,告狀也越來越少。有一次,她的臉頰被小朋友弄傷了,我當時有點急,要去找對方家長,安安卻說,媽媽,他不是故意的。我覺得女兒真是長進了,遇事不但能夠自己處理,還學會了包容。

解析: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孩子是否能成功解決問題,更多地取決於他的經曆而非聰明程度。不少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年齡小,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上,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會運用一些策略和辦法來解決問題。家長最好不要包辦代替,在孩子不需要的時候擅自幫助孩子或替孩子作決定,因為一旦失去鍛煉機會,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退化,遇到問題就會束手無策。應給孩子足夠的機會、適當的鼓勵和具體的指導,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好孩子成長過程中這不可或缺的一課。

親子課堂

要培養孩子問題解決能力,家長應當了解以下幾種科學的培養原則:

給孩子做解決問題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討論問題,推理、權衡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自然而然地學習與模仿。如果父母失去理性,喜歡爭吵,憂鬱寡歡,優柔寡斷,麵對問題一圈不振,或幻想問題會自行解決,那麼孩子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不良的影響。

心理學家認為,父母應該為孩子樹立一個較為完美的形象。因為,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一個擁有無限權力的人,甚至比總統的權力還要大。所以,作為父母有六項品質應該在孩子麵前表現出來:有長遠的眼光,有目標;有效地表達你作為家長的權威;把家庭的目光和焦點永遠放在目標上;考慮他人的需要;鼓勵、支持進步;盼望並取得成功。

從小就讓孩子學會選擇

我們可以從簡單的選擇做起,教會孩子解決問題和做決定。這裏有一些例子:“晚飯你喜歡吃漢堡還是比薩餅?”、“你想穿白色襯衫還是藍色格子襯衫?”、“你想玩魔方還是洋娃娃?”。問完這些問題後,家長應該在問句後加上一句:“這由你選擇”。強調“選擇”一詞,是因為這個詞向孩子表明我們的態度——我們相信他們有能力做出決定。這個做法很簡單,但卻是培養孩子解決問題能力的開始。

或許有家長會問,如果孩子兩個選擇都不要,那該怎麼辦?萬一真發生這種情況,家長可以這麼回答:“現在隻有這兩種選擇,你好好想一想,然後告訴我你最喜歡哪一個。”在某些情況下,家長也許會讓孩子考慮其他選擇。假如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家長不妨答應孩子的要求。請記住,你給孩子的選擇,必須是你自己覺得合適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