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課堂
孩子4歲左右後就已經懂得寶寶們不是自動出現的,在這個過程開始時一定有些什麼事發生,3-6歲就開始詢問“我是哪裏來?”的問題。早期性心理學家靄理斯認為,兒童之所以有此活動,一半是由於很單純的遊戲衝動,一半是由於知識的願望。現代性學家則認為,0-100歲的人都有性的需要,這種提問或許是出於性的需要和知識的願望吧。那麼,究竟該如何回答孩子的提問呢?筆者根據自己對心理學和性學的理解,總結如下幾個方麵:
滿足孩子的性權利
伴隨1999年“世界性學會性權利宣言”而來的世界第三次性學高峰,性學界提出,要實現性的四權,即全人類、全年齡、全性別、全自由。孩子理所當然要享有他們的性權利,這是四權的要求。具體到回答“我從哪裏來?”這個問題,實質上是滿足孩子的一個知情權,以及滿足孩子的性意識衝動。所以對於具有現代文明素養的家長,這個問題必須回答,關係到孩子們對文明社會的認同。
化解反叛的性導師
誰是最適合回答孩子“我是從哪裏來的這個問題”的人呢?性學界傾向認為最佳人選是母親,因為母親所授予子女的性知識應當完全不帶任何正式與特殊的意味。通常來說母子關係總是很自然很親密的,在這種關係之下,一切生理的作用都可以成為問答與解釋的題材,並且賢明的母親還能自然隨機應變、恰到好處。另外,3-6歲的孩子處於第一反叛期,對權威的說法往往反應遲緩,親密關係還容易化解孩子的反叛心理。
維護成長的性自覺
性心理學家埃利斯認為,孩子的性自覺是一個客觀的過程,父母對待孩子性成長的態度應該是一個保健的態度,保是手段,健是目的,需要大人注意。
問“我從哪裏來?”是孩子性活動的一部分,父母不應當嗬斥禁止這類提問,而要維護孩子的求知欲、性心理、性衝動不受到挫折,不傷害到其他人,以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傳遞單純的性知識
向父母問一些涉及性方麵的問題,說明孩子還處在單純的狀態,家長應同樣單純而自然的加以答複。這樣一來,既能讓孩子知道自己從哪裏來,思想的發展又不會受阻,又能展緩了孩子性方麵的情緒。
訓練方案
方案一:養寵物
目的:培養寶寶的生物學概念
方法:在家裏養一兩種小寵物讓寶寶積極地參與到照顧小動物的事務中來。比如,告訴寶寶,小兔子餓了,我們拿菜葉子喂它吧;或者說小兔子渴了,讓寶寶端水給它喝;甚至還可以讓寶寶表演節目給小動物看。這個過程不但能培養孩子與小動物的正確相處方式,還能幫助寶寶建立同情心。
方案二:逛公園
目的:培養寶寶的生物學概念
方法:帶孩子去公園,劃定一個既定的範圍,讓孩子找找看,在這個範圍裏有哪些動物和植物,每當孩子找到一樣新生物的時候,爸爸媽媽就耐心地給孩子講解這是什麼。如果寶寶找到的動植物種類超過5種,就給寶寶一個小獎勵。
方案三:學兒童,認動物
目的:讓孩子知道更多動物
方法:推薦一首兒歌,使孩子在聽動物兒歌時既訓練了語言,又了解了動物:
小饞貓,睡覺的小花貓,臉上帶著笑,夢見主人回來了,送他魚一條……小老鼠,看見了,偷偷咬他的尾巴梢。小貓喵喵一聲叫,差點兒沒把他魂兒下掉。
方案四:看動畫,學知識
目的:讓孩子通過動畫片了解生物學知識
方法:家長可以購進一些科普類的動畫片,播放給孩子看。動畫片會更好地展示一些生物成長的過程,如從毛毛蟲到蝴蝶,從蝌蚪到青蛙等等。
方案五:做一個陽光罐
目的:讓孩子參與生命成長的過程。
方法:準備一個小罐子,在裏麵放滿泥土,讓後讓孩子親子撒下一些容易發芽生長的植物的種子。做完這一切後,讓孩子負責照料管子裏麵的小生命,並讓孩子觀察罐子裏麵的小生命什麼時候開始發芽,什麼時候開始長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