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幫孩子建立起正確的判斷標準,提高孩子的判斷能力(1 / 3)

說到邏輯性往往會感到高深,其實邏輯性與思維是一體的。“思維發展心理”學揭示,邏輯性是思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人和動物有本質區別的一種表現。

邏輯性,主要是指思維對客觀事物規律性關係的反映,指思維過程有一定的形式、方法,是按一定規律進行的,這是認識的理性階段,從而,把握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係,產生認識過程的突變,才能具體地、全麵地、深入地認識事物。

正確的思維必須合乎邏輯,即合乎思維的規律性,而思維的規律性是與客觀規律性相吻合的,是正確反映客觀現實和規律的。

兒童天性頑皮好動,孩子間互相交往遊戲的過程,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當互相之間產生矛盾和衝突時,孩子往往會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通過自己的方式加以解決,甚至出現一些不良傾向的行為和言語,如不及時糾正,將成為一種習慣。

家長製止和糾正的孩子不良行為的同時,孩子們往往會舉出其他孩子的例子加以反駁,為何他可以這樣或是他先這樣做的,孩子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問題,看似在向家長提供其不良行為的參照物,為自己辯解,其實是孩子在選擇一種行為的標準,這個標準是:“他能我也能”。

出現這種情況時,作為家長必須要進一步明確告訴自己的孩子:“一個人能不能做一件事,不能光看別人是否在做,而是要通過自己的大腦思考,能否做一件事的標準不是別人在做而是這件事能不能做,是對還是錯,是安全還是不安全。”進而一步步引導孩子學會判斷。

要學會判斷,必須要先知道判斷的標準,那麼判斷的標準是什麼,標準從哪裏來呢?判斷的標準在社會上通過文字和人的言行這二個載體予以體現。

首先談談文字標準:文字標準的特點是有利於流傳,在時間和空間上可以延續,有利於傳播和繼承,影響的廣度和深度強。由於文字標準要經自己閱讀或他人教育後才能獲取,因此,父母可以主動向孩子講述一些包含做人常識和道理故事,這個故事將在孩子的腦海裏留下一個大概的標準框架。

其次是言行標準:孩子會以他人的言行作為參照物,特別是父母的言行,其特點是直接、快速、有效,涉及生活的方方麵麵。因為孩子受本身年齡和學識的限製,他們隻知道是父母的言行是可以參照應用的標準但不知道是否正確是否科學,看來父母的言行是否能成為一個提供孩子正確幫助的科學合理的標準不能依靠孩子來把關,隻有父母自己把關了。如果父母可以自己做錯的事卻要求孩子去做對的事,孩子是無法認同的。因此身為父母,必須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有時孩子做錯事了父母一定要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也錯了。

可以說,父母的言行有時往往象生物遺傳基因一般在孩子身上產生抹不去的印跡,甚至決定孩子的一生,一些負麵的影響隻有通過孩子本身學識的提高來加以克服和修改,其過程是漫長的。父母應當隨著孩子的成長一起成長,通過自身的學習和努力,以身作則,給孩子提供掌握和使用正確的判斷標準的方法和方式,培養孩子從小養成依靠正確的標準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案例分析

講述人:趙女士

寶寶資料:明明,男孩子,4歲半

判斷和推理是邏輯性思維,爸爸、媽媽必須在孩子具體形象思維的基礎上去發展孩子的抽象邏輯思維。日常生活和實際活動是孩子思維發展的源泉,我和孩子的爸爸是這樣引導自己的孩子從玩水的活動中增長智慧的:準備一盆水,此外是積木、筷子、紙船、鐵釘、曲別針、玻璃球、塑料蓋……讓孩子自己去玩,孩子將各種東西放進水盆,有的浮在水麵上,有的沉到水底,孩子在玩耍中發現,木質的、塑料的都是輕的,於是作出凡是輕的東西都能浮在水麵上的肯定判斷。重的東西都沉在水底,鐵釘是重的,玻璃球是重的,所以鐵釘、玻璃球沉在水底,孩子輕鬆地作出了正確的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