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講 電視新聞寫作:消息與時事評論(2 / 3)

北京市氣象局的指揮中心裏一片忙碌,指揮長張薔不斷發出指令,兩架飛機起飛探測,在北京周邊地區發射攔截火箭。人工消雨的一場仗已打響。

(字幕)2008年8月8日晚8點

(同期聲)北京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張薔

各作業點,這次準備的火箭是15枚,這次準備的火箭是15枚。

(解說)晚上8點,禮花綻放在鳥巢上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隆重開幕,而就在此時,監測點數據顯示:北京西南、東北雙方向出現強對流降水雲團,並且不斷向城區“合圍”,指揮中心當即決定:在西南的房山區實施大規模人工消減雨作業。

(字幕)2008年8月8日晚8點40分

(同期聲)北京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張薔

可以打15枚就打15枚

能打幾枚打幾枚

最高15枚5分鍾

現在開始

(字幕)北京房山區火箭作業點

(同期聲)火箭發射同期

(解說)與此情景截然不同的是,鳥巢上空一片晴朗,開幕式蘊含高科技的國畫畫軸徐徐拉開,觀眾席間叫好聲不斷。然而,氣象局的氣氛又緊張了起來,8點45分,北京西南部的降雨雲團逼近鳥巢,離奧林匹克中心區僅19公裏的五棵鬆,降雨量已達到了0.9毫米

(同期聲)北京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張薔

現在是風雨交加

而且電閃雷鳴

就在這個位置

我們就兩個作業點在打(火箭)

(解說)接下去,降雨會出現在鳥巢上空嗎?

(同期聲)本台記者出鏡應悅

現在是10點20分,就在10分鍾前,豐台地區又出現了降雨。北京市氣象局的專家們連同外國專家,正在積極指揮人工消減雨的作業,力保鳥巢上空不出現降雨。

(解說)關鍵時刻,北京市氣象局的專家再次下達實施人工消減雨作業的指令,讓雨提前落在房山、門頭溝等地。8月8日晚,21個火箭作業點發射的1104枚火箭彈,讓當晚屢次逼近鳥巢的降雨雲團在五棵鬆停下了腳步。8月9日零時,在滴雨未下的鳥巢區域,奧運火炬成功點燃,宣告了此次持續7個小時、20餘輪次的人工消減雨作業順利完成。

(同期聲)隨著點火儀式,全體氣象人員的歡呼的同期

(解說)“最擔心的是天氣”,自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以來,這句話在不同場合被人屢屢提到。開幕式期間,北京的天氣形勢極為複雜。

(同期聲)北京市氣象局局長謝璞

我們西邊有冷空氣

東邊有副熱帶高壓影響

南邊還有台風

每一個係統稍微有點變化

就會出現一些不好(降雨)的天氣

(解說)為保證開幕式達到最好的效果,從2002年開始,氣象部門就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開展人工消雨試驗研究,力求使降水減弱或提前降落。2008年8月8日奧運開幕式當晚,氣象部門會同多部門通力協作,成功完成奧運開幕式的氣象保障任務。

(同期聲)北京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張薔

大規模、有科學設計的進行保障任務,可以說今天實現了零的突破。

(同期聲)俄羅斯水文氣象與環境監測局大氣技術處處長柯拉涅夫

中國的氣象學者7年來的努力在今天看到了顯著的效果,他們做得很好。

(解說)據了解,這是人類在重大慶典活動中第二次大規模運用人工消雨技術,此前,隻有俄羅斯在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的閱兵儀式上如此大規模應用過。北京台報道。

首先,記者在寫作《首次實現人工消雨保證開幕式順利進行》的稿件時,首當其衝強調的就是信息量。在導語部分,“人工消減雨作業擊退降雨雲團”“奧運史上首次在開幕式階段實現人工消雨”——幹淨利落地傳達出最主要的兩條信息。

其次,電視新聞消息,除了讓觀眾知道發生了什麼,還要讓他們盡量準確地獲取新聞的時間特征以及事件隨著時間的演進細節。以上文稿中提到的“8月8日下午4點”“晚上8點、8點45分”“10點20分”“8月9日零時”這些關鍵時間節點,讓觀眾清晰地順著時間線,看到了人工消雨作業的逐漸展開與獲得成功——過程的曆曆在目,讓結果更加真切而生動。

而且,為了讓觀眾更全麵地了解到人工消雨作業的背景,記者又通過若幹對比的方式,展現同時態發生的不同事件。比如“人們沉浸在迎接開幕式的喜慶氣氛中,沒有人知道,此時此刻一股暖濕氣流正在從北京的西南方向快速襲來”,再比如“鳥巢上空一片晴朗,開幕式蘊含高科技的國畫畫軸徐徐拉開,觀眾席間叫好聲不斷。然而,氣象局的氣氛又緊張了起來,8點45分,北京西南部的降雨雲團逼近鳥巢”——分別的兩條線索並進,新聞消息中信息的豐富性得到渲染。而除了進行時態的背景交代之外,記者在文稿最後兩段解說中,對於開幕式人工消雨的曆史準備也做了鋪墊——一條簡單消息的厚度,因縱橫時間、空間的背景支撐而得以強化。

最後,還值得一提的是,記者在前期所做的多組采訪準備,讓文稿中的同期聲與采訪橋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多處現場的聲音、畫麵以及記者出鏡,讓整條消息的“電視化”程度很高,也具有十足的現場感與可看性。而且,這些現場的選取,看得出也是費了思量的——試想如果運用大量的奧運開幕式現場鏡頭來交代消雨過程的成功,可能也行,但是傳播效果差強人意。在這條消息中,記者選取的角度是很特別的,氣象局指揮中心和火箭作業點成為“主要戰場”,一動一靜,再通過與開幕式現場的對比,展現出新聞的節奏與質感。

(四)“四少四多”:消息報道中現存的問題

縱觀當前電視媒體中出現的新聞消息,存在許多不符合電視新聞報道規律、特點的做法。以下“四少四多”的情況,更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

1.現場直播報道太少,後期轉播、錄製完成太多

“現場感”是電視報道的主要優勢和重要特征。在第一時間進行報道,現場完成全部的報道任務,使觀眾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一切曆曆在目、仿佛置身其間。隨著事件的進展、變化切身感受,其真實感和親曆性是其他任何媒體難以比擬、更無法替代的(哪怕是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形態)。尤其是新聞事件發展的不可預測性,是任何後期編輯、錄製報道都無法實現的。

但是目前,除了少數電視機構,大量電視台的現場直播報道局限於大型社會活動、體育比賽、庭審紀實以及綜藝晚會上麵,真正最具活力、最能體現電視優勢的新聞消息,反而很少直播報道,甚至連現場報道也隻占很少的比例。在這一方麵,國外的同行比我們要進步得多。除了體製和政策上的原因之外,觀念的滯後是重要的製約因素——這不是電視新聞報道同報紙、廣播報道有沒有區別的問題,而是我們能不能正視這種區別,能不能充分發揮電視報道的媒介優勢,去主動做那些自己該做,而且能夠做好的事情的問題。不能人雲亦雲,一味跟在網絡、報紙、廣播屁股後麵爬行,按照它們的樣式進行報道,這樣當然看不出區別、體現不出優勢了。

試想,電視記者或主持人在事發現場,第一時間同步向觀眾報道事件的進程,現場的環境、氛圍、活動、反應,現場的采訪、評述、追蹤,具體細節的及時捕捉……這些報道方式、敘述角度,同後期完成的新聞稿自然形成完全不同的樣式,觀眾的感受、體驗也截然不同。所以,問題的關鍵是能否根據電視報道的特點,充分發揮媒介的優勢。比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央視新聞頻道的直播、央視新聞頻道之後直播製度化(如“大直播:焦點新聞播報”版塊)、常態化的改革以及山東齊魯電視台“森驥小組”,即SNG小組打破編排的即時性插播等媒體實例中,,電視現場報道的優勢、特點是顯而易見的,應該倡導“新聞是有體溫的,做新聞的最佳位置,就是離他最近的地方”。與此同時,還是有不少電視機構把高價購買的SNG電視直播車僅僅當作電視台宣傳片的“背景”,顯示本台的實力,平時卻很少使用。

2.主動采訪報道太少,被動采訪報道太多

目前的電視消息報道,之所以特點不突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壟斷地位形成的盲目優越感,使我們的電視記者敏銳發現新聞線索、主動出擊采訪、率先進行獨家報道的能力逐漸弱化。這些原本應該就是新聞記者的基本功,但在壟斷體製下長期抱“鐵飯碗”養成的惰性,使部分電視記者缺乏競爭意識、沒有生存危機感(或者有危機感,卻已然不知道從哪裏去提升,如何去競爭),主動出擊采訪的能力較差。許多人滿足於抄報紙、抄廣播、抄文件、抄會議簡報;坐等別人來請、根據會議請柬安排采訪,然後用畫麵、鏡頭進行圖解說明。許多媒體同行看不起電視記者,認為他們身上隻有電視媒體賦予他們的天然優勢,自身的素質卻不能“達標”——這種情況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電視新聞報道不僅體現在它的媒介優勢與影響力上,不僅體現在它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傳播能力上,更應該體現在記者的新聞素質上。

電視消息的采寫報道需要有設備技術的保障,行動起來相對較麻煩、較遲緩。這就更需要記者有敏銳的眼光,善於發現和捕捉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尤其是發現那些更適合鏡頭表現、畫麵感較強的新聞事件,進行獨家的報道或專訪。在當前信息來源十分豐富、信息傳遞極其迅速,受眾獲得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元的多媒體時代,雖然我們的新聞不可能都是第一時間的獨家報道,但至少有一部分新聞是自己發現、主動出擊采訪得來的——成為重大事件的“第一消息源”,是現今新聞媒體寫作消息性報道的“製勝法寶”。如果僅僅滿足於“炒別人的冷飯”,在今後日趨激烈的媒介競爭中,尤其是麵對網絡海量信息以及境外媒體的挑戰,目前的壟斷優勢就會逐漸喪失,占據的市場份額會日益萎縮,觀眾也會因為看不到新鮮獨特的信息而離去。因此,隻有加強主動采訪的力度、多一些自己的發現、多一些獨家的報道,才能避免同其他媒體的報道“撞車”。

3.突發性事件報道太少,常規性報道太多

對突發性事件的及時報道,是電視新聞的主要優勢之一。而新聞信息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於它的“快”,即及時迅速的“時效性”;更在於它的“新”,即其新鮮感、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如果每天都是常規的報道,如會議報道、外交往來、經濟形勢、生產狀況、名人專訪,無論多麼及時、迅速,其報道格式、報道角度、報道深度,都處於觀眾的預料之中:使用的鏡頭、畫麵,觀眾早已經司空見慣;使用的報道、語言,觀眾早已經耳熟能詳。過多過濫、過於頻繁的常規報道,很難引起觀眾的興趣;他們在耐心等待那種使他們眼睛一亮的新聞消息,那種他們未曾預料到的、突發事件的報道。

比如,我們在電視新聞中經常報道交通事故、宣傳交通安全。報道次數多了,大家也就見多不怪了。但是,早在1990年代初,就有在京通快速路上,行人翻越護欄穿越高速路時,被高速行駛的汽車撞翻高高掀起甩下的畫麵鏡頭,這種對突發事件的及時報道,強烈地震撼了每一個電視機前的觀眾,成為他們連續幾天談論的話題。如果說常規性報道是“一條平靜流淌的河”,突發性事件報道,就是“河中翻騰的浪花”,隻有“浪花的不斷激蕩”,“河才會充滿活力、才能奔騰向前”,如果一味的常規報道,隻能是“一潭死水”。

當然,突發性事件具有“可遇而不可求”的特點,其難以預測性正是它的魅力所在。電視報道的及時性、同步性和現場感,是報道突發事件的最佳媒介。把突發事件的及時報道,作為電視消息報道的重要部分去努力抓好,是電視媒介義不容辭的任務。所以,電視新聞記者迅速反應、迅速行動的能力就顯得十分重要。在通訊、交通、線索網點的分布、“線人”的素質方麵都要建立快速反應、行動的機製,一旦出現具有新聞價值的突發事件,電視記者就能迅速出現在現場。因此在電視突發性報道做得比較好的美國,當突發事件發生時,人們立刻打開電視機了解最新情況;而在目前的中國,非常遺憾的是,最普遍的選擇還是上互聯網查看信息。

突發事件的報道往往是畫麵感極強的報道,如四川汶川地震、“9·11”事件、倫敦地鐵爆炸案、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等,畫麵鏡頭極具衝擊力,有了這樣的畫麵敘述力和表現力,電視消息的文字表述同報紙、廣播的報道是迥然不同的。

4.有針對性的畫麵太少,萬能“空鏡頭”畫麵太多

電視消息報道,因為時長短,要在較短的時間裏,更好地吸引觀眾,所以所用畫麵、鏡頭需要有足夠的針對性與表現力。而我們許多的電視消息,往往是根據寫好的新聞文字稿,然後從拍攝的素材中找到一些相關的鏡頭,進行編輯,根據文字稿的時間長度選取畫麵;文稿念完,畫麵隨之截斷。許多電視新聞畫麵既沒有針對性,也沒有表現力,隻是一些可有可無、可此可彼、可替可換“萬能畫麵”的簡單堆砌。

有些學者之所以認為“電視新聞報道隻需要聽聲音就行,同報紙、廣播沒有什麼兩樣”,就是因為我們一些電視消息缺乏鏡頭的表現力,缺乏畫麵的“必看性”。如果都是“萬能畫麵”“過場畫麵”“萬金油式”的什麼新聞都可以“抹一把”,觀眾閉上眼睛也知道是哪些畫麵,當然不會聚精會神地盯住畫麵看了!今天的會議和明天的會議畫麵一模一樣,山東的小麥同河南的小麥沒有區別,鞍鋼的轉爐與寶鋼的轉爐差不多少,更不要說那千篇一律的生產線、廠房車間與高樓大廈了。

電視消息要求畫麵有不可替代的細節,有不可替代的鏡頭。通過這些畫麵反映個性,反映特征。一條好的電視消息,如果沒有幾個獨特的細節畫麵是“唯我獨有”、不可替代的,算不上一條合格的電視消息。什麼是不可替代的畫麵?是1998年抗洪救災,武警戰士從汽艇上把小女孩江珊一把抱下來的鏡頭;是309國道的交警以罰代法,向汽車駕駛室一次次扔罰單的鏡頭;是駐港部隊第一次上崗執勤升國旗的鏡頭;是解救被拐賣的婦女兒童時公安幹警被圍攻的鏡頭……這樣的電視消息,誰還能閉上眼睛隻聽聲音、不看畫麵呢?問題在於:這樣的鏡頭在電視新聞的報道中不是很多,而是太少了。如果隻是用“萬能畫麵”敷衍觀眾,必然敗壞了觀眾看電視的胃口。

三、電視時事評論寫作:觀念、方法與形態

(一)時評“世界觀”:回到李普曼

時事評論,是報紙、廣播、電視乃至網絡等各類媒體的旗幟和靈魂,所謂“一言而興邦”“一言而喪邦”。優質的時評,在滌蕩世風的同時,更令民眾對社會看得更清晰,從而做出正確的社會判斷。

1980年7月12日,中央電視台創辦了第一個評論性欄目《觀察與思考》,這是中國電視新聞史上第一個以欄目形式固定下來的電視時事評論節目(徐舫州徐帆:《電視節目類型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頁。)。自此,對於電視媒體的發展而言,時事評論的重要性也一目了然。比如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評論部(雖然其在2008年被取消建製、改編重組)成就了該台近十多年來幾乎全部的新聞榮耀,先後幾任領導以及知名主持人也成為整個中央電視台乃至整個中國電視界的靈魂人物與“狠角色”。再比如,鳳凰衛視打造的資深時事評論員團隊,也當仁不讓地成為該台最核心且寶貴的人力資源。

不過,與此同時,哪怕各類、各級電視機構都非常了解時事評論的重要性,想要模仿卻也非易事。電視時事評論,不像其他可以通過買賣模式(format)版權來複製引進的綜藝節目,模式(format)本身,對於該類節目而言,並非最重要的因素——其關鍵,還是評論的“內容為王”。這就好比自鳳凰衛視2003年初開播結合報評與時評,“天下事盡收,春秋筆攻罰”的節目《有報天天讀》,其在“不經意間”獲得觀眾美譽之後,內地多家電視機構對此模式都進行了不同地域的版本複製,但是,至今可能能夠留存給廣大電視觀眾一點兒印象的,也就隻有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早間節目《第一時間》中的《馬斌讀報》了。

這是為什麼?一言以蔽之,對於時事評論、對於電視時事評論而言——“世界觀”的意義遠遠大過“方法論”。正是因為“世界觀”對了,楊錦麟、曹景行、阮次山等一群其實不太懂得電視傳播技巧的評論員,以及鳳凰衛視這樣一個在節目運營中其實很“小氣”的電視機構,也能夠打造出優質且有深度的電視時評節目——也因此,為了寫好電視時評,首當其衝的就是把握“世界觀”,而其中的要義,我們回到五十年前,讓美國著名新聞人李普曼(他可能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好的媒體評論員講述給你聽。

李普曼於1959年9月23日在全美新聞工作者俱樂部發表演講,對記者工作方法以及時事評論寫作的“世界觀”進行了歸總。他說:

“我們闡述新聞的方法不是以事實去遷就教條。我們靠提出理論和假設,而這些理論和假設還要受到反複的檢驗。我們提出我們所能想到的最能言之成理的圖景,然後我們坐觀後來的新聞是否能同我們的闡述相吻合。如果後來的新聞與之相吻合,而僅僅在闡述方麵有些小小的變化,那就算我們幹得很好;如果後來的新聞與之不符,如果後來的新聞推翻了早先的報道,就有兩件事可以做:一是廢棄我們的理論和闡述,這是自由的、誠實的人的作為;另一種是歪曲或隱瞞那些難以處理的新聞。”

而當有人貶低新聞記者尤其是時事評論工作的意義,說這些記者或評論家,作為“局外人”,對國內事務的了解也遠不及當局者,卻還到處對美國的外交政策或者公共政策大加評論、橫加指責……針對這樣看似有理的批評,李普曼回應道:

“這些批評事實上否定了民主原則本身。因為人民也是知之甚少的‘局外人’,但是他們仍然有權對當局者的作為做出評論”,“如果國家是在人民的讚同下,得以管理的,那麼人民對於當局者要求人民讚同的事情必須形成見解。人民是怎樣做到這一點呢?”,“他們是靠收聽廣播和閱讀報紙,看看記者們對於在華盛頓、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發生的事情是如何報道,然後形成他們的見解的。所以,記者的作用舉足輕重!在興趣所及的某些領域,記者們以由表及裏、由近及遠的探求為己任,去推敲、去歸納、去想象和推測內部發生什麼事情,它在昨天意味著什麼,明天又可能意味著什麼……記者所做的隻是每個主權公民應該做的事情,隻不過他們自己沒有時間和興趣去做罷了。這就是我們的職業,一個不簡單的職業!我們有權為之感到高興,因為這是我們的工作。”

李普曼的言論告訴我們,時事評論的“世界觀”在於:提出“言之成理”且“經得起檢驗”的圖景,這一圖景能夠幫助民眾“形成見解”。若要再細化分析,可能有以下三個麵向:首先,“言之成理”,強調了時評寫作過程中思路邏輯要清晰,理論框架要明確;其次,“經得起檢驗”,強調了時評寫作要貼近“事實以及發展中的事實”;第三,“形成見解”,強調了時評寫作要有受眾意識,有對象感並擔負一定的公共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