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來茶館,是為了弄到一個座位用來讀書。當然,這樣做,也會有老板的白眼,甚至訓斥,但為了學習,同學們顧不得這麼多。不過時間長了,和老板混熟了,老板還熱情地送上一杯茶而不要錢。起初,李政道不適應這裏的嘈雜環境,但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並且練就了一套鬧中取靜的專心讀書功夫,這對他日後的科學研究幫助甚大。在湄潭讀書的日子裏,還有一件事使李政道非常開心而難忘。在湄潭讀書,李政道在感到精神緊張時,總是抽時間和幾位要好同學外出散心。一次他跑到郊外,向一個深山溝走去,突然一曲動聽的山歌飄進耳中,從而使他停下來,坐在一棵樹下,仔細聆聽。貴州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少數民族的少年、姑娘非常喜歡和擅長唱山歌,李政道聽到歌詞是這樣的:什麼出世耐霜寒,什麼離土躥上天,什麼雪裏不怕死,什麼風雨站山前?青鬆出世耐霜寒,毛竹離土躥上天,梅花雪裏不怕死,牧童風雨站山前。這是一首在民間流傳的牧童山歌,在貴州姑娘唱來特別動聽。對於貴州省的少數民族來講,唱山歌是他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表達情感、交流思想的主要手段。青年人往往以唱山歌的形式,一問一答,交流彼此的愛慕之情。當地還形成了定期進行山歌比賽的傳統習慣。聽了山歌,李政道不禁精神振奮。

從此後,他總是抽時間來聽山歌,或到村寨遊玩。有時是一人,有時幾個同學一塊兒。這種活動也使李政道大開眼界,課外知識增長了不少。他覺得貴州苗族的風俗最有意思,特別是山歌唱得好,神話傳說也很使人入迷。一次,他到一個寨子,聽苗族人唱山歌。苗族人很熱情,邀請李政道到自己家裏參觀,並給他講述苗族的風俗習慣和神話傳說。

李政道了解到不少苗族的鄉土人情。逢年過節時,苗族人常把李政道請到家裏,殺雞宰鴨,當上賓和親人款待。幾十年後,李政道還忘不了苗族人民的熱情好客。湄潭是李政道發起向科學研究進軍的地方,李政道忘不了湄潭。但是,湄潭的浙江大學理學院條件實在太差,滿足不了李政道科學研究的要求,尤其是日本侵略者的炮聲日益逼近湄潭,學校的許多人不辭而別,學校形同解體,李政道看到自己已在這裏待不下去了,於是產生了離開浙江大學另選學校讀書的想法。他把這種想法告知了父母親,得到了同意。經過認真思考和比較,他最終選中了西南聯大。在母親的多方奔波下,李政道終於如願以償轉入西南聯大,直接受教於吳大猷先生。

2.柳暗花明,轉赴西南聯大

1937年7月7日,中日戰爭全麵爆發。日本侵略者進攻迅速,北京、天津很快相繼淪陷。為應付時局的急劇變化,國民黨政府首先製定並頒布了《戰區內學校處置辦法》、《各級學校處理校務臨時辦法》等,從而布置了戰區學校的內遷與學生借讀等應急事項,高校內遷運動持續了8年之久。這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從1937年到1939年。這是日軍戰略進攻階段。中東部及沿海地區的一些高校,除燕京、輔仁等教會學校保持中立未動外,其餘學校都遷往西南、西北,或就近遷入山區。第二時期,自1940年下半年到1943年春。由於英國、美國等與日本關係惡化,終於在1941年12月爆發了太平洋戰爭。於是原遷往上海租界與雲南等地的高校再次內遷。如上海交大、滬江大學等從上海租界遷往重慶;滯留北平的燕京大學遷到成都;原遷到滇南的中山大學遷往粵北坪石,遷到昆明的上海醫學院、北平藝專、同濟大學等內遷四川。第三時期,自1944年夏到1945年,因日軍發動豫湘桂戰役與黔南戰役,使得原內遷分散在廣西、雲南、貴州等地的高校如華僑工商學院、唐山土木工程學院、北平鐵道管理學院等再次內遷四川。內遷高校最後多集中於四川的重慶與成都以及雲南的昆明等地,其中重慶一地就集中了25所高校。其餘地方,或因地方狹小,或因交通不便,或因人煙稀少經濟太落後,往往隻有一兩所內遷高校寄居其中。西南聯大就是第一時期內遷時所成立的聯合學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與天津南開大學奉教育部之命,三校首先遷往湖南長沙,稍後又遷往雲南昆明組合成西南聯大。由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組成校委會,負責主持全部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