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斟酌、確定恰切的標題
標題,同電視片本身的水平、質量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一個節目的標題,就像一種商品的廣告、“門臉”一樣,決定著觀眾是否想看以及想看的程度。除了固定的收視習慣外,電視片的標題就成為觀眾收看的重要參考依據,對他們的選擇產生一定影響。
如果一部電視片的標題取得好,不僅能夠吸引觀眾的目光,也會引起廣告商的強烈興趣。許多電視欄目、電視片在播出之前,需要通過賣概念、創意爭取廣告支持,這時,一個優質的標題往往會令人眼前一亮。在這方麵,鳳凰衛視的運作提供了很好的經驗。他們的許多節目、電視片,甚至連樣片都沒有,僅僅依靠一個創意、一個標題,如《鏘鏘三人行》、《時事開講》《小莉看世界》等,就能夠吸納足夠的廣告,然後再投入運作;而如果節目的標題取的類似“永不褪色的紅旗”“再創輝煌”“英雄頌歌”等,不僅毫無時代氣息,而且一副“八股”腔調,不僅令觀眾感到反感,而且從標題也就看出節目、片子的水平也高不到哪裏去。
其實,讀書出版界對書籍的標題極為重視,值得電視工作者借鑒。一個好的標題往往會令這本書成為暢銷書。某些時候,賣書就是賣標題,甚至於“標題就是書的全部”,這其中的代表,比如《誰動了我的奶酪》《從優秀到卓越》《世界是平的》(圖8\|5)等。
那麼,對於電視片而言,什麼樣的標題算得上是比較好的標題呢?
1.新穎獨特,有直接吸引力
這樣的標題能夠一下子抓住觀眾,激發他們的收視興趣。就電視業者而言,不能采用過於耳熟能詳的宣傳口號作為標題。起標題,尤其需要不斷創新,要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執著追求。
2.準確、具體、到位
標題的選擇,要盡量避免產生誤解、歧見,不能大而不當,空洞無物。最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題或題材,使觀眾通過標題,大體知道節目的內容——當然,這也並不絕對。因為標題是一門很複雜的學問,有敘述型的,也有抒情型的;有寫實的,也有寫意的;虛實之間的分寸要把握適度。
3.字數不宜多,信息量要大
在一般情況下,電視節目、電視片的標題最好不要超過七個字。為什麼要把七個字作為上限?這與中國的文化傳統有關,我們從小背古典詩詞,從四言、五言到七言,七言以上就比較難記了。而且,中國的民諺、格言、警句多在七言以下,七言一般是一個簡單結構,超過七言,結構就比較複雜了。
那麼,在七字之內,筆者個人認為,在中文世界中,以五字為佳。因為五言詩詞,是為我們自小習語文時,就最為熟悉。在這方麵,鳳凰衛視在取名上很有韻味,比如《震海聽風錄》《文道非常道》《解碼陳文茜》等,此外,像《財經郎閑評》、《挑戰麥克風》《中國江河水》等,都是信息交代充分且朗朗上口的好標題。
4.標題要好聽易記,便於流傳
如果電視節目、電視片的標題別別扭扭、疙裏疙瘩,說上幾遍也很難記住,那就很失敗了,甚至會影響內容的傳達。因此,特別要注意標題的節奏韻律、平仄抑揚,要講究合適的語感。像“文化下鄉會更香”這樣的標題,試圖達到“鄉”“香”的諧音效果,但在語感上,就顯得比較拗口了。
5.電視片標題舉例
當然,以上這些隻是原則性的要求,在實際操作起來,需要反複比較、仔細推敲。以下,我們具體來分析一些比較好的電視片標題。
曾有一部關於深圳特區建設的電視片,給片子擬定的標題是《山與海的擁抱》,這個標題就很特別。首先,六個字不多,而且音韻和諧、好聽易記;其次,在一定程度上點明了深圳特有的地理位置,山城且沿海,是山與海的“擁抱”之處;此外,山,還涵蓋了祖國大陸、社會主義製度、計劃經濟、民族文化、傳統文化、黃色文明這樣一些內涵。海,則包含了港澳海外、資本主義製度、市場經濟、商品經濟、外來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明等含義。那麼,山與海的“擁抱”結合,將會產生怎樣的結果?那就是深圳特區。
起標題注意多使用動詞,少使用形容詞或程度副詞。“很、特、大、高、新、快、狠”等程度副詞,以及“燦爛”“輝煌”“光榮”“堅強”“大幹快上”“狠抓生產”“新的突破”“新的台階”等就顯得華而不實,不著邊際。電視片《讓曆史告訴未來》中“告訴”這個動詞就很形象,並具有深刻的哲理;《話說運河》第一集《一撇一捺》很具動感,劃出一個大寫的“人”字;此外,《話說運河》中有一集介紹北京同運河的關係,標題是《漂來的北京城》,一個“漂”字,既切題,又生動。
要善於利用在群眾中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一些歌詞、佳句、格言、民諺,或者電影、電視劇和歌曲的名稱,對它們進行適當的改造或點化,利用它們潛在的影響,與節目的主題巧妙地聯係起來。這樣可以做到機智靈活、韻味十足。比如,《經濟半小時》報道關於旅遊保險的一條片子,其標題是《天晴別忘戴草帽》,就巧妙利用了中國觀眾熟悉的一句歌詞。
在有一年的法國網球公開賽中,著名運動員格拉芙再次獲得女子單打冠軍,在頒獎儀式上,她動情地講了一段話,希望因逃稅被捕入獄的父親早日出獄、同家人團聚,全場觀眾為她鼓掌。當時有期關於此節目的標題就是《法網柔情》——正好那時電視正在播放一部香港的同名電視劇;其父親入獄,是入了“法網”;希望他早日出獄,寄托了女兒的一片“柔情”;妙就妙在正好是法國網球公開賽,真是“一箭三雕”,令人拍案叫絕。
在電視實戰中,標題的命立,最忌人雲亦雲、“隨大溜兒”,不能什麼標題走紅,就一哄而上,都起同類標題——1990年代中期,《焦點訪談》的成功,一下子冒出一堆以“焦點”“熱點”為標題的欄目;同樣是1990年代中期,《實話實說》被看好,“有話好說”“有話要說”“有話好好說”為標題的節目紛紛問世。而在當下,由於情感紀實電視片(“電視版《知音》”)很流行,“情感”“心靈”“花園”“心裏話”“真情”這些詞兒也成了常見的標題用詞。
好的標題,在某種程度上為全片解說的風格確定了基調,為解說的展開提供了契機。像反映劉海粟生平的電視片《滄海一粟》,標題本身就具有內容的規定性和審美對象的針對性,是對內容的一種把握和提煉。
綜上,為電視節目、電視片命名,一定要精心構思、反複掂量。精彩的標題,賞心悅目,是電視生產水平的直接體現,切不可等閑視之。
(二)合理、準確使用字幕
字幕,是電視語言中一種特殊的表現手段,它是用文字語言組織表述、用畫麵傳達的一種信息傳播方式。既表現文字的抽象意義,又具有一定的形象外觀;既引發想象,又提供欣賞,就如同我國的書法藝術和廣告招牌美術字一樣,兼顧實用、審美之用途。
字幕的擬定,同解說詞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大部分的字幕是由撰稿者擬定的。什麼時候使用字幕?怎樣使用字幕?通常習慣的用法,大致有以下幾種:在采訪對象下方或旁邊注明人物的姓名、身份、職務等準確消息;把談話的同期聲內容通過字幕再現;臨時插入的新聞快報、體育快訊、節目預告以及文字廣告等——對這些大家比較熟悉的字幕用法,我們不作繁瑣說明。在此,主要討論一些字幕使用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和一些特殊的卻不大被人注意的字幕用法:
1.片頭題記
在有些電視片當中,最早出現的字幕不一定是標題,往往是片頭題記,即在節目開始時,打出一版字幕,輔之以音樂、美工特技或鍵盤敲擊聲,開宗明義說明節目的主旨。因為片頭題記一般是最早出現的信息,所以一定要認真構思,要具有一定的衝擊力、吸引力,使觀眾“一見而驚,不忍棄之”。
片頭題記,等於電視片的“開場鑼鼓”。電視觀眾同電影觀眾不同,電影觀眾是“入戲快,轉移慢”,影院燈光一暗,屏幕上影像開始活動,全場迅速進入欣賞狀態,由無意注意轉向有意注意的時間很短。即便感覺電影不好看,意欲退場,但如果全場觀眾聚精會神無人離座,個人還是很難走開——這就是影院產生的“場效應”;但是,看電視時,一家一戶的欣賞沒有環境製約,精力很難集中,往往是“入戲慢,轉移快”,手中的遙控器轉換頻道極其便捷,短時間抓不住觀眾,馬上被換台——所以,寫好片頭題記相當重要。
片頭題記最忌諱千篇一律,全都寫成“謹以此片獻給××××”“隆重慶祝(紀念)××周年”之類的套話,這樣直接而功利,會顯得水平不高,常常使不少與其無關的觀眾敬而遠之,直接換台。
片頭題記一般適合用格言警句式的詞語,精辟概括全片的內容或提升出的生活哲理。其蘊含的詩意、理性和韻味,具有較強的認識價值、審美價值和藝術感染力。如電視片《明天的浮雕》的片頭題記是“老一代創造的浮雕叫曆史,新一代創造的浮雕叫明天”;電視片《西藏的誘惑》的片頭題記是“西藏的誘惑,不僅因為它的地理,更因為,西藏,是一種境界”;有些電視片的片頭題記,文字樸實無華,但淳厚雋永,令人久久難忘,像大型文獻紀錄片《鄧小平》的片頭題記是“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這段話也被永遠銘刻在深圳鄧小平同誌塑像的石牆上。
片頭題記還可以采用“故事引言”的方式:在電視片與節目的開頭,用字幕簡要交代事件背景或故事的開場,自然引入畫麵的報道。主要通過這種形式,造成懸念或節約時間,把畫麵不宜交代的背景作扼要說明。
另外,相關的法律條文、科學定律、曆史掌故、人生格言也可以作為點題式的片頭題記。
2.引文
在電視解說詞中,有時會大量使用引文,像詩詞佳句、名人名言、民俗民諺、典故掌故以及語錄定理等,這些內容盡量用字幕標明。因為這些引文,往往不是常規的表述形式,有些是文言,有些是縮寫,有些是雙關,僅僅依靠觀眾用聽覺接受比較困難。某些電視片在解說詞中大量引用唐詩宋詞,不打字幕,觀眾聽了隻感到音調的韻律,具體說的什麼內容卻完全是“一頭霧水”。特別是有些民諺或歇後語,經常是利用諧音效果一語雙關,如果不打字幕,不僅影響意思的表達,而且會造成聽覺上的誤解。
3.數據排列
在經濟報道、實證調查或成就報道中,經常大量引用數據。為了進行說明對比,需要進行各種數據的排列組合。如果解說詞中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通過字幕或圖表的方式說明。這是因為數據比較抽象,連續排列的數據通過聽覺很難形成具體的印象,觀眾更沒有時間進行計算、思考,信息傳達難以取得應有的效果。而使用字幕,各種數據同時出現,視覺的搜尋速度比聽覺要快得多,觀眾可以一目了然地進行對照、比較。
4.形成獨特的視覺效果
通過字幕,還可以造成曆史的凝重感,就像銘刻在曆史的紀念碑上。許多文獻紀錄片、周年特別紀念節目,往往借助字幕效果,比如一串長長的犧牲烈士名單、一年中播出節目的標題依次拉出,形成獨特的曆史厚重感。此處的內容並不重要,突出的是形式效果。
還可以借助字幕,形成強烈的對比效果。字幕與解說同時出現、聲畫對位,但內容分立。比如,解說詞通過聲音介紹某地政府一年公款吃喝花銷多少、公款購買豪華轎車花銷多少等信息,字幕同時打出:此地每年拖欠教師工資若幹,未脫貧人口多少,貧困失學的孩子還有多少——產生強烈的對比效果。
5.利用字幕轉移部分信息
如果畫麵的長度有限,而需要傳達的信息比較多,解說受到時間的製約,不可能全部完成,可以利用字幕轉移部分信息。比如,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中經常有係列性的新聞專題,像“永遠的豐碑”“看今朝”“祖國在我心中”等,時間一般都限定在兩三分鍾左右。每個小片都希望在這有限且寶貴的時間內,傳達盡可能多的內容。那麼,需要傳達的信息在有限的畫麵內交代不完,則可以把部分信息轉移到字幕上去。這樣,就把信息的傳達合理地分配開來。當然,選擇轉移的信息內容,應當適合字幕表現,同解說詞有聲語言的配合要協調。
字幕的使用方式還有很多,特別在錄音效果不好或采訪對象是“老外”或地方口音比較重的情況下,一定要打出字幕。對某些方言俚語、民間稱謂,一定要弄清楚普通話的準確詞彙,避免張冠李戴,鬧出笑話。
不過,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在當前的電視字幕使用中,還是有些較為明顯的問題:首先,不該用字幕的時候亂用字幕,該用字幕的時候又不用。比如,我們經常在字幕中看到這樣的字樣“女村民”“女廠長”“女教授”等,莫名其妙地非要加一個“女”字,純粹是畫蛇添足,難道哪一個觀眾會不辨性別,把畫麵上的人物看成男性的嗎?其次,在有些需要字幕準確介紹的地方卻籠而統之,比如,在采訪對象下方僅僅打出“俄羅斯人”“瑞典客人”“印度朋友”之類的字樣。他們到底是留學生、商人、遊客,還是使領館人員?必須要交代清楚,不能含糊其辭。再次,就是因為責任心不強、專業意識淡漠,而導致在字幕中出現大量的錯別字;或者出字幕的時機不準,不是快了,就是慢了。
(三)注重同期聲采訪與解說的配合
同期聲采訪在電視報道中使用得很多。有時,打開電視機,屏幕上鋪天蓋地全是話筒,全是人物采訪。但是,究竟為什麼使用?應該怎樣使用?許多人並不明確,隻是覺得:使用了采訪,就體現了紀實、突出了現場,就避免了“聲畫兩張皮”的問題。其實,如果同期聲采訪不能同解說有機結合,采訪突如其來、忽然又去,不僅不能解決“聲畫兩張皮”的問題,還會形成生硬的“夾心餅幹”現象,彼此不搭界、各行其是。
采訪同期聲最忌諱沒頭沒腦出現又突然消失,跟解說詞之間缺少過渡、呼應。采訪同期聲的出現應當是自然引入、水到渠成,成為電視解說中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而解說詞應當為同期聲的出現創造一個合適的語言環境,需要進行恰當的鋪墊、過渡和承接。我們看電視片《讓曆史告訴未來》中援引陳毅生前一段同期聲的用法:
(解說)1972年1月6日午夜,陳毅元帥那頑強的心髒停止了跳動。在這之前,他終於看到了林彪的可恥下場,這恰恰應驗了他那落地有聲的話語。
(同期聲)“中國人講過一句話,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要徹底的報銷。”
(解說)這是文化大革命前陳毅同誌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的講話,1971年“9·13事件”林彪摔死,三個月後,陳毅同誌逝世。
這裏的同期聲與解說配合,開頭的解說鋪墊非常自然;接著的陳毅極富感染力的四川方言同期聲,又擲地有聲;最後回到解說,表意自然水到渠成了。
一般來說,在電視編導進行畫麵編輯時,同期聲采訪往往已經根據需要剪輯完成了。電視解說,一定要根據同期聲的內容、出現的時機、其他手段的表現情況,精心設計安排內容和字數,進行自然的引入、承接:如果解說字數太多,會壓了同期聲,不行;字數太少,同期聲遲遲出不來,也不行。必須精確計算時間、字數,配合要做到天衣無縫。
有時,兩段同期聲的距離很近,給解說留下的時間有限,既要承上,又要啟下,則更需要仔細推敲。在電視片《廬山山趣》中有兩段同期聲相距很近,前麵是記者同山間賣拐杖的小販對話,小販熱情送給記者一根拐杖,說“你就記著我是廬山賣拐杖的就行了”,接著定格。下麵不久就出現遊人拉著趙忠祥熱情合影留念的同期聲。兩段聲音間隔很短,給解說留下的時間僅能說十幾個字,還要照顧上下兩段內容。我們來看這段解說的設計:“雖然未曾謀麵,但有他鄉遇故知之感”。同小販、同遊人,都未曾謀麵,但卻都有他鄉遇故知般的親切。
聲音資料采集、保留的價值,絲毫不亞於圖像資料。曆史上許多著名人物的講話,現在都成為不可複得的珍貴史料。尤其是和圖像相伴的同期聲,更成為影視產品常常引用的曆史見證。在政論片《偉大的曆程》第一集《曆史轉折》的結尾部分,為了強調1978年11月中央工作會議的曆史意義以及鄧小平同誌推動的曆史轉折,編導使用了當時會議上鄧小平同誌講話同期聲以及影像資料,與解說配合使用,縝密周到,相得益彰:
(解說)這是會議結束20多年後,才被人們偶然發現的鄧小平的一個講話提綱。三張16開的白紙,400字左右,鄧小平親筆寫下了提綱。看來,這次講話在鄧小平心中有著非同尋常的分量。
(同期聲)“今天我主要講一個問題,就是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隻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係列問題。”
(解說+影像資料)鄧小平還說:“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
(鄧小平講話同期聲)“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總之,電視同期聲的使用非常重要,其選擇剪輯的內容、出現的時機和語言環境,都應該精心安排。尤其是同解說詞的配合,盡量做到絲絲入扣、水乳交融,避免方枘圓鑿、各行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