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講 電視新聞寫作:消息與時事評論(3 / 3)

(二)方法論:時事評論寫作的三層麵通則

時評寫作,在方法論上,有三層麵的通則需要認真理解。

1.基本事實層麵

首先要明確所評的是什麼?因此,在方法論上,第一層麵的通則就是:把握評論的基本事實對象(人、事、物)。

這一通則,看上去似乎很簡單。但是,在信息爆炸、虛假新聞橫行的今天,要把握某件事情的基本事實,也並非易事。時事評論,如果時事就不準確甚至是杜撰的,那由此生成的評論則更是沒有意義。比如在2007年10月8日,有媒體報道說,當年安徽專科(高職)以上的上線率,每100個學生中有85個女生、15個男生,這一數據創下了國內此類統計中,女生所占比例的新紀錄。但是當天,教育部與安徽省相關網站就進行了辟謠:安徽省今年專科(高職)以上的上線男女考生比例為56.76%、43.24%,專科(高職)以上的錄取男女生比例為55.71%、44.29%——但是,還是有一些時評作者“中招了”,就這一消息洋洋灑灑進行了評論,後來證明新聞由頭錯了,貽笑大方。

由此可見,每一個時評作者,對於新聞由頭(特別是社會新聞)要謹慎,對於比較聳人聽聞的消息內容進行評論時,要多問幾個“為什麼”,首先對新聞本身的真實進行適當分析。

2.選題處理層麵

古語說,“入門須正,立誌須高”。如果說“入門須正”對應基本事實的真切準確,那麼,“立誌須高”就對應著時評寫作中選題處理的要義所在。直言之,就是兩個P,Problem(問題)與Prospective(角度)。

Problem(問題),首先,要強調從大處著眼,在社會-曆史情境中去找問題、看問題、分析問題並提出假設。比如,很多關於腐敗案例的評論都習慣於譴責“落馬”官員的人情人性、認為其道德層出了問題,其實更該分析的是國家、政府、製度乃至傳統文化因素對於貪官的“塑造”;其次,就是要經世致用。在緊跟新聞事態發展的同時,須慎之又慎,應當在直麵事實、把話說透的前提下保持“熱運轉”中的“冷思考”。比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事件中,《人民日報》5月12日,5月13日評論員文章《災難中凝聚沉著的力量》、5月14日社論《緊急行動起來》、5月15日社論《人民生命高於一切》等係列評論文章就做得相當到位,均快速、冷靜、務實,特別強調了“以人為本”的主題,與時代精神相契合。

Prospective(角度),時評寫作的角度要新穎獨到,“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這一點對於新聞評論來說尤為關鍵。人雲亦雲,隻能使媒體失去受眾——特別是在當下這個信息過載時代,各種各樣的宏評、點評、快評、短評乃至回帖、流言泛濫於互聯網世界的內外,角度的卓爾不群就更加關鍵,因此為了做好時評寫作工作,平日需要有意識地去鍛煉自己的一種能力,就是:當麵對一個問題的時候,要嚐試想出至少五種角度,去進行分析。比如,全球變暖,可以由哪五種視角切入分析?再比如,金融危機、油價上漲、丁克家庭、網絡暴民等等。

3.篇章結構層麵

時評的寫作,其實沒有定法;但是,靈動、跌宕、清晰的篇章結構卻是贏得受眾的關鍵一環。

首先,開篇觀點要明確,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受眾的注意力資源是最寶貴的,盡量要在第一段讓他們明白到底在說什麼,否則他們可能就沒有興趣與信心繼續讀、看下去——對於此,在平日裏,新聞業者也要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一句話能力”,即是否能用一句話把自己文章的主旨說清楚、道明白。

其次,論證流暢。行文起伏、層次分明、節奏合理,同時因傳播之用,更要注意音韻鏗鏘、朗朗上口。這一點,其實倒是可以跟諸子百家、唐宋名家、明清散文多學習學習。比如歐陽修的名篇《朋黨論》,開頭即提出“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的觀點,一句話就把文章要義講了明白。

最後,收尾利落,“篇中無閑句,句中無閑字”。這是一個速變與速朽的時代,沒有人喜歡拖泥帶水的文字。博士買驢,書卷三紙還不見“驢”字,這種章法放到今天是注定要淘汰的。

(三)電視時事評論的構成與特質

電視時事評論,是進行輿論監督和輿論引導的重要陣地,它敏銳地抓住現實社會生活中帶有普遍意義和典型意義的新聞事件,透過屏幕,做出深入、尖銳的剖析,提出帶有啟發性的見解——由於借助了電視較為強大的傳播功能,往往會在民眾中產生巨大的影響,甚至直接影響社會潮流的動向和政府決策。

世界各國對電視時評評論的作用曆來十分重視。一個有影響的電視時評節目,一個著名的時事評論主持人,不僅在觀眾中有廣泛的影響和極高的威望,而且能通過這種影響和威望,影響甚至改變一個國家的大政方針。美國著名的電視評論主持人克朗·凱特對當時政府越戰政策的批評,就引發了全國性的反戰示威活動,直接導致了越南戰爭的結束。

1.“觀察”與“思考”

我國中央電視台最早的時評節目《觀察與思考》,這個節目的名稱就非常形象、準確地說明了電視時評節目的特點,即“形象化的政論”——

“觀察”,就是對新聞事件的客觀報道;“思考”,就是對新聞事件的分析評論。

“觀察”,側重於畫麵鏡頭的記錄展示;“思考”,側重於文字解說的理性評述。二者互為依托、互相引導、交替前進。

“觀察”與“思考”,也體現了電視時事評論具有的“一事一議”特質,由具體的新聞事件出發,引發出對某一普遍問題、某一社會現象的評論。比如,對我國可可西裏地區盜獵藏羚羊事件的報道,引發對保護珍惜野生動物、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評論。

2.以點帶麵,以實帶虛

“以點帶麵、以小見大”“從具體到抽象”是電視時事評論所擅長的。在撰寫評論稿時,要注意:首先,要有目的地陳述新聞事實、夾敘夾議;其次,盡可能從畫麵形象出發,自然而然地提煉出所要評述的問題;此外,由於畫麵所具有的現場實感,所呈現的細節特征有很強的針對性,評論部分切不可任意誇大、無限上綱;還有就是,傾向性和分析評述一般通過報道的進程自然顯現出來;最後,在作結論時,更要慎重把握語言的分寸,推敲斟酌表述的方式,盡量避免直接做主觀的結論和是非的評判,而是要水到渠成地引導觀眾去思考,自己去下結論。

在“以實帶虛”的電視時事評論中,實的部分主要由畫麵敘述傳達;虛的部分,即分析評述,主要依靠文字解說。這就要求虛實之間的關係一定要處理得當、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在新聞事實的部分時,語言盡量帶有一定的“潛台詞”和暗示性;在分析評論時,要兼顧到事件的針對性,使觀眾對新聞事件本身和由此引發的思考,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3.時空畫麵裏的電視特性

電視時事評論,必須選擇新近發生的典型的新聞事件做出評論。如果不是新聞,而是舊聞,事件再典型、再深刻,意義再重大,時過境遷,也缺少進行評論的現實針對性。因為這類事件早已在社會上流傳、沉澱,觀眾已經有了相應的認識和分析判斷,“馬後炮”式的“雨後送傘”,不會引起觀眾的關注,而且會造成觀眾對新聞媒體的不信任感。滯後的報道和評論,往往會引發觀眾對其他因素介入、幹擾的懷疑。特別是比較尖銳的揭露性報道,其信息量和影響力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遞減的。

電視時評,應該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預見性。尤其是評論部分,不能拾人牙慧,人雲亦雲,必須有自己獨特的分析和見解,這樣才可能給觀眾有益的啟示和適當的引導。“智者見與未萌,愚者諳於成事”,在事物剛剛萌芽之際,就能夠看出其潛在的影響,就能夠及時準確地有所發現、有所預見,通過鞭辟入裏的深入分析,指出其必然的發展趨勢和影響後果。那麼,這個萌芽狀態的事物,就是時事評論節目抓住的新聞事件。報道對象的準確選擇和及時報道,是電視時事評論得以生存的關鍵,事件本身是否具有可以分析討論的價值,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超前性,還體現在對那些人人有所感覺、而尚未清晰認識、準確把握的現象,能夠率先做出科學的、富有見地的說明。通過突發的、偶然的新聞事件,深入地、合乎邏輯地揭示現象背後的本質——這就需要評論者縱橫捭闔地調動經驗積累,發現事物之間的內在聯係,從複雜的表麵現象中進行剝繭抽絲的辨析,做出令人信服的評說。

電視時事評論同報紙的社論、評論和廣播的新聞述評不同,後者基本上是以語言文字構成完整的論述係統,說理充分、論證嚴密、邏輯規範,側重理性語言的分析和推論,可以脫離具體的事件做抽象的評論,所舉的事實例證不過是作為論題的論據而已。電視時事評論則以新聞事件的報道作為基本線索和主要脈絡,一切分析評述都在報道事件的進程中進行,評論的針對性較強,一般不做空對空的泛泛評論——電視時事評論,分析多於評論,解剖多於判斷。所以,在電視時事評論中,主觀與客觀、畫麵與解說、感性與理性、過程與分析、事實與評論之間的關係一定要處理得當。特別是記者身份、媒介角色、觀眾代言人、喉舌意識中各種分寸的把握要適當,避免角色錯位或話語權力的失度。切記記者不是律師、不是法官,更不是行政主管,不能“為民請命”,也不能充當“救世主”,耳提麵命地擺出教訓人的姿態。調查與展示,才是電視時事評論最重要的評論手段。

(四)電視時事評論寫作的三種形態

在我國,電視時事評論節目一般有以下三種形態:

1.新聞事件的深度報道與調查

這是我國電視時事評論的一種主要形態,自1990年代中期開始流行,比如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具有廣泛影響的《焦點訪談》《新聞調查》,以及各地電視台曾經很流行的類似“焦點”“透視”“話題”“縱橫”之類的節目(此類節目,在當前基本已成為明日黃花)。

該形態的時事評論節目,以新聞事件的追蹤報道和深入調查為基本構成。記者的分析評論,大都體現在調查過程的安排上、采訪對象的選擇中、采訪問題的提問方式上、對事件來龍去脈的介紹展示中。基本是以客觀調查、具體分析的態度進行報道,一般不跳出來做直接的評論,做是非曲直的判斷。記者的態度和傾向,完全可以通過事實的披露反映出來。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調查方式和敘述方式都是有傾向性的。這種傾向是通過觀眾的感受得出的,而不是自己直白說出來的。比如《焦點訪談》當年有一期“雄縣追車記”的報道,記者非常冷靜、客觀地調查被盜車輛的來龍去脈、收繳之後的處理結果和真實的發動機號碼。采訪調查的過程中沒有做一個字褒貶評論,卻在事件的調查過程中,把雄縣刑警大隊部分幹警以權謀私、擅自使用扣押贓車、勒索高額贖金,並千方百計掩蓋事情真相的醜惡嘴臉暴露無遺。

在此類節目的製作中,應當盡量保持事件調查的客觀性和過程性,過程本身往往比結果和結論更重要。要使事件的展示過程、記者的調查過程、觀眾的感受過程盡可能保持一致。過程是主線、是脈絡,是一條長長的藤,調查的問題是藤上結出的瓜,以藤帶瓜,至於結出的是苦瓜還是歪瓜,觀眾自然會看得一清二楚。

對事件的剖析評論,主要體現在結構的安排上。事件的調查過程,也是懸念產生的契機,要善於設置懸念,不斷地提出問題,逐一地解決問題。形成一波三折、層層剝筍、步步遞進、一追到底、卒章顯誌的效果。這種結構方式,往往體現出記者的傾向和用心。而為了保持調查的客觀公正,記者的主觀意圖不要過早顯現,盡量不要把節目的落點作為節目的起點,使落點和起點形成某種“非同性”或“不一致性”,在調查的開始不要過早公布結果,要先放水、再開渠,評論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電視時事評論不同於其他評論,它在調查的過程中可以提供充分的“反辯”:讓矛盾的各方都有機會“講話”,有機會發表意見,有活動和表現的空間。即便是準備批評、揭露的對象,也應該以客觀的態度進行調查詢問,不要輕易暴露主觀意圖,更不要壓製對方。矛盾的充分展開,對象的充分表現,才能夠真正從比較中明辨是非,從現象中看出本質。

在深度報道的調查類評論節目中,事件的發展和真相主要通過記者的調查采訪獲得,記者的調查軌跡往往是事件真相的披露過程。畫外解說,在此類節目中,一般不承擔主要的敘事功能。解說大多在下麵這些地方發揮作用:

引出故事;交代時空背景;壓縮調查過程;厘清因果關係和人物關係;對抽象信息、相關資料的介紹(如數字);提請觀眾注意關鍵細節;做必要的點評。

其中最重要的是:通過問題的提出,結構全片,整合散亂的信息,評論的色彩隱含其中。對事實的說明要客觀、冷靜,避免主觀色彩的過度滲入;對過程的敘述要簡潔、準確,突出關鍵信息,既不能在關鍵問題上含糊不清,又不能畫蛇添足地節外生枝。特別在分析評論的時候,如果事實已經充分體現出問題的實質,觀眾自然會得出明確的結論,就無需解說再添油加醋。分析,切忌浮在表麵上;評論,最忌人雲亦雲的老生常談,新聞評論必須有深度、有新意、有獨到見解,才能得到觀眾的認可和好評。

2.夾敘夾議的時事評論節目

該形態節目的特征是夾敘夾議、邊敘邊議。

其形式上的明顯特點是:記者或主持人隨時中斷新聞事件的敘述過程,在事件的某一階段或某一環節上,獨立出來進行分析和評點,發表一定的議論。敘事和評論有明顯的段落界線,整個事件的展示過程是分段進行的,如草蛇灰線、時斷時續。事件的介紹一般作為評論的對象,或作為發表評論的論據說明。觀眾關注的不僅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背後蘊含的意義,以及可以由此引發的思考。

比如,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於2008年新近開播的《新聞1+1》,就是這類節目的典型代表——外景的采訪拍攝承擔事件的敘述任務,通過大屏幕現場回放的方式,片片斷斷地介紹事件的過程,在事件進程中隨時中斷敘述,回到演播室進行階段式的評點分析。

在采用這種評論方式時,事件的選擇尤其重要。事件本身不一定具有強烈的刺激性和震撼力,但一定要具備較強的可析性,具有值得分析、值得評論的新聞價值。而且事件應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意義,最好是反映出某種趨勢或苗頭。所選擇的事件應同其他相關的事件有觀照、比較、輻射、引申的可能。在分析評論時可以做到由此及彼,舉一反三。

事件本身既是評論的對象,也是評論的話由和引子。它既要作為評論的重要論據,也要通過它引發相關的議論。

此種形態的評論節目,在語言的使用上一定要有交流感,避免使用那些生僻、艱澀、過於專業的詞彙;語氣盡量生活化,要親切自然,要有強烈的參與意識,不能像置身事外的局外人一樣,做冷眼旁觀式的評判。在可能的情況下,評論者最好能置身事發的現場,在進行現場報道的同時,邊敘邊議,發表自己的直觀感受和獨到見解。

如果受到條件的限製,必須回到演播室進行回放。那麼,最關鍵的問題,是處理好現場部分和演播室部分的銜接。轉場的時機一定要準確把握,思考在事件敘述的什麼環節,才是發表評論的最佳時機。由敘述轉入評論,由外景回到演播室,環境、氛圍在視覺上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怎樣從容過渡、自然流暢,調整觀眾的收視情緒,都需要精心地設計。許多此形態的節目都因為處理不當而感到別扭生硬。

需要注意的是,在策劃節目時,一定要把現場部分和演播室部分統一設計、整體安排,甚至轉換的環節都要考慮妥當。不能操作時各行其是,後期再生拉硬拽地拚湊起來。

3.不以事件為依托,直接就某一話題現象做評論的節目

應該說,這是時事評論的基本形態,也是其他媒體常用的形式。

在國外的電視時事評論中,這種形態的節目較多,新聞評論員或節目主持人就當前某一熱門話題或社會現象,滔滔不絕地發表一番看法和評論。我國電視發展早期,也出現過此種類型的節目,如喬冠英主持的《周末熱門話題》。但是,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這種節目形態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

而隨著電視改革的進程,這種類型的節目也逐漸成熟,比如《時事開講》《鏘鏘三人行》《聽我非常道》都帶有直接評論的性質。

此種評論節目的新聞性質,主要體現在它所評論的話題和現象,必須是當前引起廣泛關注的熱門話題,是具有普遍社會關切度的熱點現象,是萬眾矚目的焦點,不能冷僻、不能褊狹。比如城市交通、樂活生活、股市風雲等等問題,都能引發觀眾強烈的參與意識。

這種評論的模式,一般是以主持人獨白或邀請嘉賓共同討論的方式進行。這種直接的評論對稿件的要求非常高:

首先,要有新意,不能是老生常談、人雲亦雲的陳詞濫調。

其次,要有見地,不能停留在一般認識的水平上;最好有獨特的見解,給人以新的啟發,讓人心服口服。即便不能完全做到這一點,起碼也要做到準確到位,合情合理,說到點子上,評在要害處。

還有就是,評論要精彩,要具有語言的魅力和氣勢,盡管不能完全做到字字珠璣、妙語連珠,讓人拍案叫絕、讚歎不已,起碼也要在表述形式上求新求變,令人耳目一新。

而在稿件中,最難處理的是主持人語言的個性化要求同媒介角色和喉舌身份的矛盾。在這裏,語言分寸感的把握十分重要,說什麼話?怎樣說?什麼時候說?說到什麼分寸?在什麼環境和條件下說?都要仔細斟酌、拿捏。膽大妄為,不計後果,會造成負麵的影響;唯唯諾諾,誠惶誠恐,又得不到觀眾的認可。其實,語言技巧的靈活運用,有很大的營造空間,這正是語言藝術的魅力所在。隻要心中坦蕩、精心處理、匠心獨運,偶爾出點紕漏和差錯,任誰都在所難免,不必過於緊張。畢竟,我們的社會環境是越來越寬鬆了。

這種評論的語言,其生活化、口語化的要求相當嚴格——一句文縐縐的書麵語、一個生僻的文言詞、一句冠冕堂皇的訓誡語氣——都會遭到觀眾的強烈反感。甚至主持人的形體動作、麵部表情、服裝道具、色彩景別,同要議論的話題、同使用的語言之間,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些同其他媒體的評論方式有著許多不盡相同之處,甚至語言的聽覺美感、抑揚頓挫,都同一般的文字評論有所區別。

綜上,電視時事評論,往往能引起廣泛的社會反響,是影響社會輿論的重要平台,也是溝通政府和群眾的橋梁。搞好電視時事評論,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還有不少亟待解決的課題需要研究,應該有更多的有識之士為之努力。

我國的電視新聞節目正麵臨著重要改革的關鍵時期,許多新的形式不斷湧現並逐漸蔚然成風。比如,從傳統的播報方式改進到“說新聞”“講新聞”,要求新聞節目各條新聞之間形成統一的語感,要尋找適當的過渡和連接方式,更重視對新聞信息來源的收集、整理和選擇,強調新聞消息的組合報道和綜合報道,新媒體的語態影響乃至衝擊,等等——這些變化,對電視新聞稿件的寫作,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傳統的手法和理論,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的形式要求。敢於麵對任何新的挑戰,不斷在實踐中摸索和總結,應該成為我們致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