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的試驗:在黑板上畫一個圓圈,問在座學生這是什麼?其中大學生回答很一致:“這是一個圓。”而幼兒園的小朋友則給出了各種各樣的答案:“太陽”、“皮球”、“鏡子”……可謂五花八門。或許大學生的答案更加符合所畫的圖形,但是比起幼兒園孩子來說他們的答案是不是顯得有些單調呆板呢?大家是不是更加喝彩這些小寶寶的多彩答案呢?
在我們的生活中主要有兩大類問題,一類問題,就像課本上的習題——提出的問題很明確,要求我們運用已經學過的某些知識,針對問題“聚會思維”;而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往往是惟一的,這就像我們回答“1+1”隻能等於2,等於別的就意味著錯誤。
另一類問題,就是可能有多種答案的問題——有時問題在開始時並不十分明確。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問題都是屬於這種類型。解決這類問題,除了要努力明確問題外,還要打破平時習慣想法的束縛,將自己的思想從不同途徑、不同角度擴散開去考慮問題,這叫“發散思維”;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往往是很多個創造性的設想,並且不能絕對他說哪個設想最好,隻能根據實際的情況,評定某個設想更為合適。
對於成人來說,對很多事物都已是習以為然了,並不會再去仔細推敲,由此造成了許多思維上的定勢,甚至是“誤勢”。有些時候,誰能克服這種生活的習慣和思維的定勢,誰就是強者。富蘭克林正是冒著生命的危險獲得了雷電的奧秘,伽利略也正是頂著亞裏士多德傳統理論的巨大壓力證實了他的“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物理定論。同樣,在對嬰幼兒教育的過程中如要揚棄傳統的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以積極的心態去認識和獲得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就是需要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
從小培養寶寶的發散性思維,有利於寶寶長大後更好地學習知識和應用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歲以前的寶寶還不具備深層思維的能力,在這一階段,主要是讓孩子的動作協調起來,為今後的思維發展打下基礎。父母可以通過給孩子創設一個輕鬆、有趣、愉快的遊戲環境,讓他萌發思考的興趣,並盡量讓他自己動手操作,使孩子經常處於積極活動的狀態之中,在娛樂中幫助寶寶形成發散性思維的習慣。
案例分析
講述人:白女士
寶寶資料:小超,男孩,3歲半
一天,我帶兒子去吃涮羊肉,等菜的時候兒子提議:“我們來玩遊戲吧?”我欣然應允,請他出主意。兒子看著店內的招牌,指著招牌上的“羊”說:“那我們就來說帶羊的詞吧!我們輪流,每人說一個,說不出來就算輸。”
遊戲開始,由媽媽先說:“小羊。”兒子應順說:“大羊。”媽媽接說:“老羊。”這時,兒子眼睛一轉,說了“羚羊。”便得意地望著我們。羚羊是五福娃的其一代表,他非常喜歡,所以說出來就非常得意。孩子突然從“羊的大小”轉到“羊的家族”,這使我頓悟,如果引導孩子從不同的角度說帶“羊”的詞,是一種絕佳的發散思維的訓練方法,這種遊戲的形式更為孩子所接受。
我引接“綿羊”,孩子馬上想到“山羊。”每每到他詞窮時,我們說出一個詞,以引導他從其他從麵去想。當然這時,我發現我們的思路也一下子開闊起來。
①我們讓孩子根據人的部位類推到,羊的部位來說。“羊腿”“羊腳”“羊尾巴”“羊毛”“羊耳朵”“羊角”還有“羊肚”“羊皮”“羊頭”“羊心”“羊肉”甚至還聯想到“羊湯”。
②根據人類稱呼,類推出“羊”中的“羊爸”“羊爺爺”“羊弟弟”“羊寶寶”“羊媽媽”等。
③根據人的性別分男女,又說“公羊”“母羊”之說。
④根據羊的多少,可以說“羊群”“一隻羊”。
⑤根據人和羊之間關係說“趕羊”“抱羊”“喂羊”“看羊”“數羊”“剪羊毛”等。
⑥根據羊的顏色可分“白羊”“黑羊”“花羊”。
還有一些孩子接觸地比較少,當們說出來“克隆羊”“雜交羊”“掛羊頭賣狗肉”這些詞時,孩子無法理解,渴求的目光望著我們,我們的講解未必能讓孩子明白透徹,但是在他們的腦海中,留下這些知識的種子,說不定哪些這些種子就發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