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電視寫作的類型與發展
(一)豐富的電視寫作類型
從“創意的文本”到“文本的創意”。從第六講開始,本書進入電視寫作的探討。首先,不談論電視寫作所謂的意義、價值、內涵等等形而上的要素,針對一個問題,即:電視寫作,究竟寫什麼?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不同時代,對於電視業者而言,是不同的: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國電視發軔期,可能隻是給《黨救活了他》等少數幾部“電視報道劇”寫劇本,給《科學常識》《生活知識》等少數幾個電視節目寫串聯詞;而從1978年元旦開始,《新聞聯播》樣式的稿件寫作,開始讓電視工作者有了更具電視特性的新聞寫作探索。(參考郭鎮之:《中外廣播電視史》,複旦大學出版社2005版,第240、251頁。)
那麼,與改革開放幾乎同步的新時期中國電視業的發展,讓電視寫作在今天,有了異常豐富的內容構成,在最常規的電視新聞稿、電視紀錄片寫作之外,還包括了電視演播室台本、主持人串詞、節目導視、電視策劃案、電視選題報告、拍攝采訪提綱、文字腳本、節目欄目標題、宣傳標語、頻道呼號乃至電視節目出現的題板、題庫、提示詞的寫作……
以上羅列種類的多元呈現,顯示出:要對於電視寫作下一個嚴格的定義,是意義不大的。
並且,如果認為隻有那種連篇累牘的、後期配音的文字稿才是電視寫作——這種理解就太表麵了。電視寫作,所處的媒介語言環境較為複雜,有時可能是一大段文字,有時可能隻是一句話,甚至一個詞。一個幾十分鍾的節目,寫作量可能是滿滿當當,也可能隻是寥寥數語、點到為止。它不是以量的多少來評定的,而是以其作用的獨特(電視其他手段難以替代)為標準來衡量的。而隨著電視業的繼續發展,以及進一步受到以網絡為主的其他媒介形態的影響,電視寫作的類型將進一步豐富並更新。
麵對電視寫作的豐富類型,真正使用好、處理得當,能夠符合電視創作的特點和規律,也並不那麼簡單和容易。就像現在的KTV,誰拿起話筒都能吼兩嗓子,但要成為歌手或達到歌唱家的水平,並不那麼簡單。而筆者將避開定義的困擾,直接麵對電視業者可能遇到的任何寫作工作,采用“類型化”的分析體例,並爭取用相關案例,來幫助理解各種類別的寫作要點與注意事項。
(二)解說詞的曆史沿革
電視寫作,在今日雖然有多重變體,但最傳統的一種形態,即為電視解說詞的寫作。因此,關注不僅僅是電視領域的“解說詞”發展,可以幫助我們在更廣闊的背景下,厘清電視寫作的發展脈絡。
“解說詞”一詞的廣泛使用,首先來自電影紀錄片,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非虛構電影。而比電影更早的原始雛形,應該是民間皮影藝人或“拉洋片”藝人,那些配合影像的伴隨唱詞。這種配合影像演出的伴隨唱詞,已經很接近今天的“解說詞”了。
任何藝術形式或表現手段,實際上都是一個漸進的、相互借鑒和融合的過程。電影、電視技術始創於西方,而作為藝術創作,中國的電影、電視又借鑒融入了許多本民族的技巧因素。因此,對於“解說詞”而言,不能說完全來自西方。
由於畫麵的不確定性和指向的含混而歧見迭出。為了對自己的創作意圖作必要的解釋,不得不借助大量的字幕和演出場的喇叭做輔助說明。就像我們今天欣賞國外的原版片一樣,通常需要借助字幕的方式來理解劇情。所以,電影的“旁白”的呼之欲出也就是必然的了。
“旁白”一詞,源出中國戲劇,一般指劇中人物暫時脫離劇情發展,以旁觀的身份評點劇情或表述人物心理活動的內心獨白。是幫助觀眾理解劇情的一種輔助性說明。所以,電影、電視中的解說詞,最早也有人稱之為“旁白”,以區別於劇中人物說話或對話的“念白”與“對白”。
錄音技術的發展,有聲電影的問世,使聲音與畫麵的同步播映得以實現,極大地擴展了電影的表現領域。尤其是同期錄音技術的發展,使電影紀錄片中的大量聲音都以聲畫同步的“同期聲”方式出現,而其中的“旁白”部分,則演化為今天所說的電影紀錄片的解說詞。電視解說詞基本上沿襲了電影紀錄片解說詞的用法,在創作上也受到它的深遠影響(特別是在發展初期)。
這種影響,一方麵滋養和培育了電視解說詞的創作;另一方麵也局限和製約了電視解說詞的創作。因為,電視自身不是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而是一種傳播媒介。它雖然受到電影的重大影響,但卻脫胎於一個更為強大的母體——廣播媒體。電視獨特的產製方式、技術手段以及傳播模式,都是電影無法替代、也包容不下的。而在中國電視發展早期,那些受“新聞電影”影響過大的電視片,就是一種典型的負麵案例。
誠然,任何寫作的過程,都是對於文字文本的一種排列與組合、一種創造與更新。而電視寫作,更是融入了電視媒體的特殊屬性,那麼,這種對於文字的創新更有了獨具電視媒體屬性的情境與意蘊。同時,麵對著電視觀眾越來越挑剔的口味需求,麵對著特別是年青一代觀眾因為“審美疲勞”而借助電視文本進行“自我創意”的尷尬局麵——電視文本的創意,寫作環節的強化,需要進一步做好“看圖說話”的工作。否則,就會出現如下戲謔卻流傳廣泛的網絡段子“新聞聯播經典辭典”:會議沒有不隆重的;閉幕沒有不勝利的;講話沒有不重要的;鼓掌沒有不熱烈的;領導沒有不重視的;看望沒有不親切的;接見沒有不親自的;進展沒有不順利的;完成沒有不圓滿的……
(三)有關電視寫作的爭議
文字,長期作為人類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其在豐富的電視語言體係中,到底處於什麼樣的地位?這是電視理論界爭議最多的話題之一。這種爭論紛紛擾擾幾十年,概括起來無非是兩種意見:
一種是“重視派”,強調語言文字在電視傳播中的重要作用。在西方的電視實踐活動中,被稱為“一句好的解說詞,抵得上一千個畫麵鏡頭”(Agoodsentenceisworth1000pictures)。
另一種是“排斥派”,基本否認或輕視語言文字在電視傳播中獨立的價值和意義。這西方,也被稱為“一個好的畫麵鏡頭,抵得上寫一千個字”(Onepictureisworth1000words)。
中外電視業界、學界共有的這種爭論,必然會影響到人們對電視寫作的認識。
正常的、嚴肅的學術爭論本來是一件好事,有利於理論的發展,也同時有利於業務的提升。但是,關於電視寫作的爭議,其問題的關鍵在於:由於大家不能平心靜氣認真研究對方意見的合理成分,仔細辨析不同研究方法對結論的影響,致使理論界拿不出足以服人的合理解釋,影響到了具體電視實踐評價標準的莫衷一是——
在“重視派”的影響下,某些電視業者強調文字的獨立作用、獨特魅力,總是在意能不能把解說詞寫得如同錦繡文章,而忽視了同電視語言體係中其他手段的協調配合,忽視了形象化傳播的特質。
在“排斥派”的影響下,某些電視業者又一味排斥解說詞的作用,甚至根本拒絕在節目中使用解說詞。該傳達的信息沒有傳達,該說明的沒有說明,可以壓縮的拖得冗長,讓觀眾接受起來費解困惑。
如此相左的意見分歧,爭來爭去,很難達成共識。問題的症結究竟在哪裏呢?其實,爭論雙方都沒有意識到,他們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研究方法,而在作結論時,都拒絕向對方的研究領域跨出一步,畫地為牢、以鄰為壑,偏見自然難以避免。
如果平心靜氣仔細辨析,雙方的意見都有合理之處,隻不過“排斥派”使用了“綜合性”的研究方法,而“重視派”用的是“解剖式”的研究方法。之所以要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在電視媒體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為了糾正一種偏向,理論界的學術論點可能會出現某種“合理的片麵”,借以提倡或貶抑一種傾向。而當一種傾向發展到極端,就會引發新的問題。
所以,在當前麵對關於電視寫作的各種爭議時,一定要全麵、平衡把握,從實際工作需要出發,吸收各種意見的合理成分。
二、成為“電視寫手”的若幹要求
(一)理解文字在電視語言體係中的地位
成為“電視寫手”,從事電視寫作工作,你手中的工具,最主要的就是文字。因此,首先必須明白文字在電視語言體係中的地位。
就語言文字在電視語言體係中的位置和作用來講,它無法脫離電視特定的語言環境,並和電視其他手段如攝影、照明、音樂、音響、錄音、美術、特技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容、互為條件,這種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在我們認識和學習電視寫作時,尤其需要注意。
電視語言體係中的任何一種因素,節目製作過程中的任何一種手段,都可以根據其特性,分門別類單獨進行研究、學習,在實際工作中也有著十分細致的專業分工。所以,聲音、畫麵的分別研究不僅必要,而且必須,甚至要做更詳細的分科研究。但在對各種電視手段的分別研究、學習中,一定要注意各手段之間的相互聯係,甚至應該著重強調這種聯係,把電視語言體係的綜合性作為所有分類研究的前提。在電視寫作的學習中,我們要充分注意這一點。
並且,我們還要認識到:在電視寫作過程中處理文字,並無一定之規。隻能說,怎樣處理比較合適、怎樣處理還需要斟酌。不能絕對地說,必須這樣寫、不能那樣寫——一切要根據具體環境來確定創作方案。
再者,電視寫作也不完全是個人創作,對文字的處理必然受到方方麵麵因素的影響和製約。別的不說,單是它的媒介角色和官方色彩,就使得它擁有的話語權受到嚴格限製。哪些該說、哪些不該說、說到什麼分寸……這些都不是理論層麵能夠解決的問題,但在實際操作中又經常遇到。所以也希望大家注意這方麵的把握,避免生硬機械地套用規則。
(二)重視最基礎的語言文字能力
從事電視寫作工作,需要掌握比較豐富的語彙、修辭方法,比較多元的文體格式,比較充分的表述方式,但是,這裏麵最基礎的還是電視業者的語言文字能力。
1.與文字能力相關的三個事例
強調電視寫作的基礎語言文字能力,最直接、最現實的體現就是:在字幕上錯一個字,扣五十塊錢。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等多家電視機構基本上“都是這個價錢”。而舉三個筆者身邊經曆或了解到的事例,也體現出基礎文字能力在電視寫作中的重要性——
事例一:某經濟題材電視片在提及GDP這個概念時,因為字幕的要求是不能用英文直接出(比如WTO,就要寫成“世界貿易組織”),編導第一稿打上了“國民生產總值”。在後來審片時,怎麼看怎麼都覺得有問題,因為還有一個經濟類詞彙是“國內生產總值”。後來經過核對,發現“國民生產總值”對應GNP,而“國內生產總值”對應GDP,於是及時進行了修改,否則電視片中關於GDP數據的表述將有概念性的出入——由此得出的經驗是,對於“電視寫手”而言,熟悉每一個英文縮寫的準確中文對應詞(特別是容易混淆的一些詞彙),非常重要。此類詞彙包括CPI、PPI、APEC、OPEC等等。
事例二:北京奧運會期間,網球女單決賽是在兩位俄羅斯選手德門蒂耶娃與薩芬娜之間進行。於是,跑網球報道的電視記者就在相關稿件中寫下“俄羅斯德比德門蒂耶娃、薩芬娜之戰,最後德門蒂耶娃戰勝同胞薩芬娜奪得女單金牌……”但當她將稿件傳回後方編輯之後,居然被問到,“你前麵不是寫到三個人,德比、德門蒂耶娃與薩芬娜嗎?後來怎麼就剩下兩個人了?”此處的問題其實很明顯,這位編輯不熟悉專業體育報道中常用的一些特定詞彙,比如這裏的“德比”在體育報道中通常指的是“同一城市、同一國家選手、代表隊之間的比賽”,而決非是指一名叫做“德比”的運動員——由此得出的經驗是,不論是體育、財經,還是氣象、文衛乃至娛樂等各類專業電視報道中,都常常會出現一定數量的專業詞彙,在進行相關稿件編寫時,要特別注重準確運用。
事例三:2008年“春晚”播出之後,《咬文嚼字》雜誌社給中央電視台台長寫了一封名為《話說今年“春晚”》的公開信,其中特別提到一些基礎字詞的錯誤:《街頭衛士》中演員說的是“你等我掛上擋”,字幕“擋”誤為“檔”;演員章子怡出場時,字幕誤為“張子怡”;有一段串聯詞“濃濃的鄉音、輕輕的鄉情”,這裏的“輕輕的”明顯不妥,似應為“親親的”;《火炬手》中一處“傳遞聖火的時候”,字幕“候”誤為“侯”,另一處“這也太狠了”,字幕“狠”誤為“恨”(《話說今年“春晚”——〈咬文嚼字〉致中央電視台台長的一封公開信》,《咬文嚼字》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0596f601008duf.html。)——由此得出的經驗是,大量的形近、音近詞,在電視寫作中,特別是時間要求緊、強度高、壓力緊的電視寫作過程中,非常容易弄錯。而這種“低級失誤”,對於電視機前的觀眾而言,又是特別容易發現的。所以,一定要重視再重視。
2.電視基本功的三種學習資源
可以說,電視寫作文字基本功的打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平日裏多多積累。筆者根據自身經驗,與電視同業分享以下三種學習資源:
資源一:字典。從上小學第一天就必備的那本《新華字典》,把它找出來,平日沒事多翻閱,同時不要過於依賴電腦寫稿的字詞提示功能。
資源二:期刊。《咬文嚼字》,這是一本專門針對、糾正字詞錯誤使用的刊物,每月一期,每年一合訂本,建議同業們可以選擇看看。
資源三:網站。比如“西祠胡同”網站中“記者的家”版塊,常常會有媒體寫作相關的帖子貼出,其中有不少資料非常實用。
最後,在這一部分中,轉摘權威的《新華社禁用詞彙—新聞報道中的禁用詞》,其規範性會有助於電視業者更好地給自己的寫作把關(附在本講之後)。
(三)了解電視產製與節目形態
1.了解如何“做節目”
電視寫作者,應該盡可能了解電視節目各個環節的運作情況。畢竟是“出海不問風浪事。如何捕得大魚回?”——電視行業是“社會係統工程”,不知行情深淺,不了解產製中的各個環節、程序,很難處理得恰當和貼切,枝節繁複。
於是,最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參加節目製作的全過程,同時,參加的節目類型也盡可能要多一些,層次要拉開一定的差距(比如中央台、地方台、製作公司等)。
而在節目流程上,從最初的選題確定,到策劃方案、經費運作、人員組成、路線場點時間、采訪拍攝提綱、素材閱覽、鏡頭地址、編輯提綱、音樂音響、字幕特技、配音合成、粗編精編,一直到送審入庫、收視效果等都要有所了解——雖然不一定直接操作,但是應該具體接觸。在接觸的過程中,了解各個環節的創作思路,調整彼此的感覺,以利於寫作環節與其他手段的默契配合,相得益彰;不了解電視製作的各個環節程序,文字工作也很難處理得恰當和貼切。
除了直接進入產製流水線,電視業者對中外電視的發展進程,那些階段性的優秀成果,代表性的欄目、節目,也一定要進行認真觀摩和學習。更要密切關注當代電視的最新潮流和發展動向,要知道不同的台(網)、頻道、欄目、節目在幹些什麼?關心什麼?思考什麼?這是因為一切學習創作都是從模仿開始的。模仿的過程,實際上是借鑒吸收的過程。前人留下的優秀成果,前人探索的經驗教訓,都是後人可資利用的寶貴財富。感性材料積累得多了,模仿的東西就會逐漸轉化為自己的創作體驗,運用起來就會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在處理類似情況時就能夠得心應手,遊刃有餘,可以少走一些彎路。
2.學會“看節目”
這也就是說,要會“做節目”(電視寫作,就是“做節目”中的一道工序),首先要學會“看節目”。此處的“看節目”,並不是像普通觀眾那樣,日常化收看,而是帶著電視專業眼光去看:
電視產製過程的終端產品是節目;節目,一般來說可以從類型(genre)與模式(format)兩個層次去認識;節目類型,一般來說可以劃分為新聞資訊、談話節目、文藝節目、娛樂節目、電視劇、紀錄片、電視電影、特別節目等幾大類(具體可參考徐舫州徐帆:《電視節目類型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每一類各有不同的產製規則與節目特征;節目模式,是在某一類型下某一節目的具體呈現,比如時段、版塊、內容、形態以及主持人等等。
3.《看東方》:“看節目”之案例
那麼,“看節目”如何落實?在此,以東方衛視《看東方》作為案例,從類型、模式兩個層次進行分析(關於《看東方》分析,參考徐帆:《找到“看”點:關於晨間節目的模式分析——以東方衛視〈看東方〉為例》,中華傳媒網,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5939。),業者可以以此為範本,對其他電視節目進行解讀。
節目類型——《看東方》,在類型劃分上,是典型的晨間新聞資訊節目,晨間節目,這一概念源自西方,若從breakfasttelevision直譯過來,則為早餐電視——從其構詞法則中,不難看出電視節目與社會生活的互動、互為建構:“吃早餐”,這一簡單的日常行為,與“看電視”,這一基本的媒介使用在語詞本身融為一體。而對該語詞的進一步說明,也呈現出“看電視”的社會屬性:晨間節目,是人們生活的既定內容,並通常是開始一天生活的常規起點,在國內的同類節目還有《朝聞天下》(央視新聞頻道)、《第一時間》(CCTV-2)、《北京您早》(北京衛視)、《鳳凰早班車》(鳳凰衛視)等等。
節目模式——《看東方》,在模式設置上,圍繞“晨間”理念進行打造:
時段。時長為兩個小時,每天早間七點到九點播出。根據分時收視人群的分析,節目安排基本上以七點到八點、八點到九點分時段來進行。前半段內容主要針對“上班族”,傳遞的信息較“硬”;後半段內容主要針對“居家族”,因此內容偏重“軟”性題材。
版塊。既有階段性、事件性的版塊呈現,如“中國節”(清明、端午、中秋等)民俗直播、“香港回歸十周年”專題版等,也有較為常態化、固定化的《語錄》《人在東方》《菜裏乾坤》《生活看板》等。
內容。《看東方》節目也較為豐富,新聞、氣象、路況、人物、美食、民俗、休閑、服務等內容一應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