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解決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考慮下一個學期選修哪些課程、字謎遊戲中該填入哪些單詞、如何找到不見了的鑰匙、如何寫好畢業論文……打住,這些都是問題解決。可以說,沒有哪一天我們不再解決問題。
在成人的生活中,問題解決是一件普遍的事情,成人的智慧足夠應付很大一部分問題。那麼,在兒童的世界裏呢?事實上,在兒童的世界裏,問題解決則更為普遍了。比如,第一次獨自出門,要找到一最佳路線,著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個難題。對於孩子來說,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難題。因此,他們需要學會解決問題。
愛因斯坦曾說:“教育的責任就是把孩子培養成為具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也即培養孩子成為具有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人。
談到問題解決,筆者不由自主地聯想到了一些猶太人的智慧。我們都知道猶太人,這個民族曾飽受世界上最深重的災難,很長時間沒有自己的國家,卻在經濟、科學和藝術等方麵為世界貢獻了一大批傑出的天才:馬克思、達爾文、弗洛伊德、愛因斯坦……
幾乎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這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毀,你將帶什麼東西逃跑呢?”“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你隻要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在我們國家,家長遇到放學的孩子喜歡問“今天在學校受表揚了嗎?”。而許多猶太人家庭裏碰到放學的孩子,第一句話就是:“你又提問題了嗎?”
“問題的解決”是猶太人家庭教育的核心。而在中國,父母往往誤認為孩子遇到的問題越少,才越幸福,越成功。因而難以理解孩子們為什麼那麼喜歡自己解決問題,以及問題解決以後那樣的欣然與滿足,好像問題越多他們越高興。一群幾歲的孩子在院子裏搭個城堡,不厭其煩地作計劃,找紙板、木片、繩子、石塊等,尋找任何可以完成他們的建築奇想的材料。
由於這種認識上問題,中國的家長普遍認為子女的成長需要扶持,事實上,過多的“扶持”會導致孩子喪失積極解決問題的策略。麵臨困境時,被過分“扶持”的孩子們有可能不懂得分析問題,不懂得解決問題,剩下的就是茫然無措、情感的折磨和自我懷疑。
因此,培養兒童問題解決的能力則顯得尤為重要。
兒童是怎樣解決問題的?有心理學家兒童問題解決的過程打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方,他們稱兒童為修補匠,意為孩子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是運用手頭上現有的材料來解決所遇到的任何問題。兒童手上現有的材料包括哪些呢?這其中包括概念理解、推理、策略、內容隻是、能給予他幫助的人以及任何可以用到的資源。家長在這個過程中,最應當扮演的角色是給孩子提供解決問題的材料,比如培養孩子發現問題的能力,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策略和一些解決問題的知識、策略等等。
筆者認為要想培養孩子具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應先從“讓孩子養成尋找問題的習慣,具有發現問題的能力,正確對待問題的態度”入手。本節將就如何讓孩子發現問題,學會“問”進行探討。
案例分析
講述人:張先生
寶寶資料:小浩,男孩,3歲
一天小浩在院子裏麵玩,忽然跑回來神秘兮兮地對我說:“爸爸,爸爸,要下雨了,收衣服了。”
我抬頭一看,萬裏無雲,毫無要下雨的跡象。但我還是開口問道:“你怎麼知道要下雨呢?”
這時,小浩拉著我的手把我帶到了院子裏,指著地上的一隊螞蟻說:“螞蟻在搬家,要下雨了!”
“你怎麼知道螞蟻搬家就會下雨呢?”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