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同類競爭者分析。如果沒有競爭的電視業態,基本上策劃工作也不需要進行;而為了更好地與對手競爭,就必須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第七,社會-媒體環境分析。也就是要搞清楚到底是基於什麼社會-媒介情勢而進行策劃?這裏麵還牽涉目標受眾、時間段位、收視偏重等方麵內容。
第八,投入與收益分析。在資金投入中,包括分項製作費用、推廣費用、人員成本等;在節目收益中,包括硬板廣告、植入式廣告、離播增長點、線下活動等。
第九,其他備案事宜。畢竟達到目標或解決問題的方法不隻有一個,所以在許多創意的激蕩下,必定會產生若幹其他方案。因此,除了必須把選定此方案的緣由詳加說明外,也可以將其他備案一並列出,以備不時之需。
以上九個類目,除了第一、第二個,其他七個類目的順序與具體內容是頗具彈性的,也就是說,它們的順序可以有變化、它們的內容也視具體情況而增刪。由於電視策劃工作的類型和形式不盡相同,策劃方案的內容和詳略程度也會有較大的差異。比如,中央電視台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大型社會活動的電視現場直播以及省級衛視的全頻道改版等,這樣的策劃方案就要詳盡得多、也複雜得多。
不過,不管怎樣,撰寫策劃方案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得決策人與執行者能夠了解未來實際運營與操作的基本雛形和大體輪廓,不要讓人看過之後,依然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將來究竟是何等模樣、該如何去做;同時,也不能留下許多疑點、問題,使決策人與執行者顧慮重重、難下決斷。
並且,如果單單從策劃方案本身來說,為了讓其能夠得以通過並執行到位,那麼,在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說服力”三個字。在一定意義上,爭取策劃方案通過的過程、說服領導肯定的過程,也就是爭取未來觀眾的過程——能夠讓決策者看過之後覺得眼睛一亮、怦然心動的策劃方案,可以說,就基本實現了方案寫作的訴求目標。
2。電視策劃方案的文法原則
電視策劃方案的寫作,其基本要求很簡單,即“夾敘夾議”,能夠擺明事實,並說清理由即可;在具體寫作過程中,還要善於“找尋關鍵詞”以及“用一句話提煉觀點”。
同時,策劃方案的撰寫,作為一種功能性與結構性的寫作活動,其文法原則也基本符合“金字塔原則”(pyramidprinciples)。那麼,究竟什麼是“金字塔原則”呢?筆者在此作一簡要引述(參考“MBA百科”對於“金字塔原則”條目的解釋,http:wiki。mbalib。comwiki%E9%87%91%E5%AD%97%E5%A1%94%E5%8E%9F%E5%88%99。)。
“金字塔原則”的定義:這是一項層次性、結構化的思考、溝通技術,可以用於結構化的寫作過程。該原則假設你已經知道如何寫出漂亮的句子和段落;它所關注的是,你落筆之前的思考過程。
該原則要求表述者(寫作者)在寫作之前先對那些提綱挈領的中心思想進行歸類。支持性觀點可以基於兩種推理:第一、歸納推理。論證的前提支持結論但不確保結論的推理過程。它們落在金字塔的第二行,每一項都針對寫作報告的一個具體問題(如,為什麼,怎麼辦,你怎麼知道的);第二、演繹推理:結論為前提事實必要條件的推理過程。一項邏輯性地導致另一項——該原則認為:給出觀點或者論點的最好方式就是像這樣進行結構化的思考。而為了“結構”好金字塔的每一層論據,有個極高的要求:MECE(mutuallyexclusiveandcollectivelyexhaustive),即彼此相互獨立不重疊,但是合在一起完全窮盡不遺漏。
“金字塔原則”的模型還揭示了如何運用SCQA架構,即“情境(situation)、複雜(complication)、問題(question)、答案(answer)”架構來確定你打算在文章中進行闡釋的中心思想以及你的觀點的安排次序:一個常見的情境是知識工作者必須快速形成關於複雜問題的報告。上述情況的複雜化的例子是這些文本的創作者的要求與實際情況有衝突。當然,事件本身的局限性也是一個麻煩;還要注意,讀者一般都厭煩那些又臭又長的報告。因此,問題就轉變成了:如何在短時間內產生一篇簡明扼要的報告?答案就是運用符合“金字塔原則”的思考和寫作技術。
具體而言,金字塔原則的應用能夠幫助使用者:創造性地思考、清晰地辨析、準確地表述觀點;定義複雜問題,建立清晰的寫作目標;評估文章所要表達的各層思想及其相對重要程度;使推理結構化,使論述更為連貫、透明;分析、確定論據的效用。
而電視策劃方案在使用“金字塔原則”進行寫作時,一般具有以下一些步驟:首先,搭建方案的“金字塔”;其次,在SCQA架構內結構化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再次,撰寫引人入勝的概要與要目;最後,完善全案的支撐性細節。
三、實戰分析:以不同類型的方案為例
作為電視生產活動的觀念藍本與操作藍圖,策劃方案在電視實務工作的使用頻率較高、重要性也較大。就此,筆者在該章節部分將結合若幹實戰案例,進行示範性解析。
(一)從“準實戰”案例開始:娛樂綜藝節目《瑪莉圓夢錄》
首先,進入解析視野的算是一個“準實戰”案例,來自台灣地區世新大學新聞係張禕呈同學(其指導老師是筆者的一位好友、同樣講授廣電實務課程的黃聿清助理教授)的一份娛樂綜藝節目策劃方案。這份方案中有若幹亮點值得一書,先呈現如下:
娛樂綜藝節目《瑪莉圓夢錄》策劃方案
世新大學新聞係:張禕呈(指導老師:黃聿清)
一、對現今電視媒體環境的認知
綜藝節目的內容走向,越來越低俗粗鄙。從整人風、八卦風到調節會。
電視新聞節目綜藝化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電視節目為了吸引觀眾,不得不作灑狗血的單元內容,來換取收視率。
現今電視媒體的環境,讓人感到相當的詬病。
二、前提描述
雖然台灣電視媒體的環境,讓許多人感到相當的詬病,不過,還是有製作單位,堅持作出適合合家觀賞的優質節目,另外,在《廣電人市場研究》中也指出,從收視率的數據來看,被評為優良節目的收視率,未必低於被點名的不良節目,因此,節目的製作,不必為了衝刺收視率而下血腥的猛藥。
本提案書希望提出一個能夠合家觀賞的電視節目,一個就像“閱聽人監督媒體協會”說的,父母親敢跟子女一同觀賞的節目。
三、創意奇想來源之說明
日本電視節目常有許多幫助完成夢想與任務的節目,或者是征選明星的節目。
中國台灣年輕世代的工作條件不斷惡化,迫使這些年輕人失去夢想的勇氣,集體向現實投降。
其實,很多的年輕人,都有許多的夢想,姑且不論這些夢想,是否不切實際,我們也看到他們很多人都很努力地去實踐。
本企劃案,是要提出一個,讓時下年輕人,有機會去實現夢想的節目。同時,也借由這個機會,讓這些夢想家,能夠了解到,很多的夢想,不是這麼容易實現完成的,過程中,是必須要經過很多的努力與挫折,也借此了解到究竟這個夢想適不適合自己。更希望,這個節目能夠鼓勵年輕人尋找失去的夢想,也能得到觀眾甚至是整個社會的支持與鼓勵。
四、創意電視節目企劃案
(一)節目名稱:瑪莉圓夢錄
瑪莉兄弟,是最早的電動玩具。說到電動玩具的特點就是,會讓玩家不斷地想要闖關成功,完成破關的夢想。由於本節目是一個鼓勵台灣社會的年輕人尋找失去夢想的節目,因此利用這個早期電動玩具的名稱,取名為“瑪莉圓夢錄”。
(二)節目主旨
台灣年輕世代的工作條件不斷惡化,迫使年輕人失去夢想的勇氣,集體向現實投降。
很多的年輕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姑且不論這些夢想,是否不切實際,他們很多人卻很努力地去實踐。
本節目的主旨,希望提供一個地方,讓年輕人,有機會去實踐夢想。更希望,這個節目能夠鼓勵年輕人尋找失去的夢想,也能得到觀眾甚至是整個社會的支持與鼓勵。
(三)節目形態
每個星期播出一次,每個企劃的播出集數,會依照不同企劃的職業性質去衡量與進行。
1。介紹節目企劃職業的人物、工作、職場環境、社會地位與市場需求等等特色及性質。
2。報道參加企劃職業主題的入圍者。
3。呈現參加者訓練的完整過程。
節目每進行到某個段落時,會回到節目現場,讓主持人與特別來賓,對於參加者的表現,進行討論,也讓觀眾緩和一下情緒。
(四)訴求對象
節目訴求對象的範圍較為廣大,隻是要是高中以上的教育程度,喜愛追求夢想或者喜歡看見別人追求夢想,年齡在18歲到65歲之間的觀眾,都是本節目主要訴求的對象。
(五)訴求方式
實地拍攝、真實情節來進行,同時以溫馨感人的方式,附教育意義的方式,提供給收看節目的觀眾。
(六)節目播出時段
每星期天晚上八點鍾播出。
(七)節目長度
總長度:60分鍾。
(八)預期效果
近程目標:讓觀眾了解許多工作的真正性質。
中程目標:帶領觀眾了解這些工作的甘苦,以及要投入這些工作必備的實力與訓練,進而從對工作的深入認知,了解自身是否合適從事這項行業。
遠程目標:帶動整個社會的所有人,都能尋找失去的夢想。
(九)表現大綱:以第一集為例
段落一:介紹本集節目內容
實際到節目合作的電視台新聞部拍攝主播一天工作以及到街頭訪問的影片,包括介紹新聞主播的工作內容、性質、職場環境、市場需求、社會地位與所需的條件與專長。
段落二:介紹參加節目企劃主題的入圍者
參加“想成為新聞主播”的報名者到底有那些人?包括報名者的背景資料、學經曆、參加的人數、男女比例等等。製作單位與合作的電視台合作舉辦征才活動,讓觀眾看看,是如何征選出參加節目企劃“新聞主播”?
段落三:完整報導入圍者的訓練過程以實地拍攝、真實情節的方式,報導入圍新聞主播後,在合作電視台新聞部整個訓練的過程。包括正音咬字的練習、播報技巧的練習、改寫新聞稿的練習、SNG聯機報道的練習等等。
段落四:夢想起飛
經過所有篩選與測試的參加者,節目會立即安排入選的新聞主播,擔任一天新聞播報的工作。
段落五:
節目進行到某個段落時,回到現場,讓主持人與特別來賓,對於這些新聞主播的表現,進行討論。
(十)配套措施:
電視媒體廣告:電視CF。
平麵媒體:加強與各平麵媒體的合作。
網絡媒體:加強與各大入口網站的合作。
五、附件(略)
這份策劃方案是具有“學生氣”的,這從方案開頭“對現今電視媒體環境的認知”以及“前提描述”兩部分中的相關內容即可清晰看出;但是,這份方案的亮點也是較為突出的,其中最大的亮點就是對於節目名稱的設置:《瑪莉圓夢錄》中的“瑪莉”二字與風靡全球的電子遊戲“瑪莉兄弟”聯係在一塊兒,而該款遊戲作為闖關遊戲的經典,也的確暗合方案中寫到的節目宗旨“鼓勵台灣社會的年輕人尋找失去夢想”;而更妙的是,如果把節目名稱連起來讀,又正好與美國影星瑪麗蓮·夢露諧音——這一點在傳播過程中,是非常上口且討巧的。
此外,雖然該策劃方案沒有設計出特別有新意的節目模式,但還是有兩處細節上的亮點:其一,就是在預期效果部分,細分了近程目標、中程目標與遠程目標。且不說其設置的具體內容是否到位,僅分階段設置目標的這一策劃意識,就較為值得稱道;其二,為了更好地說明節目的具體樣態,策劃人還特別以第一集為例,擬出了一份包含四個段落的表現大綱。這一大綱,無疑是對前述方案內容的最好例證說明。
(二)實戰案例:財經類談話節目《財經十時報》
接續,筆者將結合自己在2007年10月所做一份節目提案的主體內容,一步步推演當時的寫作狀況,欲圖更細致地說明電視策劃方案的寫作流程以及融於其中的諸項考量。
先簡單介紹一下該方案的緣起。在2007年第三季度左右,陽光媒體集團準備整合旗下電視部門和報紙《財經時報》的力量,上馬一檔新的財經類談話節目,筆者作為策劃人參與進來並作為策劃方案的題寫者。經過若幹次頭腦風暴式的策劃會之後,筆者開始撰寫策劃方案。首先,要處理的一個類目就是關於媒體趨勢的分析。因為這檔節目是在同一集團下麵不同形態媒體(電視與報紙)的跨界合作,意義較為特殊。於是,筆者是這樣處理的:
1。趨勢分析:媒體整合創造價值
中國內地媒體之光譜紛繁複雜,於其間如何做到奪目?從平麵媒體到電子媒體,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業態競爭激烈,品牌價值、社會影響、市場回報如何更上一層樓?
整合,是一條出路。《財經十時報》,就是這樣一種基於整合的跨媒體嚐試。
接著,為了更清晰地反映這一整合的優勢,筆者又這樣寫道:
2。整合的優勢
品牌層麵:陽光媒體集團,是為享譽大中華區、擁有海量高質華人受眾的知名媒體品牌。旗下平麵媒體:《財經時報》《廣角鏡》《今日娛樂》《瀾LAN》《美酒與美食》。旗下電視節目:《楊瀾訪談錄》《天下女人》《唱響奧運》。旗下網絡平台:財時網、財經文畫、Hervillage、Starmook、掌上財經、新浪女性社區。陽光媒體集團的品牌優勢將會有助於合作電視機構的品牌建構與傳播。
內容層麵:《財經時報》,創刊於1999年,是當下中國內地最有影響力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專業財經報紙。國內發行量:327,000份;北美發行量:30,000份;香港發行量:5,000份。《財經十時報》節目將主要依托《財經時報》的優質內容。合作電視機構也將從這些優質內容提升媒體品質。
那麼,以上的處理基本上解決了“知己知彼”中的“知己”問題,並且將己之優勢和盤托出了;接著,就要處理“知彼”的問題了,或者說是一個財經類電視媒體大環境的問題:
3。財經電視概覽
在中國內地當下的財經電視市場上,有幾檔較突出、有特色的節目。分析它們的定位、風格,學其長處並有所區別,將有助於《財經十時報》節目的創立與發展。
目前財經節目的主要播出平台彙集於CCTV-2、第一財經、內蒙古衛視等。
在CCTV-2的播出平台上——《中國財經報道》(周一22∶08),強調綜合報道,顧及社會熱點與觀眾的可接受度。《對話》(周日22∶08)打高端牌,上其節目成為一種榮光。《商務時間》(周三22∶08)以輕鬆取勝,其台灣總策劃帶來娛樂的基調。《理財教室》(周日23∶05)麵對民眾,講解熱鬧的股市、基金潮及相關財經知識。
在第一財經的播出平台上——《經濟學人》(周五22∶00),由第一財經總編輯秦朔親自出馬,與業界資深人士對話。《頭腦風暴》(周日22∶00,並在東方衛視周四20∶30播出),由資深商業人士袁嶽主持,以頭腦風暴的方式形成對話場效應。《波士堂》(周六21∶00,並在東方衛視周三19∶30播出),第一個打出娛樂牌的財經Talkshow節目,曹啟泰主持。《上班這點事》(周一至周五22∶30),把Office內外的大小事以情景交談的方式傳遞評點,主打小白領階層。
在內蒙古衛視的播出平台上——《財富中國周刊》(周六17∶50),強調用平民視角看經濟故事。《財富名人堂》(周日17∶50),強調高端對談,主持人李南有一定號召力。
其他,諸如陽光衛視由其老總陳平主持的《經濟學家》(周六至日21∶30)也是較有深度的財經電視節目。
然後,根據上述“知己知彼”的解析,接下來又回到節目的本體,首先就是繞不開的定位問題:
4。節目定位精描
在中國財經電視版圖上,我們有自己清晰的定位:這是一檔泛財經的“跨界”節目,強調“選取個體化關注視角、構建微觀財經語境”。
當下部分財經類節目,要麼遠離民眾,基調過於高蹈;要麼曲迎民眾,氛圍過於遊戲——《財經十時報》倡導“兩手抓”、倡導“跨界”。跨界,即跨越兩種本位:民眾本位、財經本位。
民眾本位:一切從民眾立場出發——解構財富。一切從公眾利益出發——建構財商。個體化關注與微觀語境,是這種本位意識的方法論呈現。
財經本位:秉承專業財經媒體之品格,以公開、公正和客觀、生動的價值分析為觀眾提供判斷依據。
關於這檔節目的名稱,筆者與其他策劃人一道進行了設計,並體現在策劃方案中:
5。節目名稱讀解
晚間十點檔是中國內地財經節目出現的主要檔位,“十時報”將會與有價值的收視人群的收看習慣吻合。節目名稱包含“十時報”字樣,向觀眾強調了節目播出的時間,增強觀眾的“屏幕約會”意識。
定位、名稱解決了之後,就進入到具體節目形態的梳理中:
6。基本形態設置
演播室談話節目。無現場觀眾。每周六晚間十點播出。每期節目時長三十分鍾。
設置一位主持人與三位嘉賓。設置三個內容版塊。
節目進程以主持人與嘉賓對談評論為主,輔以VCR以及字幕畫麵支撐。
設置觀眾Call\|in、網絡短信互動環節。
不定期製作特別節目,如“電視路演”“理財情景劇”等。
可以看出,該檔節目的形態設計是較為簡單的,不過在內容版塊的設置上盡量利用陽光傳媒集團的媒介-社會資源,具體分為三塊:
7。內容版塊設置
《財經十時報》節目的內容基於《財經時報》的優質財訊平台,分為三個版塊,有資訊,有深評,有人物,各有側重。
《財經時報》亦通過《財經十時報》的廣域電視傳播力,在媒介品牌與內容方麵得到充分推介與傳遞。
版塊一:一周金石大事解讀
《財經十時報》強調金石事件的動態解讀而非教條式羅列,強調選取新聞的“三貼近”原則,實現財經新聞的社會化可能。
解讀模式以TOP榜的形態具體呈現,精確而可看性強。
版塊二:一周異動公司分析
《財經十時報》充分汲取《財經時報》及其背後財經專家資源的養分,將以一周內的異動公司為主要分析對象。
重視分析過程的全盤展示,不強調分析結論的絕對統一。力求深度勝於廣度,從異動中把握趨勢。
版塊三:一周經濟人物點評
《財經十時報》將沿襲《財經時報》獨有的紙媒思想厚度,對一周人物的選取不唯浮名,重視實在的行動與觀念的價值。
內容版塊需要節目中的“人”來串聯與支撐,於是,接著就該考慮主持人嘉賓、觀眾等方麵的問題:
8。主持與嘉賓設置
《財經十時報》電視節目依托整個陽光媒體集團的人力資源、社會人脈資源以及《財經時報》在財經圈內的專家資源,打造華語電視圈最權威、深度的財經評論隊伍。
“以人為本”:主持人+評論嘉賓。
“3+1”模式:每期節目除了一名主持人之外,將針對三個內容版塊,各設置一名主評嘉賓。
主持人要求:有財商能“深入”、會表達能“淺出”的“名嘴”,如張蔚、袁嶽、曾子墨、李南等。
嘉賓資源是第一資源。《財經時報》邵穎波總編輯將作為主打評論員參與《財經十時報》的錄製。
陽光媒體集團以楊瀾女士為首的精英力量及《財經時報》旗下的資深評論員、記者、專欄作者將成為《財經十時報》節目不定期的評論嘉賓。
多元表達向民眾傳達智識聲音,除了陽光媒體集團與《財經時報》自產評論力量之外,嘉賓庫構成還包括:公共知道分子、個性大學教授、谘詢公司分析師、經濟界新知人物。
公共知道分子:水皮、石述思、許知遠等,確保公允與獨到。
個性大學教授:鄒振甫、汪丁丁、郎鹹平等,麻辣中有深度。
谘詢公司分析師:謝國忠、金岩石等,精準中嗅得大勢。
經濟界新知人物:馬雲、熊曉鴿、梁冬等,踐行中與真知靠攏。
上述的內容,基本上把策劃人之所想都囊括在其中。那麼,為了更清晰、簡練地示人,最後還總結如下:
9。節目優勢歸總
綜上各方麵陳述,《財經十時報》節目的優勢可歸總如下:合作媒體品牌整合互惠。合作媒體內容共生互促。媒介責任關懷與財經專業主義結合。新聞時效與評論深度結合。
權威嘉賓與百姓視角結合。評論力量實力雄厚、具獨家優勢。
以上就是一份較為成熟的策劃方案的主體部分。但是,的確是策劃無定則,在這份主體方案之外,策劃團隊還給出了另一種以《百家講壇》類節目為參照的可能性備案,以拓展思路:
(1)在與《財經時報》的關聯性問題上,結合電視收視的特殊情況,提出一種新的定位:成為《財經時報》的“電視副刊”。
(2)結合“電視副刊”的新定位,在《財經十時報》談話節目樣態之外,提出了另一種節目可能性:以“電視講壇”的形式進行設置。可參考《百家講壇》的節目模式。
(3)新的可能性下,對節目的樣貌和對象的大致描述是:請有財商、會表達的專業人士講述基本的財經理念、投資心境、財富故事給有興趣但並不太懂財經的觀眾聽——財經版的“心靈雞湯”。
(4)這種新的可能性更符合一家電視製作公司(而非電視台)對一年播出52期周播節目的量與質的要求(成本、精力等方麵的考量)。
(5)講壇嘉賓的對象可以是:潘石屹、周嶺、茅理翔等可現身說法並有表達力的商界人士以及MBA、EMBA課程中那些表達極佳的“麻辣教授”。
(6)每位嘉賓每次錄像可以錄製多期,相對易操作,同時對於選題也事先確定(可以組織觀眾事先勾選出感興趣主題)。
(7)節目合輯還可以走音像、書籍等多種渠道發行。每周節目文字內容還可以在《財經時報》相關版麵連載,形成一種互動支撐。
(8)對於嘉賓的甄選,需要組織一定的“試講”,以聽眾效果說事兒。
(三)實戰案例:新語態全民參與性節目《拍客》
第三個案例,是來自杭州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的新語態全民參與性節目《拍客》。我們一起來看其主體內容。先來看其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組織構架
該節目為全民參與性電視互動節目,是傳統電視媒體與新興網絡媒體的全麵整合,組織構架主要由電視節目和影像網站共同組成。兩種媒體,同步運行,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互相支持,構築起全開放式的互動平台,形成觀眾做節目、觀眾看節目的雙向溝通格局。
合作機構平麵媒體(都快或早報)、網絡媒體(19樓、酷6)、移動運營商
很明顯,在該策劃方案的第一部分中,策劃人主要解釋了什麼是“新語態”、什麼是“全民參與”的組織架構。從這其中,我們可以習得的是,在策劃案中如果有比較陌生的概念,特別是技術層麵較為陌生的名詞與提法,一定要在開頭部分盡快解釋清楚——否則,整份策劃方案就會讓人理不清思路,從而難以進入其脈絡。
接著,這份方案開始進入節目層麵的主體部分:
第二部分電視節目
一、節目名稱:拍客(待定)
二、欄目時長:15分鍾每檔包含新聞條數6到8條左右
三、節目性格:新語態全民參與新媒體
新語態:將人際傳播手法基本完整地嫁接到電視這種大眾傳播平台上。徹底廢除“播音腔”和“官方視角”。由老百姓拍攝畫麵,由老百姓解說畫麵,直接采用百姓的視角、結構方式和語言來傳播新聞。
全民參與:將掌握電視工具的門檻降至最低。任何擁有帶有攝像頭的記錄工具的人,都可以拍攝感興趣的畫麵,並借助欄目展示給觀眾。
新媒體:全麵引入新媒體的交互作用,增強電視節目的交互性。電視節目由觀眾拍攝,通過網絡和手機直接上傳,這些內容不僅可以在網站上供點播,同時會被電視節目所選用。電視節目通過電視和網絡同步直播,並利用網絡和短信平台等進行實時交互。
四、欄目內容主要構成
1。重大事件的邊角料守望功能
當重大事件發生之後,當天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角落、不同的層麵會發出什麼與當天權威報道會稍不一樣的聲音?方式應該是結合重大事件的權威報道,進行有趣的彌補與深化。
比如說,煙花大會,權威媒體都在做報道。在我們的節目裏,也要進行關注,但內容也許是來自濱江某農民在他家屋頂上,通過QQ的攝像頭為我們傳回的現場直播。又比如說,杭州灣大橋要通車了,我們的內容先自建設工地的工人、附近的船民、來自上海的某位遊客,通過手機、或者是DV,告訴我們他們看到的杭州灣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