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陰霾裏的春城昆明,給中華學子一片少有的寧靜。在西南聯大的歲月裏,刻苦鑽研的李政道得遇名師雕琢,開始了新的人生航程。

1.命運轉機,考中浙江大學

1943年,正當中日戰爭進入白熱化狀態、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形成之時,李政道以優異成績從江西聯合中學畢業,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浙江大學物理係,從此開始了他動蕩不定但非常有意義的大學生活。浙江大學是當時中國最好的高等學府之一,不僅有不少名人執教,而且也出了很多名人。浙江大學坐落在杭州城內。杭州是一座曆史名城,南宋時期就已非常繁榮。這裏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特別是杭州園林和西湖聞名中外。

李政道能考入杭州的浙江大學,當然非常高興。但是,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軍隊大舉進犯,上海、南京先後失守,日本侵略軍繼續瘋狂地向南推進,杭州處在危急之中。為了應付事變,政府機關在轉移,軍隊在撤退。麵對困難的形勢,奉政府之命,浙江大學在校長竺可楨帶領下,經過千險萬阻,克服重重困難,先後從內地遷移到廣西的宜山,貴州的遵義、湄潭、永興和貴陽的花溪。戰爭在繼續,困難在加重,但在竺可楨校長領導下,學校仍千方百計地創造條件,使學校的教學和學術活動能夠繼續下去,盡一切努力為中華民族培養未來的建設人才。正是在祖國山河破碎,浙江大學極度困難的時候,隻有17歲的李政道帶著簡單的行李告別了江西聯合中學,來到了貴州湄潭的浙江大學學習。貴州地處中南,山高水險,交通極為不便,土地貧瘠,經濟落後,居住在這裏的各族人民非常貧困。“天無三日晴,地無三裏平,人無三分錢”,這就是當時貴州的真實反映。由於地方偏僻,條件差,浙江大學不得不分開,一個學院分居一個地方。湄潭是浙江大學理學院所在地。湄潭很偏僻,很難給學校提供像樣的住房、校舍。然而,在湄潭的浙江大學理學院卻集中了一些知名教授、學者,如王淦昌、束星北等都是具有世界影響的學者。

李政道正是在這些人的教導下才走上了學術生涯的。可以說,正是這些勇於探索、獻身科研的中華學子才使這個深山區顯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形勢是嚴峻的,條件是艱苦的,但學校的教師和學生團結友愛,甚至同吃同住,共同克服困難,渡過難關,這給李政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培養未來建設人才,年紀大點有經濟和有學術專長的教師輪流作綜合性學術報告,並要求年輕的教師和學生一塊討論研究問題,以解決教師少、專業課開不成、缺教材的困難。這些學術報告在當時影響很大,吸引學生投入到了學習和科學研究中。凡有學術報告,李政道必定參加聽講,而且聽得認真仔細,還要詳細地做筆記,以便日後思考和討論。但要做好筆記是困難的,因為學校既沒有課本和實驗儀器,也沒有教室、課桌和凳子。可以說,一些數學和物理課根本就沒有辦法講授。浙江大學正是在這樣的困難條件下辦學的,學生也正是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被鑄造成材的。

李政道後來風趣地說:“這是上天給我們的磨礪。”

為了搞好教學,王淦昌和束星北等想盡辦法。他們從當時的情況出發,因陋就簡,方法靈活多變,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為了讓學生能記好筆記,對重點和難點,老師都重複地講述,並用抽簽、擲紙球的方法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李政道正是在這裏,在王淦昌、束星北等人的啟發引導下開始接觸到了量子力學、狄拉克方程、光譜精細結構、中微子實驗與理論等主要的物理前沿問題。正是在這時,李政道的心中播下了物理研究的種子。環境條件很差,生活是非常艱苦的,但李政道鑽研物理奧秘的熱情卻與日俱增。物理實驗沒有儀器,僅有的實驗室也是設在一個破廟裏。為了做電子實驗,束星北教授和學生一起攜手共同修理一台破舊的發電機。經過無數的日日夜夜,這台破舊的發電機終於發電了,終於回報了老師和學生們的辛勤勞動,給山村帶來了光明。這件事,使教授和學生們都非常高興,他們不僅學得了實際知識,而且提高了實際動手能力,並增強了自信心。

在修理發電機的日日夜夜裏,李政道總是和老師在一起,並和老師配合得非常好,因而得到老師的稱讚。當時學校的條件很差,教室和宿舍合在一起.而宿舍裏既沒有電燈,也沒有桌椅,也就是說,學生連看書的地方也沒有。為了讀書,李政道總是和同學們一起到茶館裏去,買一個座位,泡上一杯茶,目的是能在茶館裏看上一天書。貴州在南方,產茶曆史悠久,茶館也很多。當時人們對品茶很有講究,不僅要求茶葉的品種、質量,而且注重品水、品器、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