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1 / 3)

當孩子們在生活中遇到需要他們解決的問題時,他們的表現往往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有些孩子可以在自己所能控製的範圍內接受挑戰。他們會探索各種途徑,一旦發現此路不通,就會修改自己的消極看法,以便提高自己做決定的能力。另外,他們在做出選擇時,對可能會遇到的障礙會有充分的估計,並且把錯誤和挫折看做學習的機會。當然,還有很多孩子會表現得說不清問題,想不出辦法,排除不了困難。他們猶如船長在海上航行失去了指南針,無法根據正確的判斷指導自己的行動時,隻好隨波逐流。有些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往往變得麻木,不知道該怎麼做;另有一些孩子則憑一時衝動行事,完全不計後果。還有一些孩子,臨床醫生常把他們形容成“困難兒童”,其理由之一就是,這些孩子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他們的行為特征常常表現為做事缺乏思考。

當你在思考為什麼孩子之間會形成這種差異時,我不得不指出,造成這種差異的很大部分原因在於家長。無論我們是否有這樣的意識,所有家長都對如何指導孩子處理問題,有自己的想法。有時候,這些想法卻是障礙,妨礙孩子形成和發展做決定的能力。最典型的有以下三種:

障礙一、認為孩子沒有做決定的能力,代替孩子做決定

許多家長不相信孩子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學齡前孩子或比較有個性的孩子的家長更是如此。我們並不是建議家長把最後的決定權交給孩子,而是指家長必須提出指導意見,必須給孩子提供機會,就像塞拉諾夫婦最終做到的那樣,在孩子的認知和情感範圍內,給孩子一些選擇。

假如我們不認為孩子有能力解決問題,做出決定,我們就無法讓他們盡早具備這種重要能力。我們必須牢記,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從小就開始有意識地培養。

障礙二、要求孩子解決的問題,超出了孩子的能力

假如孩子所麵臨的選擇和問題超出了他們的能力範圍,那麼讓他們去做選擇時,他們會覺得不安全。一旦他們有了不安全的感覺,家長就會不由自主地介入,代替他們做決定,這樣又會危及他們的自主意識。

障礙三、隻有當我們覺得孩子的決定是最好的時候,才允許他們做決定

絕大多數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能獨立解決問題,經受住來自同齡人的壓力。但這些家長還有一個潛台詞,那就是“隻有當孩子獨立做出的決定,在我看來是最好的時候,我才放心地讓孩子獨立思考”。

有時候家長在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後,往往又因為孩子的選擇不是最好的而否定孩子,這樣做法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欺騙了,對家長的話不再信任,還會覺得自己的自主意識被剝奪了,繼而排斥主動解決類似問題。因此,一旦我們要給孩子提供機會,讓他們做出選擇,我們就必須確定,孩子做出的選擇是孩子自己覺得合適的。

了解完這些不利於培養孩子問題解決能力的障礙後,我們接下來將要了解如何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

案例分析

講述人:石女士

寶寶資料:安安,女孩,四歲

我女兒安安很愛告狀,誰搶了她的玩具,誰和她吵架了,她一準哭著跑來告狀,有時還非拽著我和她爸爸去“裁判”。起初我並沒當回事,心想孩子多半都愛告狀。可後來幼兒園老師跟我反映,說格格和小夥伴玩時,不會自己處理問題,芝麻綠豆大的小事也向老師告狀。老師說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學會與同伴溝通,不要什麼事都告狀,一味依賴大人。

老師的話很有道理,於是我便開始思考怎麼糾正女兒愛告狀的毛病,讓她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沒多久,正好遇到了一件事。那天我同事帶著她女兒到家裏來玩,說好了在我們家吃午飯,大人在廚房裏忙,女兒一會兒就跑來告狀:“姐姐壞,不給我遙控器。”原來,兩個孩子一個要看動畫片,一個要看文藝節目,比女兒大半歲的小姐姐握著遙控器不讓換台。我說,你去跟姐姐商量,自己解決。女兒見我不管,“噔噔噔”跑回客廳,不一會兒,客廳裏便傳來了女兒的哭聲。我過去一看,女兒正坐在地上大哭,小客人也氣呼呼地噘著嘴,鬧著要回自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