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2 / 3)

2.送別嶽父

1981年的元旦剛過,楊振寧夫婦就收到了一份國內來電:父親病重。杜聿明早期就患有腎結核病,經手術割去了左腎,後又發生感染,病情加重,腎功能極度衰竭,住進了協和醫院治療。經過醫護人員的大力搶救和精心護理,杜聿明幾次轉危為安。得到父親病重的消息,杜致禮心急如焚。

楊振寧一麵安慰她不要著急,一麵四處聯係為嶽父找特效藥。不久,杜致禮由美國飛回國內,一下飛機就直奔醫院,來到了父親的病床前。這時杜聿明病情很重,昏迷不醒。看到父親病成這樣,杜致禮的淚水忍不住簌簌往下掉,她拿出為父親帶回來的透析用藥,交給了醫生。這種藥果然效果不錯,杜聿明的病情得到控製,神誌清醒了。杜致禮如釋重負,她守在父親的床前,喂飯喂藥,和父親拉家常。精心照顧了一段時間後,杜致禮告別父母,返回美國。杜聿明躺在病床上,自知病情嚴重,難以康複,回顧自己的一生,百感交集,寫下了一份遺囑,全文如下:餘青年時,受孫中山先生革命救國思想之感召,投奔黃埔軍校。自謂救國有路,乃全力以赴,不計其他,於東征、北伐、抗日諸役,均積極從征,略有貢獻,後因對我國曆史發展缺乏正確認識,乃致事與願違,負疚萬分!

1949年以來,受中國共產黨的教育,眼界為之開闊,始知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幸國家與人民不咎既往,給餘再生之機會,且本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先後之精神,給餘分配工作。多年以來,餘更得政協常委與人大代表之榮譽,後半生能走上社會主義之光明大道,餘深深感到幸運,誓以餘年為國家做出貢獻。餘自分配到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軍事組工作後,除負責審核各方來稿外,並撰寫、整理遼沈、淮海等親身經曆諸戰役之經過,還計劃撰寫抗日期間昆侖關、中緬印戰區等戰役之曆史資料,以供史學家之參考及後代教材之用。年來宿病日趨惡化,深感時日無多,急望生前能完成各項任務,奈何力不從心,殊為遺憾!餘以衰病之軀,竟達逾古稀之年,全仗國家醫療製度之照顧。病危期間,承蒙多方搶救,餘夫婦深為感激。餘妻曹秀清素知餘誌,餘已囑其率子女為祖國現代化繼續做出貢獻。病危深思,最關懷者一言而已:盼在台灣之同學、親友、同胞們以民族大義為重,早日促成和平統一,共同把我文明古國建成現代化強國,為子孫萬代造福!4月底,杜聿明的病情又突然惡化,腎功能全部衰竭,呼吸困難,不省人事。曹秀清急忙給女兒發出電報,讓她速回國與父親訣別。致禮接到電報後立即啟程,於5月6日飛回北京。到首都機場已是下午6點多了,她思父心切,不顧旅途疲勞,驅車直奔協和醫院。這時的杜聿明已不能說話,但心裏似乎還知道是女兒致禮回來了,當女兒擁抱他時,他的眼裏流出了熱淚。5月7日上午7時27分,杜聿明停止呼吸,與世長辭,終年77歲。接到嶽父病危的電報,楊振寧極為關切,但他正忙得不可開交,學術活動排得滿滿的,不能和夫人一起回國同嶽父作最後的告別。嶽父逝世的噩耗傳來,楊振寧以最快的速度處理完手頭的工作,於5月22日回到北京。政協的領導為了使楊振寧能參加葬禮,把杜聿明的遺體告別和追悼大會的日期一推再推。

楊振寧懷著極其沉痛的心情,參加了23日嶽父的遺體告別儀式,25日又在政協禮堂參加了追悼大會。會後,楊振寧與杜致禮攙扶著曹秀清,捧著杜聿明的骨灰盒到八寶山墓地安放。嶽父的喪事剛剛辦完,楊振寧顧不上休息,匆匆飛往日本,參加世界科學組織的會議。他總是這樣匆忙,因為有許許多多的工作在等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