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無可說時,換個字來繼續遊戲無疑是保持孩子積極性的好辦法。把“羊”換成類似的“馬”“牛”。
遊戲中,時間過得真快,用餐時,我的思緒還停留在剛才的遊戲中。除了動物,還有各類不同字都可以類推。如動作“踢”。
①從動作的對象分:踢球、踢石子、踢毽子……
②從動作的結果來分:踢疼、踢傷、踢飛、踢倒……
③從動作的方向來分:朝上踢、踢上天……
這種遊戲簡單易行,內容豐富有趣味,能培養孩子良好的發散性思維。孩子年齡小,知識麵相對來說,比較窄,也許他們回答的詞並不是很規範,但是,我們更多地應該是鼓勵和表揚,多激發他們表達的欲望。隻要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挖掘一些智力遊戲,我相信他們的思維方式、廣泛性都將到得到長足發展。
解析:發散性思維是指從多種角度去思考探索問題,尋找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它有利於充分發揮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識圈,尋找更新更多的設想、答案或方法。從小培養寶寶的發散性思維,有利於寶寶長大後更好地學習和應用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親子課堂
培養孩子的發散性思維是培養孩子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內容,同事也是開發孩子智力的關鍵步驟。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注意培養和發展孩子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孩子的發散性思維,這裏有以下幾個建議:
保護和支持孩子最初的發散思維。
孩子一歲後在言語發育的基礎上開始向抽象思維發展,家長可能經常看到如下場景,孩子伸出食指和中指,一個人自言自語:“小白兔采蘑菇,小剪刀哢嚓嚓”。就是一個“剪”的簡單動作,孩子往往能想象出好幾個不同形象,而且還有“豐富”的內容,這就是孩子最初的發散思維。每到這個時候,家長要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持,當孩子自言自語,邊說邊做時,家長可以模仿孩子和孩子一起自言自語邊說邊做,孩子會為自己的發現和成功驕傲和自豪,這種看似簡單的行為可以為孩子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引導孩子積極從事有創造想象參與的思維活動。
當孩子進行創造想象時,思維異常活躍。想象中的新形象、新假設使創造性活動順利開展,從而促進發散思維的發展。其實,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存在著很多創造性教育的契機。如:觀察彩雲。俗語說:“七月、八月看巧雲”,七八月的彩雲變化莫測,可引導孩子觀察雲彩,問:“那朵雲像什麼,還像什麼,一會兒又像什麼,它們在幹什麼”,沒準想象力豐富的孩子會給你編出一個神奇的故事來。
創設有助於孩子發散思維的情境。
發散型的玩具材料可有不同的玩法和結果,對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有著積極的作用。
家長可為孩子選擇、提供一些發散型的玩具材料,如插塑材料,可拚插,隨意造型,可引導孩子自主探索多種插法和玩法,再如半成品材料,可一物多用,一物多玩,以物代物,充分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如:玉米皮可用於粘貼、扭繩、編製各種小動物、小籃子、蒲團、墊子等,讓幼兒探索一種材料的不同製作方法、不同結果,還可探索這些作品的不同作用和玩法。
通過繪畫活動培養孩子的發散性思維。
孩子往往對自己隨意畫出的線條就能引發出許多的想象,他會觀察自己的“作品”,說那個是小鴨、這個雞蛋。孩子的世界是五彩斑斕的,有著許多的奇思妙想,一幅簡單的波浪紋的線條畫,他能說出“小蛇”、“波浪”“繩子”、“媽媽的頭發”、“是爸爸抽煙時冒出的煙”等多種現象。當孩子思維活躍時,家長不要打斷孩子急於發表自己的觀點,而應當耐心傾聽,在傾聽的過程中還可微笑和輕輕點頭表示欣賞和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