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第七醫院嬰兒被盜,我們聯合警方共同開展尋找行動,來自四麵八方的任何一個消息,都會引發人們的關注。
也許他們每人報道的,都是新聞事件的一個片段、一個切麵。但我們在做組合時,再加進一條權威媒體的相關報道,這樣就可以做到報道的準確性與完整性,又讓我們的新聞與眾不同。
2。公共事件體現一座城市的和諧與人文關懷
主要事情包括:尋人、救人、捐助、情感等,在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吸引人的關注,扣人心弦。
比如現在一些俱樂部,車友會,常會搞一些公益性的外出、拉風行動,我們進行配合,由他們發回即時報道。如每年義工聯盟都到貴州雲南一帶去援助當地居民,通過新媒體,我們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形成一個持續的關注流。
比如母親節時,尋找最有創意的回報母親方式等等,讓人人都關注。
這一類以策劃為主,開始時主要以緊密層市民記者來完成為主,注意事件中的人文關懷。
3。趣事、奇人、異物,營造有趣花絮
比如實拍到杭州盛開的第一朵荷花,家裏打瞌睡有意思的小狗。這一類要求信息量大,每個片段不宜太長。
以上內容中,不僅拍到的內容,包括拍攝的過程,以及他們的心得,都是我們報道的內容。
五、版塊設置
作為一檔親民特色的電視節目,版塊設置不易太多、太細。但是選材大體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
六、素材來源及播出形態
1。拍攝者講述:畫麵+拍攝人解說
2。連線:畫麵+主持人與拍攝者對話
3。主持人講述:畫麵+主持人解說
七、參與者
該節目的宗旨就是為所有希望為那些希望通過視頻或者圖片的形式與大家分享生活的人,提供傳播平台。因此,節目麵向所有人敞開。但是,按照參與的程度,大體可以分為以下三類群體。
八、節目包裝
1。作為一檔與新媒體結合緊密的電視節目,節目包裝要加入網絡元素。(比如采用QQ或者MSN界麵的設計元素)。
2。作為一檔全民參與性電視節目,該節目的包裝風格要親民。並且要充分突出拍攝者形象。屏幕分割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從這份節目製作流程中,如果要梳理關鍵詞,那麼,可能有這樣兩個:“係統”“細節”。在“係統”方麵,我們看到從前期準備開始到編後事宜,一個流程接著一個流程,層層遞進,形成了一個有效且較為穩固的係統。這種係統性的布局,會使得參與生產、製作的相關工作人員,對於自己分內的工作有一個較為宏觀的判斷,明晰自己對於整個係統而言的位置與角色;而在“細節”方麵,諸如“看場地時需要注意裝修、電梯、回音、人員走動”“錄後一天之內出‘扒詞稿’”“一個字罰編導50元”等事項以及“編後票據”這一看似瑣碎但卻重要的環節,讓這份製作流程就不是那種貼在辦公室牆上、形式主義的、無人注意的“注意事項”了。
接著,我們再來解讀央視經濟頻道《對話》節目的一份流程單。這份流程單與上麵這份流程單有一個很明顯的區別,即這是一份針對某一特殊工種——導演的製作流程,因此其要求就更加有針對性:
第一階段——1。接受選題和節目錄製時間;2。確定主嘉賓人選,不真誠的人不考慮,如嘉賓是外籍人員,督請製片協調進台事宜;3。去主嘉賓所在地向相關人員了解情況;4。與策劃一起收集資料;5。形成最初的導演闡述文案;6。列出節目倒計時表,並遞交使用演播室報告;7。與主持人召開第一次策劃會:“說什麼”,會後形成方案,交製片人和主編;8。確定大屏幕短片內容,外出采訪並安排拍攝;9。製訂觀眾構成方案並各渠道征集觀眾;10。督請製片聯係特殊進車問題(遞交嘉賓車型、車號和隨車人數);11。確認景樣及現場需要道具,並督請製片及時製作。
第二階段——12。召開第二次策劃會:“怎麼說”,話題層次不多於2個,每個層次盡可能多角度(並與財務聯絡,準備策劃勞務費);13。與主持人一起形成演播室劇本(電視化);14。確定特殊觀眾人選,與特殊觀眾溝通(打電話或在必要時麵談)並將演播室所需觀眾提問落實到具體人選;15。向觀眾強調著裝問題(大方、整潔、有領有袖,不允許穿吊帶衣、圓領衫、毛衣、短褲、拖鞋、白色或斜紋衣);16。編輯完成大屏幕短片,並送審;17。選定開場、結尾音樂,以利後期編輯采用;18。再次與嘉賓、觀眾確認錄製時間、地點及進場聯係人和聯係方式;19。設計嘉賓和主持人的演播室形象(包括服裝色彩、款式、坐姿、談吐等);20。落實貴賓車台內停放車位,包括外請嘉賓及特殊觀眾的接待(住宿、接站等);21。落實景樣及室內噴繪;22、聯係演播室攝像;23。交演播室登記表;24。通過製片與視頻、音頻、燈光等技術工種聯係,提出具體要求;25。務必在節目進入錄製前兩天結束大屏幕短片和所有策劃流程。
第三階段——26。召開錄前會,明確欄目內部各人員分工;27。確認觀眾總人數;28。根據主嘉賓的興趣習慣,準備主嘉賓喜歡的音樂、飲料;29。預備觀眾入場券和嘉賓進門條;30。準備欄目贈送嘉賓的禮物;31。通過製片協調並預訂貴賓室;32。通過製片與化妝師聯係,到貴賓室給嘉賓化妝;33。通過製片與音頻人員聯係,到貴賓室給嘉賓別話筒並調試音響效果;34。聯係同聲傳譯公司,同傳翻譯需專業人士(不少於兩人);35。與主持人就演播室劇本進行充分溝通;36。提醒音頻人員主嘉賓的無線話筒與同傳機不能同邊;37。安排主持人熟悉大屏幕短片內容;38。同聲傳譯公司進場並安裝和調試同聲傳譯設備;39。演播室進景及布置;40。到演播室確認主嘉賓位置(主嘉賓位置不能同邊,避免U形排列,嘉賓人數不超過4人)、調試燈光;41。準備錄製所用道具;42。擦拭桌椅及鏡片;43。督請有關人員準備嘉賓演播室和貴賓室的飲用水,消毒嘉賓所用水杯;44。督請有關人員準備工作人員飲用水;45。特殊的場上設計要彩排,如音樂的配合、道具的使用;46。督請有關人員調試主持人無線耳麥;47。安排主持人彩排走台;48。安排主持人化妝;49。安排有關人員在中央電視台西門集合觀眾進場(帶上準備好的“對話”牌子);50。安排有關人員在圓樓門口接應觀眾,指揮觀眾存放衣物和包裹;51。安排有關人員在演播室門口接應嘉賓及觀眾;52。安排有關人員在演播室內為觀眾領位;53。安排有關人員為貴賓車領位;54。督請相關人員在貴賓室歡迎嘉賓,並與嘉賓簡單交流節目意圖;55。督請相關人員在貴賓室給嘉賓化妝和別話筒;56。分配現場導演及領掌;57。導播室切換導演及調機、錄製過程中指揮各技術工種;58。攜帶節目錄製所需的空白帶(90分鍾5盤)、大屏幕logo、短片;59。確定現場攝影人員(普通相機、膠卷和數碼相機);60。確定大屏幕放帶人員;61。寫出分鏡頭本;62。確定遊機拍攝的對象;63。召集攝像會,並與攝像溝通導演意圖確定機位和切換流程;64。確定嘉賓進場方式和指定攝像拍攝主嘉賓的進場,落實到人;65。試放大屏幕;66。播放《對話》logo的抓幀帶和進場音樂(錄製前半小時開始);67。主持人熱場(不宜讓觀眾群起站立);68。確定專人負責帶領嘉賓從貴賓室進場並就座;69。確定專人負責導播室與現場的上下聯通,道具上場避免淩亂和穿幫,控製錄製時間不超過2小時;70。確定專人負責嘉賓簽名留念;71。確定人員負責疏散觀眾;72。確定專人負責送主嘉賓返回住地;73。召開錄後會,總結錄製成敗和各工種完成情況;74。關於外請嘉賓及特殊觀眾的接待(住宿、接機等)。
第四階段——75。收集欄目內部人員和觀眾的反饋意見;76。跟蹤節目涉及嘉賓的動態,挖掘與他相關的人物,尋找進一步開掘的機會;77。錄製結束後一天內完成場記;78。場記結束後三天內完成粗編並送審;79。粗編改正為一天,並再次校對字幕;80。錄製結束後第五天完成包裝,並送審;81。交責編播出帶。
基本上,看完這份《對話》節目導演製作流程單,你就會明白,它是在“用事實說話”,從一個側麵生動說明了為什麼《對話》節目自2000年創立以來,能夠成為中國泛經濟類談話節目中的翹楚。其係統性與對於細節的關照,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鑒——畢竟,一檔節目的成功正是來自於這方方麵麵的專業與嚴謹。
2。電視節目編排的理念與實例
電視節目編排(televisionprogramming,orscheduling)是指在每天、每周乃至每季的電視播出活動中,對於所播出的節目進行的組合、排序等組織性工作。在現代電視發展大潮中,電視業者通常會改變傳統的簡單串聯方式,以保留新觀眾、吸引新觀眾並與其他電視機構進行競爭。最直白地說,電視節目編排,就是要把某一電視節目安排在觀眾最想要並最可能會看到它的時段當中;同時,還要通過這一編排,把相關的觀眾最有效地“售賣”給廣告投放客戶。
在很多情況下,優質的電視節目編排策略都是一些“四兩撥千斤”的好點子。比如,在午間新聞收視時段,麵對大量的同時段、同質化節目,或許僅僅是簡單地提早開始10分鍾,就能夠吸引到本來可能收看其他頻道節目的那些觀眾——畢竟,一般來說,沒有觀眾會掐著時間,完全準點收看的,這裏的小小10分鍾,其能量是非常之大。而央視經濟頻道午間新聞檔《全球資訊榜》,就曾通過這樣的手法,達到了擴大收視的預期。
如果綜合且具體地來看,電視節目的編排策略,有如下幾種:
一、時段區隔,即把一天播出時間劃分為不同的段落,每一時段都有不同的節目安排,以針對不同的目標觀眾群體;二、確定主題,這個很好理解,為某一播出時段“貼上標簽”,設置較為明顯的主題;三、帶狀安排,即一般在一周的節目時間裏,從周一到周五都連續播出某檔節目(周末兩天除外),比如,在黃金時段日播的電視劇集;四、塊狀安排,即一般在一周乃至更長時段中,每一時段單元僅隻播出一次,比如,大量的周播節目;五、“反彈琵琶”,即播出與在同一時段的其他節目風格、類型、模式完全不同的節目,以出奇兵,得奇效;六、“暗度陳倉”,這一方法主要防止某一頻道的觀眾在節目與節目之間的承接點轉台,通常的方式有:對進行中的節目在承接點設置特別吸引力的情節,讓觀眾保持“回味”;把節目的結束時間設置得比競爭者晚,這樣一來,觀眾就自然錯過來自競爭頻道其他節目的開始部分,也就難以順接下去;還有就是在進行中的節目裏,預告下麵節目的精彩內容,先調起觀眾的胃口;七、“搭帳篷法”,即節目編排者在一檔熱播節目的前後各設置一檔尚不知名的節目,通過中間的這檔熱播節目來帶動其“兩頭”的節目收視。這種“中間高、兩頭低”的收視曲線,就很像一個“帳篷”,故而如此命名;八、“紮吊床法”,這種策略也很形象,與“搭帳篷法”正好相反,在兩個高收視節目當中設置一個相對接受度低的節目,力圖用“兩頭”的節目來拉高中間的節目;九、“你中有我”,這是一種較為特殊、高明且難度較大的編排方式,就在先後播出的兩檔節目中暗設同一條故事、情節線索。因為“你中有我”這一策略較為複雜,筆者在此用一個來自美國電視業的實際案例來說明。
試看在2007年11月5日到11日的美國一周電視收視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的節目是電視劇《尋人密探組》(Withoutatrace),排名第二的是《犯罪現場調查》(CSI)。非常有意思的是,這兩個劇集都來自於CBS,且都在11月8日周四晚間播出,前者十點檔、後者九點檔,後者是前者的“導入節目”(leadIn)。而令這兩檔劇集能夠攜手勝出的,就是CBS在當晚的高明編排。
在周四當晚,CSB電視台9點檔、10點檔本來分屬兩部不同連續劇《犯罪現場調查》《尋人密探組》的播出時段,但卻史無前例地來了一次通天合作,兩個劇目交叉敘述,並且有了一個交點。
故事從《犯罪現場調查》開始,JackMalone(《尋人密探組》的男一號)乘坐直升機,空降拉斯維加斯。Grissom和JackMalone開始的合作並不愉快,雙方之間頻頻發生摩擦。雙方也因為一次跨州的謀殺以及人口失蹤案件,展開了第一次合作。隨後,Grisoom又“飛到”《尋人密探組》的大本營紐約,展開了一係列的調查——由於兩部劇集的時間加起來超過80分鍾,因此,電視觀眾當晚就等於欣賞到了一部偵破電影。兩部戲裏的主要人物的同時出現,如同“蝙蝠俠”與“蜘蛛俠”兩個孤膽英雄的聯手,轟動效應當然了得。作為播出已到了第8季的《犯罪現場調查》和第6季的《尋人密探組》,兩者之間的劇情以及格調相似度頗高,合作之聲也由來已久。在同門六年後,終於迎來了這個關鍵時刻。兩個部戲的主題也是如出一轍,《犯罪現場調查》的主標語為“whoandwhat”,《尋人密探組》的則是“whereandwhy”,四個疑問詞,表明了兩部劇集“你中有我”的親密關係。
交叉劇集取得了相當優異的收視率。周四晚10點檔的《尋人密探組》瓜分到了13.8%的超高收視率,觀眾人數達到了21685000,排名第一。這也是該劇開播六年來取得的最好收視率,也第一次坐上了美國一周電視收視排行榜的首位。排名第二的《犯罪現場調查》同樣生猛,賺到了13.7%的收視率,觀眾人數上升到21943000,成為該周觀看人數最多的節目。
三、評估與反思:電視策劃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指標
電視策劃工作,要想獲得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那麼,必須做好後期的評估工作。並且,在評估工作的基礎上,進行多角度的反思。筆者在本講內容的最後部分,就將分若幹章節,對電視策劃通過執行之後的評估與反思環節,進行結合實戰案例的解析,並得出若幹可能性指標——其實,這一過程本身,也就是對於評估與反思環節的“再評估”與“再反思”。
(一)可能性指標一:媒介整體傳播效果評估
由於電視策劃工作,在當前並非僅僅針對於單一節目層麵在進行。而在某些時候,針對電視台、頻道而進行的策劃活動,對其進行評估的可能性指標,就可能需要從整體上去把握。
當然,這種整體上的把握與思考,是隨著電視媒介的發展而變動著的。在此將要列舉的四種傳播效果指標(該部分內容參考郭振璽丁俊傑:《影響力營銷》,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2-53頁。),是遞進但非取代性的(即隨時間順序出現,出現之後並存,在倚重程度上有所調整)。
1。電視媒介的覆蓋率指標
在中國電視業很長一段發展時期中,由於電視媒體環境相對簡單、媒體品質同質化以及傳播內容的單一,使得對媒體價值更深入的評估失去了意義,因此,覆蓋率是一種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傳播效果指標,並足以成為電視媒體品質差異的標誌:最有優勢的央視覆蓋麵最大,能夠覆蓋全國;省級台覆蓋全省;城市台覆蓋全市。層次分明,簡單清晰。
雖然,在中國電視業態趨於白熱化的今天,覆蓋率指標依然是一個重要的評估要素(比如,還是會有很多雖然上星了的頻道,因為落地的困難,在覆蓋上出狀況,進而影響傳播效果與運營業績)。不過,這一指標的局限性也在當下強調觀眾意識的電視發展期越來越凸現。這是因為,覆蓋率是以電視台為核心的,它沒有任何觀眾因素參與其中,所以無法考慮觀眾對媒體及其傳播內容的反饋。
2。電視媒介的收視率指標
收視率,是最常見也是最典型的電視傳播效果評估指標。在量化的數據分析之外,其實,收視率在本質上,主要判斷並試圖解決這樣三個問題:其一,什麼樣的人在看?(被調查者的資料資料);其二,以什麼樣的行為在看?(具體收視數據);其三,看了什麼樣的節目?(節目播出數據)。
當然,雖然收視率看上在用非常客觀的數據“說話”,但是其局限還是較為明顯的:一方麵,被抽樣的樣本戶在質與量上麵都可能有誤差,而且信息收集過程也可能產生誤差;另一方麵,哪怕調查環節的誤差減到最小,單純的收視率指標還是難以評判電視媒介以及播出節目的品質。
3。電視媒介的滿意度指標
如果說,收視率指標反映了“收視行為如何”;那麼,滿意度指標就反映了“收視行為為何”。一般而言,滿意度指標的內涵被認為是測量觀眾對於電視媒介的評價以及對收看過的頻道或節目滿意的程度,是在收視率這一量化的指標之外的另一個“品質導向”。
在大中華區,把滿意度指標(欣賞指數)評估做得較好的,是香港地區。從1998年至今,香港“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已經做了十多年了,其問卷調查由香港大學民意研究中心設計並執行。當然,滿意度這一指標也是有著自己的局限的,比如概念模糊、操作周期長以及主觀因素參與過多。
4。電視媒介的影響力指標
電視媒介影響力指標之評估,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其一,量化指標與質化指標的平衡,既測量收視率、覆蓋率、到達率,又體現媒介可信度、權威性以及重視度;其二,媒介因素與觀眾因素的平衡,不僅從媒介角度進行評價,而且還加入了對收視點所承載人群的質化特征分析。此外,電視媒介影響力之發生作用,又包括三個環節:其一,媒介接觸環節,這是媒介價值實現的最初階段;其二,收視保持環節,觀眾往往是不斷流動的,隻有將觀眾接觸繼續下去,才能將媒介影響力深化,從而更加全麵地體現媒介價值;其三,影響環節,也就是媒介影響力發生作用的深層階段,在這一階段,媒介傳達的信息內容引起了觀眾心理的變化,並最終體現在行為之中。
不過,雖然影響力指標看上去非常完善,但其在操作層麵的局限也是很明顯的,比如,調研周期長、數據處理複雜以及體係建立尚未成型。
(二)可能性指標二:具體節目傳播效果評估
以上一組指標,反映了電視媒介整體的傳播效果。而如果具體到單個節目的傳播效果評估,將有基於三個不同出發點的評估體係(該部分內容參考王蘭柱:《中國電視節目評估:理論與實踐》,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41-57頁。)。
1。基於觀眾收視行為的評估指標
基於觀眾收視行為的評估指標包括:其一,到達率以及平均到達率,其體現了節目觀眾量的大小、接觸觀眾的廣度,是評估節目觀眾規模的關鍵;其二,人均收視時間長度和段數,其反映了實際收視觀眾的平均收視特征;其三,觀眾忠實度以及平均忠實度,其反映了節目觀眾與節目建立的聯係以及節目本身收視表現的穩定與成熟度;其四,收視率,其反映了觀眾看什麼和看多長時間,不直接給出觀眾對於節目的態度;其五,市場份額,其反映了收看某一節目在當時所有收看電視的人數中所占的比例;其六,觀眾特征指標,包括觀眾構成與觀眾集中度,其可以用來考察節目實際表現與節目觀眾定位的吻合程度;其七,觀眾重疊和觀眾流動指標,一個節目與其他節目的觀眾重疊率越小,則反映其特色越突出。而一個節目在播出過程中,從其他頻道流入的觀眾越多,流出到其他頻道的觀眾越少,則反映其吸引力和競爭力越強;其八,時段貢獻指標,其反映了某一節目對本頻道總收視時間的貢獻;其九,播出比重與收視比重,其兩者之間的平衡關係,可以反映各類節目的供需平衡狀況以及節目的資源利用效率。
2。基於觀眾態度和社會影響的評估指標
基於觀眾態度和社會影響的評估指標包括:其一,專家領導評分,其反映了一個較為專業和高端的人群對於節目的評價;其二,節目知名度,其是反映節目的社會影響力的基礎指標,是觀眾產生滿意、期待等態度的基礎;其三,節目滿意度,其是反映節目品質的最核心指標,可以細分為對於節目名稱、內容、形式、播出時間、主持人的滿意度,以便更具體、全麵評估節目;其四,節目美譽度,其通過一些描述語句,衡量了觀眾對節目品質高低的認知和喜好程度;其五,節目期待度,其反映了某個節目被觀眾主動選擇的程度。
3。基於廣告投放的評估指標
基於廣告投放的評估指標包括:其一,到達率和頻次,其反映了接觸到的觀眾規模,不但受到廣告投放所選擇的節目收視率高低的影響,也同時受到節目之間觀眾重疊的影響;其二,總收視點,其反映了接觸到不重複的人數比例與平均每人重複接觸到的次數的乘積,是衡量廣告媒介計劃效果最主要的量化指標之一;其三,節目廣告成本指標,其反映了廣告成本效益,節目廣告成本越低,說明節目對廣告投放的吸引力相對越大;其四,節目廣告播出時長,通常那些前後節目質量好、觀眾價值高、節目和廣告收視高、成本效益好的廣告段,更容易獲得廣告商青睞;其五,品牌廣告比例,其指知名品牌廣告量占節目所有廣告量的比例,這一比例越高,則節目在質化和量化兩方麵都得到了認可;其六,節目廣告附著力以及收視比,前者體現了節目吸引廣告的能力,後者反映了節目的廣告收視效果。
(三)可能性指標三:技術與新媒體反思
關於技術層麵的思考,曆來是電視策劃活動中所缺失的,究其原因,也跟之前電視傳媒的發展水平、技術要求相對不高一級電視策劃人的人文社會科學背景有著密切的關係。可是,在當下乃至在未來,對於電視生產流程的技術層麵的多角度思考,將有助於電視頻道、節目視聽效果、傳播影響力以及收益模式的更新、升級。而特別是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在科技方麵的若幹反思,就更加需要融入對於電視策劃活動的理解中去。
比如,隨著高清電視及高清信號在中國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從業者在為“高清”的未來厲兵秣馬,大家從各種渠道體會著高清新技術帶來的震撼和技術革新。那麼,電視策劃人團隊,作為電視行業的“頭腦”,就不能僅僅跟風、一味地說好。畢竟,高清數字信號的入戶雖然給廣大電視觀眾帶來更完美的視聽享受,但同時更給電視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像清晰度的提高,直接使得原來在模擬或標清信號狀態下顯現不出來的一些細節、瑕疵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麵前。甚至,在觀眾心目中青春常駐的明星,現在也麵臨著巨大的“容顏危機”:在比普通電視清晰五倍的高清晰電視,讓他們臉上的一點點瑕疵都像火山爆發一樣嚇人,甚至能夠看清他們臉上的每一條皺紋。那麼,電視策劃人此時就必須在電視人物化妝造型這一製作環節投入足夠的重視,當然,這並不是說讓策劃人自己去研究怎樣在“高清”標準下進行化妝造型,而是可以對專業造型師提出特殊的要求。
比如,在現在的公交車、出租車、商務車、私家車、火車、地鐵、輪渡、機場及各類流動人群中,移動電視的出現已然越來越頻繁且逐漸為民眾所習慣、接受。那麼,電視業者麵對這塊獨特的市場,該如何策劃、怎樣創意?或許此時,就不能按照傳統電視節目的老規則去行事了;同時,也不要因為似乎在技術顯得比較先進,就一定要播映比較“先進”的節目內容——一切,還是要回到特定的觀眾群,拿捏其移動收視心理、熟悉其移動收視情境,而且更要看到:傳統電視觀眾可以自選頻道,而移動電視的收視則具有一定的強製性,這一點在長途車、公交車上尤其明顯。於是,新聞資訊、生活服務以及綜藝體育這三類,或許就成了較為普適的節目內容。
再比如,當前幾乎所有稍微像樣一點的電視機構,都創立了自己的網站。但是,在這些網站中,充斥著大量形式主義的功能以及“看上去很美”的設計,其中真正起到“視-網融合”“視-網互動”“視-網互助”作用的,為數寥寥。不過,鳳凰網,特別是其中的鳳凰寬頻版塊卻把鳳凰衛視的電視傳媒優勢非常好地延續到了網絡世界當中,是一個成功的案例。而且,鳳凰寬頻在策劃、運作時,其形式並不複雜,主要也就是把在鳳凰衛視極具核心競爭力乃至“獨此一家”的優質節目放到寬頻網頁中,讓那些暫時收看不到、但又很想看鳳凰衛視的朋友,能夠通過網絡順暢收看節目——從這裏,也可以清晰看出,雖然麵對網絡這一最新的媒體形態,但應有的態度依舊是觀念重於技術,或者起碼是觀念與技術相平衡,切不可唯技術至上、“為了技術而技術”。
最後,筆者要說的是,以上三個可能性指標,並不是我們投諸電視策劃活動評估與反思的全部內容。畢竟,在中國轉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種聲音形成“複調”的今天,電視媒體麵臨的大環境是較為複雜的。正是因為這種複雜,讓電視業的遊戲規則時明時暗、若即若離,也讓電視策劃、創意活動常常就處於了一個個的“陷阱”邊緣,比如最近的卡拉OK類節目“撞車”(《我愛記歌詞》《挑戰麥克風》《誰敢來唱歌》等)、魔術類節目“撞車”(《星光魔範生》《金牌魔術團》)、熱門電視劇集“亂播”(《我的團長我的團》《殺虎口》)——這些現象的出現,已經不能僅僅用“拙劣的模仿”“死拚收視率的鉤心鬥角”等簡單的標簽來說明了,其背後體現出我們這個行業的若幹深層次問題——電視策劃活動往往就直接麵對著這些問題。因此,我們的準確評估與及時反思,就更加有必要了,這將不會是“一次性”的過程,而需要不斷地反複,不斷地深思,不斷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