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看到螞蟻搬家就下雨了,後來是奶奶告訴我的。”
我看了看那隊螞蟻,心中有了數,然後問孩子:“你知道這些螞蟻是從什麼地方搬到什麼地方的嗎?”
小浩早就觀察清楚了,於是自豪的回答:“是從那個樹上搬下來的。”
“噢!是從高處往低處搬啊!”我故意加重語氣。我知道像這樣的螞蟻搬家現象並不預示著有雨到來,但我沒有說出來。
果不其然,接連幾天都沒下雨。小浩很失望,有時候會悶悶不樂的。
一個禮拜後的一天,小浩忽然跑回來上告訴我螞蟻又搬家了,這次他顯得沒那麼自信,有些不確定的說:“這回應該要下雨了吧?”
“那你再回去看看螞蟻是從低處往高處搬還是從高處往低處搬?”我給了他一點提示。
“是往高處搬,剛才我就看到了,是從花盆下麵往樹上搬!”
“那這回是真的要下雨了。”我點了點頭說。
一個小時過後,窗外就下起了大雨。
這下小浩就鬱悶了,他迷惑不解地問:“為什麼這次螞蟻搬家就下雨了呢?”
這時候我才揭開謎底:“這是因為地勢的問題,地勢影響地氣,高的地方幹,低的地方濕,螞蟻往低處搬,是想住的舒服點。如果要下雨了,低處又會太濕了,螞蟻就會搬到高處住。所以,隻有螞蟻往高處搬才表示要下雨。”
聽我這麼說,小浩這才恍然大悟。
解析:小孩子的觀察力往往很細致入微,如果你的孩子熱愛觀察一些事物,並對一些事物表現出好奇心,那麼做家長的你應當耐心的引導他問出心中的問題,並且做出正切的回答。這不但能滿足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還能幫助他獲得知識,增加他的學習興趣。
親子課堂
良好的觀察力是孩子解決日常問題和學習問題的基礎。實踐證明:學生觀察力的強弱對學習的好壞有直接影響。如在語文拚音、識字教學中,有些拚音、生字的字形、寫法隻有細微差別,觀察力較強的孩子一眼就看出來,而觀察力較差的孩子就常把它們認錯或寫錯。那麼,家長應怎樣從小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利用家庭環境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寶寶在家裏的時間比較多,對家裏一切(親人、物品、家具)比較熟悉。家長應當創設各種有利於孩子觀察的情境與機會。如,電視沒畫麵時家長可讓孩子親自看看插頭是否插好?碟帶是否放入?天氣轉冷了,家裏人穿衣有什麼變化?客人來了,家裏人各自采用怎樣的行動招待客人?過節了,家裏擺設有什麼變化……讓孩子不斷得到觀察的鍛煉。
利用自然環境培養孩子觀察力。
大自然是培養兒童觀察力的好課堂。家長應常帶孩子到公園、動物園、植物園、廣場去散步、遊玩、欣賞;或帶孩子去參觀自然博物館、花木蟲鳥展覽會等。每隔一段時間,帶孩子去旅遊或在假期讓孩子到農村的親友家小住,讓孩子盡情觀察在城市看不到的大自然美麗風光。如果孩子家居郊區、農村,家長可放手讓孩子去觀察,去動手,並有目的的加以引導。
利用孩子好奇心,提高觀察力。
孩子的天性是對周圍世界好奇。當孩子問“是什麼?”、“為什麼?”時,家長不必急於將答案告訴孩子,而應引導他自己去觀察、去發現。如,遇到大霧天,孩子可能會問:“為什麼今天什麼東西都看不見了?”家長不應急著把答案告訴他,而是反問到:“對呀,你看看到底是為什麼?”。通過一番觀察後,孩子可能會說說:“今天有一層東西擋住了眼睛,這層東西是什麼?”這時,家長可以回答說:“那叫霧。”經常讓孩子自己去觀察和思考,孩子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就會自己留意去觀察、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