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學齡初期(7-12歲)兒童邏輯思維的發展與培養(1 / 3)

我們在前文提到,0-6歲的孩子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他們缺少立體感和空間感。你拿兩個同等體積但形狀不一的杯子,讓他們挑出誰大誰小,他們肯定答不出。在做計算時,用蘋果來舉例子,就容易理解;用數字加減,他們就反應不過來了。在這個階段,家長要注意增加孩子的經驗,豐富孩子的詞彙,多給孩子動手的機會。在孩子拆裝玩具或積木時,幫助他們理解平麵與立體的關係,和孩子玩圖片分類和比較遊戲,讓孩子從具體中學會歸納和抽象,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經常向他們提出各種問題,引導他們去觀察事物和現象等。有些家長和老師片麵地、刻板地教孩子多識字、寫字、計算等,對孩子的思維發展並沒有好處。

7-12歲則是培養孩子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又稱學齡初期,相當於小學階階段,這個階段孩子思維主要的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這種過渡性就是說,兒童能對具體事物的變化進行抽象推理,並揭露其本質特點。但是兒童不能脫離具體事物的感知進行判斷推理。皮亞傑稱這時期兒童的思維為“具體運算”階段。

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實驗來理解這一點:畫十個杯子,十個雞蛋,一一對應,問孩子雞蛋數目多還是杯子多,孩子應該怎麼回答呢?孩子應該說一樣多,因為十個雞蛋和十個杯子。接著我們做一個改變,把十個杯子集中放在一起,然後雞蛋在一旁平放開來,這時候,學齡前的兒童大多會說雞蛋多。為什麼呢?因為攤開一大片,這說明他對數的認識,沒有進入實質。而學齡初期的孩子則會通過數數來告訴你正確答案。

通過類似的一係列實驗論證,皮亞傑認為這時兒童已具有了對物體的守恒概念。這和中國一些心理學家所說的這時兒童思維特點的意思相同。心理學家們還在實驗中還發現兒童在掌握物體守恒概念時,具有憑借感知、表象和概念進行的三級不同質的水平,以及不同年齡通過守恒實驗的人數百分數也不相同。可見,兒童對物體守恒概念的獲得,無論在量上和質上都隨年齡增長而增長。

在這一時期要培養孩子正確的思維程序和科學的思維方法。比如家長可以問孩子:“有一隻大盒子,內有三隻小盒子,每隻小盒子裏又有四隻小盒子,那麼,連大帶小一共有幾隻盒子?”有些孩子就不能計算出來,因為他們顧此失彼,不能一步步考慮題目的結構,做出正確的計算。另外,家長還要培養孩子良好的思維習慣,要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不要給孩子現成的答案。

孩子的思維能力是逐步發展起來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是在動作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孩子早期思維能力的培養訓練非常重要。如果早期訓練不足,後期還需科學的強化彌補,所以,心理學家認為對那些早期運動不足的孩子要訓練他們的知覺——動作綜合能力,以促進其心理發展。

案例分析

講述人:秦女士

寶寶資料:磊磊,男孩,7歲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有時候難免會很任性。有時候在大街上,孩子一定要買一些玩具,爸爸媽媽不給買,孩子就會開始哭鬧。更有甚者,孩子有時候會提出一些不可能滿足的要求,比如深夜鬧著要去遊樂場等等。這些父母每天都有可能遇到的小問題,其實都是對孩子進行自控、自抑能力最初培育的良好機會,爸爸媽媽們千萬不要把這樣的機會簡單忽略掉了。

下麵我給大家舉一個我們培養寶寶的例子:

一天。餐盤裏剩下了兩塊塊餅幹,磊磊跑進來吃了一塊,然後對媽媽說:“媽媽,這塊餅幹幫我保存著,好嗎?”

我想都沒想就回答:“好的。”

過了一會兒,我接到了一個朋友的電話,我在和朋友電話聊天的過程中,無意識之間把餐盤裏僅剩下的那塊餅幹吃了,而且隨手洗幹淨餐盤,把餐盤放在了櫥櫃裏。這個過程都是在我不經意中完成的。

不久,磊磊跑進來找餅幹,沒有找到,問我:“媽媽,我的餅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