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培養孩子的生物學概念,幫助孩子了解自身成長特性的問題(1 / 2)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對自己是從哪裏來的有好奇心,因此,作為父母,你可能經常遇到孩子提類似這樣的問題。孩子之所以經常會問這些問題,是因為他們對“生物概念”有這懵懂的好奇。

就像時間、空間和數字一樣,人們把生物學也視為人類概念的“基礎”領域。這是因為關於生物現象的知識對人們的基本生存以及美好的日常生活至關重要。從這個角度看,孩子對生物好奇、著迷也不奇怪。

那麼,孩子應當如何獲得生物學知識呢?一些研究者聲稱人類天生就具有特殊的大腦結構或大腦加工過程,這種結構和過程能促進生物學概念的學習。例如,心理學家奧特蘭就曾指出人類生來就帶有一個“生物模塊”,它在進化的過程中得以發展,並促使人類在早期迅速習得生物學知識。

其他研究者則更關注經驗和環境對孩子學習生物概念時所起到的作用。事實上,這也正是作為家長的你需要了解的問題。

一位日本研究者曾做過這樣一個研究,該研究首先要找出兒童通過日常生活究竟對生物學知道了些什麼,然後將幼兒對這種日常概念的使用情況與幼兒對在學校所學的科學概念的使用情況進行比較。研究發現,有飼養金魚、在班級或家裏照顧動物以及類似經驗的兒童,與缺乏這些經驗的兒童相比,更能靈活地運用知識,做出更多具有可行性的類比、預測,對知識進行概括等,盡管他們都在學校裏學習了相同的生物知識。因此,照料寵物的經驗有助於兒童獲得生物知識。

除此之外,兒童還能在和父母以及其他照料者的日常接觸中獲得生物學知識。父母和其他照料者應當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灌輸正確的生物嚐試。

天性和教養在兒童獲得生物學概念的過程中祈禱了重要的作用。全世界的幼兒都對動植物著迷,他們有強烈的動機去學習有關它們的知識。兒童所處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也給兒童提供了許多學習生物知識的機會。在一些文化中,部分生物學知識的學習由正式教育承擔。此外,兒童還可以通過從自然中獲得直接經驗,通過和寵物、農場動物、家庭植物的接觸,通過談話、故事和電視節目的方式學習生物知識。

案例分析

講述人:竺女士

寶寶資料:可可,女孩,四歲。

這天,我正在廚房裏擇菜,可可忽然跑過來問:“媽媽,媽媽,我是從哪裏來的?”

我愣了愣,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後,我放下手中的菜,鄭重地開始想這個問題。

幾乎所有孩子對自己是從哪裏來的這個問題有好奇心,幾乎所有父母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當寶寶問“媽媽我是哪裏來的?你是怎麼生我的?我是怎麼到你的肚子的?媽媽為什麼要生我?”這些問題時,很多媽媽們都有些為難,由於傳統觀念太深,性的問題一直是一個禁區,有些媽媽會對此感到措手不及,尷尬,她們不知到底該說什麼?

有些媽媽為避免尷尬,大多會開玩笑式地回答:“寶寶是鳥叼來的;垃圾箱裏撿來的;橋底下撿回來的;大街上撿來的;樹上掉下來的;胳肢窩掉下來的;天上掉下來的;肚臍眼鑽出來的;別人家抱來的,土裏變出來的;石頭裏蹦出來的;蛋裏出來的;馬路邊撿來的;甚至有媽媽說是拉屎拉出來的。”還有些媽媽還會說“寶寶是小天使送來的禮物,或者說寶寶象個小苗一樣種在媽媽肚子裏,寶寶太大了,肚子裏呆不下了,所以就出生了。”

這種敷衍式的回答不但不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更有可能會造成孩子的錯誤認識,還有可能失去孩子的信任。因此,要回答好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很不容易。

見我遲遲不開口,可可又問道:“我是怎麼鑽到媽媽肚子裏的,我是從哪裏出來的呢?”

這時,我已經有了主意,我從菜籃子裏拿出一枚雞蛋,蹲下身對可可說:“可可,你看看這個雞蛋,雞蛋孵出來的小雞就是大雞的孩子。小孩子、小雞蛋都是不會生孩子的,媽媽和爸爸結婚了以後,媽媽的肚子裏就會有一個像雞蛋一樣的東西,慢慢的就能長成一個小孩子,那就是寶寶你了。你在媽媽的肚子裏呆了10個月,最後在醫生的幫助下,媽媽才把你生了出來。”

在這個過程中,可可聽得很認真。聽完後,她愣了一小會兒,忽然笑了起來:“這個好玩,我明白了。”

說著,她拍了拍小手,跑回客廳繼續玩積木去了。這時,我才長長地舒了口氣。

解析:據前蘇聯斯明卡婭的研究3-5歲的孩子是直覺行動思維及具體形象思維者,他們總是運用已經知道的、見過的和聽過的事物來思考問題。媽媽的回答會令孩子們信以為真。但這些答案無疑會令孩子們傷心,對父母產生疏離感並切在長大知道真相後,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案例中的竺女士的方法就很值得借鑒,對於4歲的小孩子來說,還不需要對性問題做非常細致的說明。在談論這個問題時,家長不應當撒謊或者責備孩子,而應該持友善態度,坦誠回答孩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