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學前兒童(0-6歲)邏輯思維的創建、發展(2 / 3)

隨著寶寶逐漸長大,我們開始和寶寶討論“什麼是什麼”的問題。比如,長翅膀的就是鳥嗎?會飛的就是鳥嗎?不會飛的就不是鳥嗎?生活在水裏的都是魚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家長就應該和孩子經常進行一些探討,既有趣,又有科學,更能培養孩子掌握明確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本質屬性的方法,也會有利於孩子更準確地理解和使用一些有關判斷問題的副詞,如,都,全部,不是,就是,很,非常,應該,必須,等等。

解析:邏輯思維能力在一般的家庭教育中是相對缺乏的,這既有家庭教育特殊的情感性所決定,也與現在的獨生子女的生活條件以及家長本身邏輯思維能力有限的影響。家庭教育之中,家長完全可以借助於家庭生活的日常事物來引導孩子理性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訓練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家長更要引導孩子注意道理與道理之間的關係。就是探討“因為什麼是什麼,所以什麼就是什麼”的問題。天長日久,對孩子的思維能力會大有益處,而且也能夠很好的配合孩子以後在學校裏受到的知識教育。

親子課堂

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很重要,那麼從何入手呢?兒童心理學家及兒童教育學家根據兒童生長發育的特點,提出應從以下幾方麵進行培養。

采集良好的信息

我們在前文提到,孩子成長的過程首先要進行信息的收集、采集和積累,然後進入邏輯思維的創建、豐富的成長過程。因此,在孩子0-6歲這個階段,父母應當了解和實現信息采集係統及其合理驅動。我們建議父母的培育內容是富有韻律的兒歌、詩歌、古詩、故事等。

學習分類法

讓孩子學會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東西根據某些相同點,如根據顏色、形狀、用途等,將東西歸為一類。父母應注意引導孩子尋找歸類的根據,即事物的相同點,從而使孩子注意事物的細節,增強孩子的觀察能力。

認識大群體與小群體

父母應教給孩子一些有關群體的名稱,如家具、動物食品等。使孩子明白,每一個群體都有一定的組成部分。同時,還應讓孩子了解,大群體包含許多小群體,小群體組合成了大群體。

了解順序的概念

教孩子掌握順序,這些順序可以是從最大到最小、從最硬到最軟、從甜到淡等,也可以反過來排列,這種學習有助於孩子今後的閱讀,這是訓練孩子邏輯思維的重要途徑。

建立時間概念

孩子的時間觀念很模糊,對孩子來說,掌握一些表示時間的詞語,理解其含義,無疑是非常必要的。當孩子真正清楚了“在……之前”、“立即”或“馬上”等詞語的含義後,孩子才會對你的話做出正確的反映。

理解基本的數字概念

不少孩子在兩三歲時就能從1數到10,甚至更多。但是,他們這種“數數”,與其說是在“數數”,不如說是在“背數”。父母在孩子數數時,應多點耐心,不能操之過急。讓孩子從一邊口裏有聲,一邊用手摸摸物品,逐漸過渡到用眼睛“默數”。日常生活中,能夠用數字準確表達的概念,父母們應盡量講得準確。同時,還應注意使用“首先”、“其次”、“第三”等序數詞。也可用日常生活中的數字關係,幫助孩子掌握一些增加減少的概念。

掌握一些空間概念

孩子並不是天生就知道“上下左右,裏外前後”等空間概念的,這需要後天的教導。父母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機會引導孩子,比如:“把吸管放在杯子裏”。對於孩子來說,掌握“左右”概念要難些,所以父母可以有意識地使用“我們一起往左走”、“布娃娃在寶寶右手邊”這樣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