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電視新聞寫作:“簡”不等於“易”
電視寫作,所涉及的電視節目類型與模式非常之多。但與許多電視機構所秉持的“新聞立台”理念一致的是,在電視寫作工作中,電視新聞的寫作工作也有“新聞立本”的高度所在。
從大的方向來說,電視新聞節目出現最早、播出數量和播出頻率最高,是電視傳媒最日常化的支撐點。可能,寫作電視新聞稿的工作,看似最日常化;一般的電視消息稿甚至字數隻有三五百,更看似是“小兒科”——但是,這種“簡單化”背後,卻蘊涵著最豐富、複雜的媒體“功力”,一如法國作者AnatoleFrance所言,“極簡寫作風格,一如白光;白光是最豐富的光源,雖然它的豐富無法用肉眼看到”(Simplestyleislikewhitelight.Itiscomplexbutitscomplexityisnotobvious)(轉引譯自[美]JohnH.Noonan,GeneMustain:《英語新聞寫作》,複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45頁。),這就是電視新聞寫作中的規則:“簡”不等於“易”。
因此,電視新聞稿寫作與一般的寫作工作有相通之處,但是也有一些自身的特殊要求,一般來說,電視節目應當先編好畫麵部分,然後根據畫麵的表述情況、畫麵的需要再考慮寫作內容的處理和安排,避免“聲畫兩張皮”現象的出現——這是一般規律;但是,對於電視新聞來說,就不一定完全按照這樣的程序進行操作。電視新聞可以事先寫好新聞的文字稿,然後根據文字稿再來編輯畫麵。為什麼可以這樣做?我們先來看電視消息的寫作,再來分析電視時事評論的寫作。
二、電視消息寫作:理念與要求
(一)電視消息的文字與畫麵
為什麼電視消息的製作可以先寫好新聞文稿,然後再根據新聞稿來編輯畫麵呢?這樣不會造成“聲畫兩張皮”的問題嗎?這種現狀的合理性與局限在哪裏?
1.時長“短”,內容“熟”
電視消息一般報道的內容比較單一,沒有複雜的旁枝末節;而且消息報道的時間比較短,平常一條消息也就是幾十秒鍾,或一兩分鍾而已。記者一般都是自采、自寫、自編(甚至在很多境外的中文電視機構中,如鳳凰衛視、TVBS等,很多時候都是自己配音,成為自己的NewsReader)——記者在寫稿件的時候,對將要編輯的畫麵可以做到心中有數,對有限的鏡頭和組接順序基本上是“成竹在胸”;特別是在記者所跑“條線”內中比較熟悉的常規性報道,畫麵鏡頭的基本框架、路數早已是“駕輕就熟”。所以,在撰寫消息稿件的時候,腦海中已經對未來的畫麵有了形象的儲存。可以根據腦海中的畫麵處理和安排消息稿件的文字。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短”和“熟”,便於記憶、容易把握。如果時間較長,畫麵鏡頭量和剪輯點太多,題材又比較陌生,把握起來就比較困難。
2.“通稿”內容統一安排
有些電視消息的報道沒有充分“電視化”,同報紙、廣播新聞消息的報道沒有明顯的區別。比如,我們國家有些消息的報道要求必須使用“新華社通稿”。無論報紙、廣播、電視,所有的傳播媒介必須使用統一的稿件、統一的口徑向外發布消息,不容許進行任何增刪、改動,也不需要考慮不同媒介的傳播特性,所以,出現各類媒體一起吃“信息大鍋飯”的情況,就隻能根據事先確定的、統一的文字稿再來編輯畫麵,用相關的畫麵對文字稿進行輔助的圖解。除此之外,各地還有當地行政主管部門和宣傳部門規定的“通稿”,也要求統一口徑,統一文字。比如,對逝世領導人的履曆、評價,重要會議的公報等,都不允許媒體各行其是地進行報道,像類似這樣的情況,隻能根據文字稿編輯畫麵。
3.充分“電視化”
有些學者認為,電視消息寫作同其他媒介的新聞消息的寫法並無二致,無非是有無畫麵的輔助圖解而已。因此,在寫作上不需要做任何特別要求。他們認為,電視新聞的文字是完整的新聞,它與人們熟知的廣播消息與報紙消息的形態、結構大同小異,怎麼能說它是畫麵的解釋與補充呢?
其實,電視消息文字稿同報紙、廣播沒有明顯區別,除了我們上麵談到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現在的電視新聞尚未充分的“電視化”,沒有能夠真正發揮電視自身的優勢,沒有按照電視獨特的方式進行新聞報道。傳統平麵媒體新聞報道的敘事方式頑固地左右著我們的寫法,使我們過多地依賴文字、依賴解說進行報道,要求新聞消息的文字稿必須形成完整的表述體係,否則就覺得新聞報道必備要素出現種種的欠缺,就覺得對不起觀眾,就覺得觀眾看不明白。拿報紙、廣播新聞的寫法去要求電視新聞,在規定的圈子中衡量,自然找不到區別,看不出特性了。
不少電視新聞報道還沒能充分發揮“看”的優勢,文字稿敘事與畫麵報道未能有機配合,還不大善於用鏡頭“說話”,對新聞事實作形象的報道。文字稿與畫麵“兩張皮”、不搭界,各行其是、彼此割裂的現象仍然比較普遍。
而且,這種製作現狀還與我們的一些電視記者、編輯不習慣用鏡頭敘述,不大會運用電視思維有關。畫麵感覺、鏡頭語言需要一定的專業訓練,隻靠對新聞消息傳統報道方式的理解,去從事電視新聞報道顯然不夠,需要一個轉換思路、轉換敘述方式的過程。
目前,這一狀況已經引起許多電視新聞工作者的重視,報道的專業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報道方式也日益多樣化。其實,文字稿是否完整、是否獨立,是否和報紙廣播雷同,不是衡量電視新聞報道的主要指標。電視消息報道的基本原則,應當是根據報道內容和選題不同,選擇不同的報道方式。倚重文字,還是偏重畫麵,都不是絕對的;二者的完美結合,當然是最佳選擇,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會受到各方麵條件但限製或幹擾。隻要在我們主觀努力範圍內能夠做到的,我們盡可能做好——這應當成為我們的共識。
(二)電視消息寫作的基本要求
一般而言,在新聞(news)的文體中,可以根據時間性特質,分為硬新聞(hardnews)和軟新聞(softnews),而軟新聞又可以區分為簡明軟新聞(briefsoftnews)和特寫(featurestory)(參考張威:《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南方日報出版社2003年版,第318頁。)。本書所提及的電視消息,主要指的是屬於硬新聞的動態消息,簡明軟新聞也會有所涉及,但數量較少、重要性較低。
那麼,消息寫作的一般要求是什麼?電視消息寫作的要求是什麼?我們還是從兩組文本的對比,來看出其中的不同。需要說明的是,在此選用的文本案例雖然是英文內容(案例選自[美]JohnH.Noonan,GeneMustain:《英語新聞寫作》,複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46-47頁、第238頁。),但同樣可以直截了當地揭示要義所在。
1.消息與非消息寫作的區別
先來看關於某地機場飛機失事的兩組文本案例。
其一,TherewasaplanethatcrashedattheShantouairportonTuesdaythatkilledallofthe143peopleonit.Theplanecrashwasbecauseofbadweatherconditions,theShantoulocalsafetyofficialssaid.
其二,AplanecrashedatShantouAirportTuesday,killingall143passengersaboard.Badweathercausedtheaccident,officialssaid.
兩組文本說的都是同一事件,也都把事實交代清晰。但是,從新聞的角度而言,第二組更符合消息寫作的要求。這是為什麼?
首先,也是最直觀的,第二組文字更短;其次,第二組文字用詞更簡明、易理解;最後,第二組文字的敘述結構更清晰、日常化。因此,第二組文字更符合消息寫作的風格與模式。
2.電視消息與非電視消息寫作的區別
再來看關於日本外務大臣訪華的兩組文本案例。
其一,TheJapaneseforeignministertodaytraveledtoBeijinginanefforttorepairand,hehopes,improverelationswiththeChineseaftertheJapaneseprimeministersfifthconsecutiverecentvisittotheYasukunishrinecausedangryoutbursdduringtheSino-Japanesewar.
其二,TheJapaneseforeignministertodaytraveledtoChinato
repairrelationsbetweenthetwocountries.
ThejourneycomesafterJapaneseprimeministerJunichiroKoizumisfifthvisittotheYasukunishrine,andmoreangryoutburstsfromtheChinese.
兩組文本說的都是同一事件,也都來自不同形態的媒體。但是很明顯,第一組文本使用了更長、更複雜的複合句,較為正式,篇幅較長,用詞較考究,是為閱讀而寫,為眼和腦而寫——因此,在報紙和雜誌上見到的更多。
而第二組文本就較為符合電視媒體的消息寫作要求,在風格上更口語化、隨意,較為非正式,篇幅更短,用詞更日常化、簡單化,是為聽而寫,為耳和眼而寫,就好像以親朋好友的口吻說道,“讓我來告訴你一件事……”——顯然,此處的對話對象感更為強烈。
3.電視消息寫作基本理念
以上兩組對比文本案例,很清晰地展示出消息以及電視消息的風格與要求。但是,畢竟一個人從小到大,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基本上都在學習著、並體驗著寫作。但是,一般而言,這種寫作都是以印刷媒體為預設載體的。人們很少學習如何為電子媒體寫作,比如廣播、電視以及網絡。因此,接續,筆者將對於電視消息寫作的基本要求做一個理念上的整理——
首先,就是上文提到,很形象的“為耳朵和眼睛而寫作”,這是一個總括性的理念。而且,在當下的媒體接受環境中,一定要明白這裏的“耳朵和眼睛”絕非聚精會神的;同時也要明白這裏的“耳朵和眼睛”的主人往往是普通民眾。
其次,為電視寫作,特別是寫作消息稿件,因為時間的限製(電視媒體的時間特質異常突出),必須注意簡潔易懂,要多用現代時態、主動語氣,少用形容詞,多用動詞,少用新詞、自造詞,多用熟詞、常用詞,且要包含足夠信息量。
再次,既然為“耳朵和眼睛而寫作”,那麼口語化的風格就很重要了,那些深奧、華麗的詞彙可能會讓觀眾因為停下來考慮前麵的內容而錯過後麵的節目——或許,盯著你寫的消息稿,大聲把它讀出來,看看通不通順,會是一種很好的自我檢驗方式。
第四,具體且準確的表達,是電視觀眾所歡迎的。多義、模棱兩可的語言可能在報章雜誌上激發起人們閱讀且思考的興趣,但在廣電媒體中卻顯得枯燥乏味。如果表達含糊,那麼基本上就等於逼迫觀眾換台。
第五,要有對話對象感。雖然電視是一種典型的大眾媒體,但是其實,這裏的大眾也是一個個麵對電視屏幕的個體彙集在一起罷了。所以,電視的寫作是針對著一個個分別的個體而言的,因此,要把這一個個的個體當作是對象,要建構起與他們對話的意識:就好像一對一地、假想地與他們在說話。
最後,特別也要注意不同的電視消息也有不同的個性。比如,不同時段的新聞消息可能有不同的個性:早間新聞是輕鬆、有趣的,晚間新聞是深刻、思辨的;比如,你為不同的電視機構、欄目寫消息稿,個性也有差異,比如鳳凰衛視是一種風格、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是一種風格、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又是一種風格;或者同一事件出現在《鳳凰早班車》《新聞30分》或者《南京零距離》中,其稿件的處理又有不同。形象地說,就是“在什麼山頭,唱什麼歌”。
(三)電視消息寫作的注意事項
除了一般新聞稿件所要求的準確、客觀、真實、簡明等具有共性的方麵之外,電視消息的文字稿寫作應當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突出畫麵內容的時間特性
電視畫麵在反映事件發生的空間環境、現場氛圍、細節強調方麵,具有獨特的優勢,比如奧運會開幕式的電視直播,就無需文字稿畫蛇添足、重複介紹。然而,在反映新聞消息的時效性方麵,畫麵鏡頭卻有一定的含混性——之所以會出現用過去的資料畫麵頂替今天的新聞,把發生在不同時空的同類新聞消息張冠李戴,“錯點鴛鴦譜”蒙混觀眾的現象,弊端正在於此。某些虛假報道,大多是鑽了畫麵傳達信息在時間表現上具有含混性的空子。
電視新聞報道要求準確、及時,所以要求文字稿一定要準確交代時間要素,突出強調新聞消息的時效性。一些含糊其辭的字眼,像什麼“最近”“近來”“近日”“一個時期以來”“自某某以來”等等,盡量從新聞稿中清除出去。還有一些所謂的新聞,不僅畫麵上的人物服飾同環境季節不符、同報道地點的服飾特點不符,夏天報道的新聞竟然還穿著冬天的服裝,在時間的傳達上故意模棱兩可,就根本談不到新聞的時效性了。電視新聞不像報紙廣播,在時間上還可能“裝神弄鬼”;電視畫麵對時間表述有一定的製約性,撰寫消息稿的時候必須加以注意。
2.交代新聞事件的背景因素
一則電視消息,時長雖短,但如果缺乏必要的背景交代,其新聞價值很難完全體現出來。一般的背景因素往往是比較抽象的間接信息,電視新聞報道也不可能用大量的資料畫麵去重現背景過程。因此,電視消息的文字稿應該用簡潔概括的語言,直接交代新聞事件發生的時代、社會、曆史背景、主要的因果關係以及新聞人物的基本情況。比如姓甚名誰,擔任什麼職務,從事何種職業,這些背景信息,畫麵很難清楚準確地傳達,而這些新聞要素又是必不可少的。文字語言的概括力、簡潔性和涵蓋量都是畫麵語言難以比擬的,特別在傳達抽象信息方麵,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消息稿交代複雜的背景因素,顯然比較合適。
3.突出主要的角度、方向
同樣的新聞事件,同樣的一組電視畫麵,在不同的記者筆下,會寫出角度不同、立場迥異、側重有偏的報道來,甚至由於視點和判斷力的差別,電視新聞報道的方向和主題也會大相徑庭。這裏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有些是因為政治立場問題,有意進行的“利我”選擇或惡意歪曲。比如,對伊朗“鈾濃縮”事件,各國新聞媒體的報道立場和角度就截然不同。有些是因為新聞事件的暴露程度,或當事人的有意隱瞞和誤導所致;也有些是記者認識水平和把握能力形成的差異。同時,還有宣傳政策要求的報道分寸、報道口徑的限製。應當說,除了虛假新聞或惡意歪曲之外,新聞報道上這種差異和不同都是正常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無可厚非。
比如,對一場重大火災事故的新聞報道,各家電視媒體使用的畫麵鏡頭並無太大的差別,然而有的記者側重反映事故發生的原因、責任及損失情況,有的記者卻著重報道事故中組織英勇救災和英雄先進事跡的情況。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差異除了畫麵的選擇之外,主要通過新聞的文字稿體現出來,從具體的畫麵形象中提煉出來。記者受到各種主客觀條件的製約,報道側重點不同,毫不足怪。
同時,由於畫麵共時態地呈現出多種信息,到底哪些是最主要的新聞信息,也需要文字解說給予必要的強調突出,排除那些選擇性信息因素的幹擾——這種導向把握能力,基本依靠文字稿的語言體現出來。
4.幫助畫麵突出現場感
現場活動和現場氛圍,是電視新聞報道最具特色的地方。其文字解說雖然不能直接呈現現場的氣氛,但可以配合畫麵形象、突出畫麵特征,可以對現場氣氛起到一種強化與渲染的作用。尤其是對現場同期聲和現場采訪的使用,更需要文字的牽線搭橋,作為積極的策應。
而畫麵之外其他因素的影響,記者在現場的切身感受和直接體驗,特別是“全感式”報道現場的冷暖、氣味、風速、觸感等,都可以運用語言的獨特魅力,喚起觀眾參與意識,調動他們的經驗感受,強化身臨其境的現場感覺。
比如,在火災現場的報道,觀眾隻能看到熊熊燃燒的火光,聽到劈裏啪啦的爆裂聲,卻無法直接感受現場的溫度,而附近的油庫隨著溫度的上升即將爆炸,文字內容對現場溫度的及時報告,會大大強化現場的緊張氣氛。比如,1998年,東方航空公司MU586客機緊急迫降的報道,通過解說不斷介紹飛機起落架的情況、跑道灑阻火泡沫的情況、指揮塔台同飛機乘務員聯係的情況以及地麵上各種搶救應急的準備情況——電視畫麵原有的緊張氣氛,由於這些解說的介入,得到了有力的強化和渲染。
5.根據不同的播出時段,相應調整不同手段的使用程度和比重
電視傳播必須充分考慮其傳播環境、傳播時段、接受心理和傳播效果。在不同的播出時段,針對不同的對象,應該相應調整不同手段的使用程度和比重,有所側重、有所偏移。
比如,在早間播出的新聞節目中,就應該著重突出其“聽覺信息”,以“說”和“聽”為主,而“看”的成分和畫麵效果,不必刻意強調。因為,觀眾早間活動匆匆忙忙,梳洗打扮、用餐準備,沒有時間安安穩穩地坐在電視機前觀看節目,往往是邊聽邊幹著其他的事情。所以,早間新聞播報,聽覺信息不僅需要突出,而且要求相對完整,不能依賴畫麵的支撐。
而晚間節目就應該突出畫麵信息,強調畫麵的衝擊力,要有不可替代的畫麵細節,充分滿足觀眾全方位感受新聞現場的需求。如果是針對不同對象的新聞節目,如對兒童、老人,在語言應用和語速上都應有所區別。
消息類電視新聞稿件主要是客觀報道新聞事實,文字稿的作用雖然重要,但應盡量避免個人主觀傾向的過分顯露、個人情感好惡的外在宣泄。傾向性的流露在文字上一定要把握好分寸,盡可能把主觀傾向置於客觀事件背後,稍一過度,就會愈益反損,影響觀眾對新聞真實性的信任。要學會“用事實說話”,主觀傾向往往隱蔽在對事實的選擇、排列、側重和強調之中。同樣的新聞事實,主觀傾向完全通過敘述方式、敘事角度,在敘述過程中體現出來。
6.案例解讀:《首次實現人工消雨保證開幕式順利進行》
《首次實現人工消雨保證開幕式順利進行》這篇電視消息稿,是北京衛視在奧運期間(2008年8月9日)製作播出的獲獎新聞作品。我們以這條消息為例,做一個案例解讀。先來看文稿:
(導語)男播:昨天晚上,降雨雲團幾次逼近鳥巢地區,市氣象局的專家們成功實施人工消減雨作業擊退降雨雲團,保證了開幕式上空的一片晴天。
女播:據介紹,這也是奧運史上首次在開幕式階段實現人工消雨。
(解說)8月8日下午4點,開幕式的準備工作進入到最後4個小時,觀眾們開始持票接受安檢。在悶熱的天氣裏,人們沉浸在迎接開幕式的喜慶氣氛中,沒有人知道,此時此刻一股暖濕氣流正在從北京的西南方向快速襲來,北京城區的空氣濕度已達到90%。如果不采取措施,到奧運會開幕式時,空氣濕度將達到100%,也就是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