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攝像用光(2 / 3)

一般可以通過改變拍攝角度,或是改變燈位,或是調整燈的照明方向,來消除畫麵高亮點的現象。

833室內人物拍攝的三點布光法

三點布光法是室內人物拍攝的基本方法,所謂三點布光法是指拍攝人物時,燈光照明的基本布光光位,即主光、副光、輪廓光三個基本光位。

1主光

主光是拍攝人物的主要光線,燈光的方向上要與室內自然光的方向相一致。如果室內窗戶在左邊,那麼主光必須放在左邊而不能處於右邊。

主光主要表現的是人物的臉部表情和人物的外形特征。主光的水平光位在其光線與被攝人物和攝像機的連線水平成30°~60°的位置上,主光位置左右均可以。

主光的垂直光位是其光線與攝像機鏡頭軸線垂直成10°~50°的位置上。

光的水平角與垂直角的角度愈大,被攝人物的立體感愈強,反之較為平淡。

2副光

副光可以放在被攝人物的另一側,照亮人物的臉部和人物身上的陰影,起到柔化人物皮膚,使陰影部分出現中間層次和質感的作用,從而形成豐富的影調層次。副光的強弱變化可以改變影調的反差,形成不同的氣氛。副光一般采用散光燈,副光的水平光位在其光線與攝像機鏡頭軸線水平成30°~70°角的連線上。副光的垂直光位在其光線與攝像機鏡頭軸線垂直成0°~50°角的連線上。

3輪廓光

輪廓光應處在主光相對應的方向上,形成被攝人物的輪廓線條,把被攝人物從背景環境中區分出來,輪廓光一般采用聚光燈。

主光、副光和輪廓光在光線效果上是互相製約的,一般來說主光照度高,副光照度低。也就是主光離被攝人物近,副光離被攝人物遠。主光如正,副光就要側;主光如側,副光就要正。輪廓光則視主光的位置決定其高低、左右。如果輪廓光作為修飾光和隔離光,也可以不考慮主光位置。

三點布光法的三個光位的光線是從三個方向照向被攝人物的,處理得當可以起到相互補充的作用。如果處理不當,則會互相幹擾,破壞形象表達。

在有室內自然光的情況下的三點布光,為了使色溫保持一致,一般我們都是用色溫為5500K的冷光燈作為光源。如在室內全黑的環境下,除了用冷光燈作為光源外,也可以用3200K的熱光燈作為光源。如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優先采用冷光源照明。

834室內拍攝布光的一般方法

室內拍攝布光要有一定次序,先布什麼光,後布什麼光。

1小場景布光

小場景一般先布主體光,後布背景光。因為小場景的主體與背景距離比較近,在布主光時,主光和副光會照射在背景上,會影響原先布好的背景光。所以小場麵要先布主光,然後根據主光投射在背景上的範圍大小、照度大小,再布背景光。

2大場景布光

大場景一般先布場景光,後布背景光,再布主光。

場景光布於被攝主體經過的場景;背景光主要是為了區分主體與背景,增強畫麵的空間感;主光是被攝主體的造型光,再配以副光增加影調層次。

3重點區域布光

比如,舞台上的主體人物有個相對固定的活動區域,布光時可以抓住重點活動區域實行布光。被攝主體在一般區域停留的時間很短,在重點區域的活動時間比較長,重點區域可以重點布光如三點布光,一般區域布場景光,亮度可以稍暗些。

4連續區域布光

連續區域布光是指按照主體人物運動的路線、環境用幾盞燈在一個大範圍內進行連續的布光,使主體運動的方向發生變化時,主光、副光和輪廓光的方向不變。連續區域布光要注意光線銜接,以保持同一光線造型效果。

5移動布光

如果主體人物活動範圍大而複雜,攝像機要跟隨主體人物的運動而運動。攝像機的攝像燈不斷地改變照明的方位與高度,這是新聞攝像中常用的方法。如果采用的是新聞燈,這就要求燈光師與攝像師密切配合,使燈光方向與攝像方向保持一致,亮度保持一致。

84室內混合光線的拍攝

白天室內除了門窗有直射光線外,大部分地方均為散射光和漫射光照明。如果室內自然光亮度很低,或者室內光線亮度極不平衡,明暗相差較大時,此時可用人工光提高室內亮度或平衡室內光線。

如果拍攝現場照明光線有低色溫的鎢絲燈、高色溫的日光燈或補光用的冷熱電光源,那麼在室內這種混合光線下拍攝的關鍵就是要控製色溫,調整好白平衡,避免畫麵產生偏色。

841平衡色溫

室內自然光色溫一般為5500~6000K,補光時采用的人工光也必須是5500K左右的冷光源,如果采用了3200K的人工熱光源進行補光,就會產生嚴重偏色現象。在采用冷光源補光時,室內的日光燈(色溫為6000~7000K)也可以同時打開,以增加照明亮度。

如果隻有3200K的人工光,那必須對室內的光線進行色溫的平衡。

方法之一是提高人工光色溫,具體做法是在人工光前加掛一張5500K的色溫紙,使通過色溫紙光線的色溫由3200K提高到5500K,這是新聞攝像經常采用的方法。

方法之二是降低自然光色溫,具體做法是用3200K色溫紙粘貼在室內所有陽光能夠直接照到的地方,使照到3200K色溫紙的陽光色溫由5500K變成3200K,這是室內劇情片使用的方法。

842拍攝機位與白平衡的調整

1固定機位拍攝

在室內混合光線下拍攝,要防止在一個鏡頭中出現高低不同的光線色溫,從而造成畫麵的冷暖變化。所以必須用固定機位拍攝,如要運動攝像時,也隻能用推、拉而不能用搖、移、跟等拍攝角度變化大的拍攝方法。

2根據拍攝方向調整白平衡

固定機位架好後,應該根據拍攝方向調整白平衡,而且要求每變化一次拍攝方向時,都要調整白平衡。

3根據光源照度調整白平衡

如果確定好了拍攝方向後,還應該根據拍攝現場多種光源亮度的強弱調整白平衡。如果哪種光源照度強,就應該以這個光源為標準,調整白平衡。

4根據光源色溫調整白平衡

如果拍攝現場兩種光源亮度強度相同,而且拍攝場景中有人物時,那麼應該以色溫高的光源為標準調整白平衡,此時攝取的畫麵可以偏暖些。

85室外拍攝

851晴天的拍攝

1晴天的特點

晴天的光照度很大,正午日光下可達100000Lux,在陰涼處也達到了10000Lux,室內門窗附近照度為1000~2000Lux,室內中央照度為100~200Lux。晴天室外的色溫約為5500K,室內的色溫約為6000K。

晴天的陽光直射比較強烈,照在被攝體上會產生鮮明的輪廓形狀、清晰的投影,會在被攝體上形成明亮部分、陰影部分及其投影,但它的造型效果比較生硬。

強烈的陽光下麵進行人像攝像是比較困難的一件事情。但晴天是最適合進行風景攝像的天氣,因為這個時候光線充足、畫麵通透度高、色彩鮮豔,比較容易拍出好鏡頭。

2晴天室外的拍攝

(1)晴天白平衡的調整。

晴天拍攝時的白平衡一般可以放在室外預設位置,如要手動白平衡調整,白紙的角度應該與陽光的方向成45°角或可以將白紙放在拍攝場景色溫較高的位置調整白平衡。

(2)拍攝時間的選擇。

在時間上一般選擇在上午9點到11點,或者下午3點到5點。因為這兩段時間太陽位置比較低,光線不是很強烈,太陽在斜射時亮度適中,不像中午的時候容易產生陰影。

(3)拍攝角度的選擇。

在晴天的時候由於光線的方向比較明顯,所以在晴天拍攝的時候光線的運用是非常重要的。室外攝像時,一定要先看太陽的位置,然後才開始拍攝。處理好晴天室外陽光光線的朝向,有時能達到很不錯的效果。

順光拍攝,畫麵影調平板單調,喪失細節,缺乏立體感。如果被攝主體是人,眼睛容易受強光影響,攝取的影像很不自然。

逆光拍攝,照明被攝體的輪廓,形成清晰的輪廓線,被攝體成為剪影的效果。如果被攝主體是人,那麼拍攝的影像也看不清人的臉部。如果一定要在逆光下拍攝,需要注意背景盡量不要出現高亮的天空,這樣做可以避免人物臉部的曝光不足。如果以人物臉部的曝光為準,那麼背景會變成慘白一片。我們可以采用這樣的方法,讓被攝人物頭部略微抬起,當臉部不再出現陰影時就可以拍攝了。

側光拍攝,可能會出現被攝主體受光麵過亮、背光麵很暗,亮度反差大,出現很硬的陰影現象。

前側光拍攝,光線照後能形成明顯的明暗反差,勾畫出被攝體的輪廓形式,造成鮮明的明暗反差。如果被攝主體是人,人物輪廓容易因為強烈的光線而產生陰影。但是,前側光拍攝能很好地表現景物的立體感和質感,而且眼睛也不容易受強光影響。

3使用反光板

在室外進行人像拍攝的時候經常會使用到反光板。反光板是比較常用的光線輔助工具,它可以用白板或鋁箔紙構成。反光板可以起到補光、消除陰影、突出眼神等作用。

晴天的拍攝使用反光板將反射光線照在被攝體的陰影部分來消除陰影,攝取的影像層次豐富。另外有些反光板還兼備柔光板的作用,在當柔光板使用時可以將強烈的光線柔散開來,讓投射到人物的光線更加柔和。

在地點的選擇方麵也比較有講究,一般在樹蔭下或者蔭涼的地方比較適合拍攝光線柔和的人物攝像,而暴露在陽光下麵的時候,光線比較強烈,主光光線比較明顯,容易利用陽光塑造出比較特別的形象。

852雨天的拍攝

雨天煙雨濛濛,撐著一把雨傘漫步在雨中拍攝,別有情趣。雨天攝取的影像充滿著詩情畫意,影調獨特。雨天拍攝距離越近,景物越清晰、色彩越豔麗。拍攝距離越遠,遠處景物明亮而影像朦朧、灰暗。雨天攝取的景物,色調濃淡有致,別有一番風味。雨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著畫麵透視的程度和拍攝的方法。

1雨天的特點

(1)畫麵缺少明亮物體,景物的明暗反差較弱甚至很弱、影調偏暗。這是由雨天的光線性質決定的,直射光多數被雲層遮擋,隻有少量的光線透過雲層後形成一種漫射光、散射光和反射光。

(2)雨天光線變化很大,有時雨景亮度很高,而烏雲密布的傾盆大雨亮度又很低,兩者之間的曝光量可以相差很多倍。

(3)雨天的光線色溫偏高,一般在7000K左右,被照景物色調偏藍色。這主要是光線波長越短越容易透過雲層,而短波長光線是藍紫色的光,波長較長的紅橙色光透射過來很少,所以景物色調偏藍色。

2雨天的拍攝

(1)雨天白平衡的調整。

雨天拍攝時,不能選擇自動白平衡或室外預置的位置,否則影像會出現明顯的偏藍色調。攝像機的濾色鏡應先選擇色溫5600K一檔,然後再手動調整白平衡,這樣可以取得比較好的畫麵效果。

(2)攝像機快門速度的調整。

攝像機快門速度高時,會將雨水拍成清晰的小點。快門速度太慢時,雨水會拉成長條。一般快門速度使用1/25~1/50秒速度為好,這時快門速度不高,可以強調雨水降落時的動感。

(3)場景的選擇。

下雨天,天空是最亮的地方。被攝人物的亮度遠遠沒有天空亮,此時攝取的人物會變得很灰暗,甚至沒有層次。所以,拍雨景時,不要以天空為背景。

如果下的是小雨,濛濛細雨,如煙如霧,飄飄灑灑,拍攝時雨的效果就較難表現。此時可以采用間接的表現手法,打雨傘的行人、騎車人身穿的雨披、書報攤上擋雨物等,含蓄地表現出雨的效果。

潮濕的地麵,雨點落在水麵激起的一層層漣漪,車輛在行駛過程中濺起的水花,行人或街景的倒影,滴落雨水的房簷,花卉草木上顆顆晶瑩透亮、滾滾流下的雨珠,水珠濺落的玻璃等,都有助於雨景的表現,可以給觀眾造成強烈的雨天印象。

(4)攝像機位的選擇。

拍攝時不要用順光機位,要盡量選擇較暗一些的背景,同時注意避開大麵積的天空。一般宜采用側光或逆光的機位,這樣可使雨絲形成閃亮的銀絲狀。亮的雨絲和暗的背景會產生豐富的層次,強烈的對比也會使畫麵增加立體感。

逆光的強弱也會影響到雨絲的表現,雨點稀疏時,加強逆光的強度,能夠加強下雨的效果。雨點稠密時,過強的逆光會使畫麵發白,此時應減弱逆光。

(5)風向的選擇。

拍攝時還要注意風向,一般來說,下雨時風和雨同行,最好是側風,使雨點形成斜線,以選擇雨絲成45°角左右時為宜,借以渲染風雨交加的氣勢,可獲得較為生動的雨景畫麵。

(6)固定機位拍攝為主。

為了使雨天畫麵上呈現出雨絲的效果,應盡量減少攝像機的運動,以固定機位拍攝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