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正確應對詢問期的孩子的提問(1 / 3)

3-6歲的孩子經常愛問“為什麼”,心理學上將這一時期稱為“詢問期”。詢問期又分為“第一詢問期”和“第二詢問期”,3-4歲屬於第一詢問期,這一時期的孩子愛問“這是什麼?”之類的問題。4-6歲屬於第二詢問期,孩子提出“怎麼會這樣?”之類的問題。前者詢問名稱,後者詢問原因和過程,前者提問隻是想尋找某種表麵上的可能,後者則宣示著各種能力的萌芽,比如求知欲、想象力、創造力、學習能力。

詢問期大腦迅速發展,隨之也會促進語言與智力上的發展。提問是思索未知的鑰匙,愛提問題的孩子熱衷於探索一切未知的東西。但是,有些孩子漸漸地對事物探索的興趣減少了,到了上學的年齡,很多孩子會不愛學習,性格馬虎。這是為什麼呢?究其原因,這和父母早期對孩子的提問采用了錯誤的處理方式有很大關聯。

有些父母由於工作、家務太忙會感到精力疲乏,當孩子不停地向他們問為什麼時,就常用不耐煩的口吻對孩子說:“別煩媽媽(爸爸)了,自己玩一會兒。我忙著哪!”孩子的積極性受挫,久而久之,就不再喜歡提問了。

還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小,沒必要告訴他那麼多、那麼細,告訴他,他也不懂。於是,往往三言兩語打發了孩子,或用糊弄的態度支吾過去。孩子雖然尚不懂事,但他們也能從父母的態度上感覺到媽媽和爸爸對他的作法是否讚同。父母總是敷衍,孩子的熱情就會減退。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的提問不好回答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但編一個謊話欺騙孩子。但孩子對於父母的話總是很信服的,他會將答案當成真理。這就會對孩子造成誤導,讓孩子在日後的成長中陷入疑惑。

所以說,當孩子提問時,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首先應持鼓勵的態度,回答時要盡可能地簡明、準確、淺顯易懂。3歲前的寶寶,對事物往往是從具體的、自身的、直觀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的。因此,要想給寶寶講清一個問題,回答時就要從這些範圍進行。比如,寶寶看到一塊冰,放在屋裏,一會兒沒有了,便會產生疑問。我們不妨給他做一個小試驗:從冰盒中取出一塊冰,在爐上加溫,一會兒,冰化成了水,告訴他,從冷到熱,冰就化了。隨著水溫繼續升高,一會兒水開了,讓孩子看水蒸汽,再過一會兒,一小塊冰就蒸發幹了,告訴孩子水變成了蒸汽飛跑了。孩子就會明白為什麼了。

在孩子打破砂鍋問到底時,如果父母真的很忙,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爸爸)現在很忙,等會兒告訴你。如果父母被“考”倒了,最好是翻翻書,尋找答案。

愛因斯坦曾說:一個問題的產生通常要比它的結論的得出更為重要。因此,學會誘導孩子提問,並且學會正確處理孩子的問題是一件值得每個家長重視的事情。

案例分析

講述人:梅女士

寶寶資料:樂樂,女孩,3歲

自從女兒兩歲以後,我就會經常在睡覺前教她看書識圖,女兒表現很棒,教過一兩遍的物品或動作她就會了,可能老是聽到我問“這是什麼?”有一天,她竟然指著一個玩意兒問到爺爺“這是什麼?”爺爺當然喜出望外啦!一個勁地表揚小孫女真棒!不過接下來的日子裏,寶寶的“問題”就成了我的問題。

就拿今天來說,今天早上我帶她出門,等車的時候,她就指著馬路對麵的一台自動售貨機問:“媽媽。你看那台機是不是壞了呀?”我愣了愣,問:“怎麼這麼問呀?我看明明還是好的。”

這時候,她就不高興了,揮著小手說:“媽媽你看錯了。是壞的。你看裏麵都沒有東西了。空空的。”

我隻好耐心解釋:“那裏麵沒有東西也不代表是機器壞了呀?可能是旁邊的超市多了生意不好所以就把貨給卸出來了。”

誰知這事還沒完,寶寶一下來了精神,接著問:“那沒有壞為什麼要空放在這裏?”於是我隻好一路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