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日本風俗與民情:另類的宗教(1 / 3)

上麵我們對周作人在文化人類學方麵的雜覽與雜學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探討,但至此仍無法對這一問題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因為同文學作品的譯介一樣,他的民俗學研究與介紹也涉及到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是歐洲的,一是日本的,事實上,周作人在日本民風民俗研究與介紹方麵所作出的努力可以說是毫不遜色的。

周作人於1906年來到日本東京,在那裏一住就是6年,用他的話來說,雖然“對於文化上夠不上說什麼認識,不過這總是一個第二故鄉了”。的確,對於惜時如金的周作人來說,6年並非是短暫的一瞬,因而這期間的所見所聞,一切經曆都成了他永遠“可親”與“可懷”的記憶,也成了他永遠有所感發的話題。

事實上,這種感發從他一踏上日本國土的第一天就開始了。當日傍晚,在魯迅寄宿的伏見館裏,他遇見了館主的妹妹,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女。少女打著一雙赤腳,這在日本本來是常見的事,但卻給周作人留下了永遠難忘的記憶。他隨即想起了張汝南的“江南好,大腳果如仙”的詩句,時隔15年,他又寫了《天足》一文讚美這種灑脫的風俗之美,到了1942年,他在《日本之再認識》中再一次談到了這個話題。總之,以赤足為代表的日本民族的“良風美俗”於周作人而言就是到了如此“大可喜矣”的程度。

有了這最初的印象,周作人便自然而然地轉向了對“愛好天然,崇尚簡素”的日本風土民情的觀察、介紹與研究。

一、風俗與民情

周作人在“我的雜學之十四”中回憶道:

我們對於日本感覺興味,想要研究他的事情,在文學藝術方麵摸索很久之後,覺得事倍功半,必須著手於國民感情生活,才有入處,我以為宗教最是重要,急切不能直入,則先注意於其上下四旁,民間傳承正是絕好的一條路徑。

在與宗教有關的“民間傳承”的研究中,他首選的是柳田國男的主張。柳田是當時日本著名的民俗學家,《鄉土研究》月刊的主編,他在與日本國民生活史有關的鄉土研究方麵造就頗深,周作人對其學識及文章很是佩服,並“從他的許多著書裏得到不少的利益與悅樂”。

周作人對柳田氏的研究與介紹可謂是相當係統的,從日本留學期間到回國以後,他曾收集了柳田國男的10種著述:《石神問答》(1910年版)、《遠野物語》(同上)、《山島民譚集》(甲寅叢書,1914年版)、《鄉土誌論》(爐邊叢書,1922年版)、《祭禮與世間》(同上)、《海南小記》(1925年版)、《山中之人生》(鄉土研究社叢刊,1926年版)、《雪國之春》(1928年版)、《民謠之今昔》(民俗藝術叢書,1929年版)以及《蝸牛考》(語言誌叢書,1929年版)。在上述著作中,周作人重點介紹了《遠野物語》一書:

《遠野物語》一卷,計一百十九則,凡地勢時令,風俗信仰,花木鳥獸,悉有記述,關於家神,山人,狼狐猿猴之怪等事為尤詳,在出版當時洵為獨一無二之作,即在以後,可與競爽者亦殊不多,蓋昔時筆記以傳奇誌怪為目的者,大抵有姑妄言之的毛病,缺少學術價值,現代的著述中這一點可以無虞,而能兼有文章之美如柳田氏的卻又不能多見。

由此可見,《遠野物語》對周作人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在民俗學上使他獲得了豐富知識,一是文章的文筆精美使他獲得了愉悅之感。下麵讓我們看一看第109節的譯文:

中元前後有雨風祭,以稻草為人形,大於常人,送至歧路,使立道旁,用紙畫麵目,以瓜作為陰陽之形附之。蟲祭之稻草人無此等事,其形亦較小。雨風祭之時,先在一部落擇定頭家,鄉人聚而飲酒,隨以笛鼓同送之至於歧路。笛之中有桐木所製之法螺,高聲吹之。其時有歌曰:

祭祀二百十日的風雨嗬,向哪方祭,向北方祭呀。

本節中提到的“風雨祭”就是周作人所說的“民俗學裏的豐富的趣味”,至於文章之美,這裏雖未見原文,卻不難從周作人那嫻熟的譯筆裏體味出來。

周作人在評價柳田國南時這樣寫道,“在日本新興的鄉土研究上,柳田氏的開荒辟地的功勞的確不小,即此也就足以使我們佩服了”,“柳田治學樸質無華,而文筆精美,令人喜讀,同輩中有早川孝太郎差可相擬”。這裏的早川孝太郎就是周作人要介紹的另一位日本民俗學家。

早川孝太郎是一位學者兼畫家,其著述包括《三州橫山話》、《能美郡民謠集》、《羽後飛島圖誌》、《豬鹿狸》、《花祭》等,其中周作人最喜歡的是《豬鹿狸》一書。《豬鹿狸》是關於動物生活的一本小冊子,但不是屬於生物學的,而是民俗學的,其中講的是人與動物之間的故事。對書中所講的野豬、鹿與狐狸的有趣故事,周作人曾以書名為題寫過一篇文章作了詳細的介紹。

除上述兩人及其著述外,周作人專文介紹過的還有佐佐木鏡石的《聽耳草紙》、《江刺郡昔話》、《紫波郡昔話》、《東奧異聞》、《老媼夜譚》等民俗學論著,此外還介紹了中田千畝的民間故事集《和尚與小僧》,葛齊北齋的浮世繪畫集《隅田川兩岸一覽》,反映中元祭祖的“盆踴”,反映情死的“心中”,反映浴池風俗的“混堂”,反映廟會風俗的“緣日”,反映祭祀風俗的“雛祭”,反映節日風俗的“五月人形”,反映鬼神風俗的“鬼念佛”,反映飲食風俗的“牛肉鍋”、“果子與茶食”、“粗點心”、“普茶料理”等等。總之,周作人對日本民風民俗的考察幾乎到了包羅萬象、無所不及的程度,這裏談到的隻不過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二、江戶風物與浮世繪

周作人對日本的繪畫也有著非同一般的興趣。這種興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江戶時代的風物畫,一是德川時代的浮世繪。關於江戶時代的風物畫,他研究並介紹過的一是戶?正幸編的《江戶之今昔》,該畫集內收反映舊東京府下今昔史跡的圖畫百餘幅,並收民間用具圖片60餘幅;第二種是福原信三編的畫冊《武藏野風物》,該畫冊從日本攝影協會拍攝的瀕臨絕跡的武藏野及鄉土風物的一千多幅圖片中精選144幅彙編而成,卷首有柳田國南的序言,柳田氏的頗有見地的介紹也是周作人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