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目標集中,追求設想數量,越多越好。在智力激勵法實施會上,隻強製大家提設想,越多越好。會議以謀取設想的數量為目標。
第三,鼓勵每個與會者都要從他人的設想中激勵自己,從中得到啟示,或補充他人的設想,或將他人的若幹設想綜合起來提出新的設想等。
第四,與會人員,不論是該方麵的專家、員工,還是其他領域的學者,以及該領域的外行,一律平等;各種設想,不論大小,甚至是最荒誕的設想,記錄人員也要求認真地將其完整地記錄下來。
第五,主張獨立思考,不允許私下交談,以免幹擾別人思維。
第六,提倡自由奔放、隨便思考、任意想象、盡量發揮,主意越新、越怪越好,因為它能啟發人推導出好的觀念。
第七,不強調個人的成績,應以小組的整體利益為重,注意和理解別人的貢獻,人人創造民主環境,不以多數人的意見阻礙個人新的觀點的產生,激發個人追求更多更好的主意。
三、電視創意:在“可想象的計劃”與“可計劃的想象”
之間
能夠把資料變成情報的電視業者,已見出功力;具備創意思維張力的電視業者,更見出格局。但是,無論怎樣,以上兩項皆是一種熱身活動,真正要開始做電視創意,則又需要在“可計劃的想象”與“可想象的計劃”兩個向度之中,建構電視生產線上的想象空間。
(一)可想象的計劃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可以說,成功的創意是電視策劃的重要保證。創意的“活水”能夠促發想象,但是再“活”的水也有其源頭,也就是說,再好的電視創意想象也是在一個計劃性的框架中得到展現。那麼,對於電視策劃業者而言,在這一計劃性的框架中,有哪些因素需要注意呢?以及如何理性應對呢?我們結合一些案例來具體說明。
1.社會環境因素
一個創意方案的確定,應該考慮其具體出台的外部環境,這就包括大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環境、文化心理、坊間話題、電視觀眾的收視心態以及方案出台的時效時段與空間地域。
比如,在北京奧運的昂揚氛圍中,在“兩會”召開的莊嚴氣氛下,在汶川地震的悲痛心境下,在金融危機的恐慌輿情裏,對各級各類創意工作的確定必須要符合整體的社會環境,如果“不識時務”地製造了一些不和諧音,那麼將會嚴重損害媒介自身的形象與美譽度,並引起觀眾與廣告客戶的反感,再精彩的節目也會因之而失敗。這其中就有一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案例:在2004年,央視國際頻道在播放俄羅斯人質危機的新聞報道時,屏幕下滾動播出這樣的信息:“有獎競猜:俄羅斯人質危機目前共造成多少人死亡?下列哪一個選項是正確的:A.402人;B.338人;C.322人;D.302人。答題請直接回答至:移動用戶發答案至8003111;聯通用戶發答案至9850111”。——中國傳統是“人死為大”,對於死者,應該給予恰當的尊重,更何況是在這樣的事故中無辜罹難的平民百姓,更是要對其不幸遭遇表示哀悼和同情,而居然能利用這樣的主題與觀眾互動,並賺上一把,這就非常地“不合時宜”。於是,國家廣電總局接著就下命令讓以後所有新聞節目都停止設置短信答題環節了。
再比如,在不同的地區,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資訊流通程度、生活習俗、民族特色的不同,即使是同一路徑、類型的電視創意,在有些地區可能大受歡迎,換一個地區可能遭受冷遇。在國內默默無聞的影音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可能十分走俏,如一部獲得2007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的片子《潁州的孩子》,在國內卻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力;而在珠三角地區反響熱烈的《外來媳婦本地郎》,在其他區域卻門庭冷落。又如在滬上異常火爆的《老娘舅》,出了長三角也就反應平平。因此,不要看到其他地區某種節目受到歡迎,就盲目移植或克隆過來,“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審時度勢,因地製宜,是確定創意方向必須考慮的因素。
電視創意出台的時機與火候,也是決定其成敗的重要因素。再好的節目,如果出台的時機不對,也未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有些製作水平一般的節目,如果出台的時機恰逢其時,也可能取得不錯的收視或社會效果。所謂“趕得早,不如趕得巧”。某種題材、某種節目樣式,盡管曾經紅極一時、炙手可熱,但當它們已經被炒作、複製得過濫時,業者還要跟在別人後麵,無論製作得如何精良,由於時過境遷,觀眾出現審美疲勞,節目也難以取得相應的效果。因此,準確把握觀眾心理和社會動向,在新鮮事物初露端倪或未萌之際就敏銳捕捉,“為時而作”是為要義。
2.政策因素
電視創意的確定,必須考慮的相關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宣傳口徑、輿論導向、媒介角色、話語權力等方麵的影響。特別是對外交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國家機密、大政方針、個人隱私等敏感的問題要盡可能考慮周全,不能圖一時之快任意拈來,以免造成難以挽回和彌補的負麵影響。
比方說,電視媒介所擁有的話語權力是有限的,也是有節的。在我國現行傳媒體製下,其特殊的“耳目喉舌”身份和角色,使其進行輿論批評和監督時,必須考慮可能引起的社會影響。對某個事件的調查報道、對某個人物的采訪亮相、對某種現象的臧否評說,都可能被認定為一種信號、一種標誌與一種定向。例如,某些地方領導或企業領導人,千方百計打通各種關係,甚至不惜投入巨資,試圖在《對話》《名人麵對麵》出鏡、露臉。他們自己,甚至許多觀眾都認為,在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等權威電視機構的權威欄目亮相,等同於一種榮譽、一種政績與一種肯定。盡管其實無論多麼權威的電視機構,都不具備這樣的榮譽授予權,但其帶來的社會影響卻不可低估。雖然《焦點訪談》不是司法機構、信訪機關,但曾幾何時,每天的上訪人員、上訪信函絡繹不絕。它的相關報道,能直接影響某些當事人的命運升遷和司法介入,甚至個別犯罪當事人在被宣判死刑時,仰天長歎“自己是被記者害死的”。電視媒介在我國的這種特殊影響、角色地位,必須慎重對待、恰當使用。因此,在確定創意思路時,必須考慮相關的政策界限和可能產生的實際影響,不可不慎。
甚至於,電視創意出台以及播映的具體時段都要考慮相關的政策因素,在某些國家的領導政要來訪時,可能引起外交誤解的節目就不宜播放。比如,巴勒斯坦和中東阿拉伯國家領導人訪華時,就不宜播出反映以色列和猶太文明的節目,否則,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外交糾紛。
此外,《焦點訪談》曾有一次做了一期反映司法腐敗的節目,節目做得非常不錯。但由於當時我國司法界正在公開審理香港黑社會頭目張子強的案件,香港和內地觀眾都十分關注,因此,電視媒體也相應地要維護我國司法界的權威和尊嚴,以樹立正麵形象。那麼,這樣的節目在當時情況下就暫時不宜播出,否則會帶來某些微妙的負麵影響。
3.媒介競爭因素
電視創意的落實,應該對相關電視機構、節目類型的發展曆史和水平現狀有充分了解。需要掌握的是:此類創意以前是否出現過?達到了怎樣的水平?如果現在去做,有哪些新的視角?能否超過以前的水平?能否適應今天的媒介發展和觀眾需求?如果不了解這些,某個選題別人早就做過了、而且做得很好,你還在悶頭重複走老路,卻不知道“話說三遍比水還淡”“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就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同時,電視創意還必須考慮其他電視台、頻道、欄目、相近時段在製播什麼節目內容?有什麼樣的計劃?進展到什麼程度?它們具備的條件和能力怎麼樣?要盡量避免題材“撞車”的現象出現。
比如,像“改革開放三十年”或“建國六十年慶典”這樣的選題,各個電視台都在做,甚至電視台的各個部門也都在做,你如果要做,首先應該了解別人在做什麼、從什麼角度做?你有沒有更新更好的思路?你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在哪裏?如果沒有更好的想法和獨具的優勢,情願放棄也不要跟著瞎起哄,否則就是人力財力和資源的極大浪費。
而在這其中,第一財經的大型電視片《激蕩·1978-2008》就是一個典型的正麵案例。按其總導演曾捷的說法就是,“這部片子避開了‘三十年’題材的‘紅海’大戰,開拓自己的一片藍海事業”(引自曾捷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中國紀錄片論壇”上的講話內容,2009年3月15日。)。與其他電視作品多以采訪“當事人”的視角不同,這部片子排斥了直接參與創造曆史的企業家的參與(其實這樣做,也簡化了前期的操作流程),從“見證者”的角度再現了過去30年的一係列重大財經事件。他們認為,每一個在過去30年當中采訪經濟事件的財經記者都是這個曆史的見證者。這種口述曆史的方式,彙集了一大批研究中國經濟史的作者、記者與專家資源,這些見證者在片中首披露大量細節始末,以零距離的觀察、獨到的眼光、理性的思辨與對事實的執著,重現了曆史。
4.目標選題因素
電視創意要確立精準且有吸引力的目標選題,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目標選題的確定,一方麵,需要電視業者視野開闊、涉獵廣泛,關注社會的各個層麵、各個行業、各個群體,不斷對社會的方方麵麵進行“搜索”和“梳理”。比如城市外來人口問題,一直受到社會各方麵的關注;另一方麵,又需要記者具有職業的敏感,眼光銳利、善於發現、迅速反應、準確捕捉。能夠從別人未曾注意的地方挖掘出有價值的東西,從初露端倪的時候看到它的發展前景。
那麼,如何確定一個選題的恰當位置?其實,就要為它尋找一個合適的“坐標點”。一般來說,目標選題的坐標點應當這樣定位——行業、領域、部門、群體應當成為它的橫坐標,三百六十行乃至七百二十行在腦海中搜尋一遍,哪個行業、哪些人在做些什麼?是否值得電視媒體的關注?他們是否被遺忘得太久?留心一下,往往會有意外的發現。而時間應當成為它的縱坐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這一天有什麼特殊的意義?是否是紀念日或社會活動日?曆史上的今天是什麼日子?比如,多少周年的大日子?仔細算下來,幾乎每天都有點名堂,有點說道。甚至某個條約簽訂多少周年、某部法律頒布多少周年、某個領導人的重要題詞多少周年、同某個國家建交多少周年等等,都要成為發現選題的重要思考線索。那麼如何把縱橫兩條坐標係聯係起來,就要根據新聞這條基本的線索確定選題的坐標定位。把當前發生的重要新聞、社會熱點同行業和時間進行觀照,尋找其中的結合點和撞擊點,如果能發現三者的關聯,可能就會進入我們的選題範圍。
綜上,任何一個好的目標選題都不是偶然發現、輕易得來的。任何一次偶然的背後,都有必然的準備。隻有長期積累、反複尋覓,才能“偶然”得之;隻有“眾裏尋她千百度”,才能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喜悅。
(二)可計劃的想象
在麵對上述計劃性框架時,電視業者要懂得“戴著鐐銬跳舞”。而在框架內遊刃有餘之後,電視創意工作更需要學會規劃自己的想象,抓住機會去擴展其空間版圖。那麼,如何拓展?我們先借一個“引爆點”的概念來拓展認知。
“引爆點”(thetippingpoint)是由美國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同名書籍中提到的一個觀念,用以說明許多難以理解的流行潮背後的原因,並且發現其中的因素,他提出了三個法則(參考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引爆點》,錢清、覃愛冬譯,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個別人物法則。下列三種人導致了流行的發生——聯係員:就是那種“認識了很多人的人”,這類人把朋友當做郵票一樣地搜集,隨時與人保持聯係。這個角色可以把信息快速地散布出去。內行:就是那種“什麼都懂的人”,他對某一種知識可以說是“達人”,不厭其煩地把相關的知識與朋友分享,但是卻沒有很好的說服力。這個角色對某件事情的狂熱,使他所發掘出來的事情成為有價值的。推銷員:就是那種“什麼人都能夠說服的人”,這種人沒有很深的知識,但是有特殊的能力讓見到麵的人在短暫的時間就交付信任。這個角色能夠把內行發現的東西與人以簡潔的語言溝通。
附著力法則。有些話讓我們“左耳進右耳出”,但是另一些卻讓我們聽過了再也忘不掉。附著力法則所說的就是當被傳播的信息是容易被注意、記憶的,則容易形成流行。
環境威力法則。流行的趨勢需要一個發展的溫床,當一個環境形成的時候,個人的因素就不重要了。實驗證明,在一個非作弊不可的環境中,不論是哪種家庭出身的學生都會作弊。
綜合以上,我們會發現隻要一件物品或一個觀念擁有適當的條件,就可以形成一個風潮,而掌握到了這個趨勢,就可以讓一個趨勢引爆起來。那麼,在電視創意活動中,如何有計劃地創造條件、借流行之勢,去尋找想象空間擴張的引爆點呢?筆者還是借兩個案例,讓“引爆點”法則在操作層麵“落地”。
1.找到有附著力的個別人物:《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CCTV-2)
操盤電視創意,是很有挑戰性的媒介工作。而找到有附著力的個別人物,則是一種直指靶心的關鍵一擊。央視經濟頻道的《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就是這其中的典型案例。很明顯,《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是針對“個別人物”的精英節目。但是,純粹的“陽春白雪”,是難以在電視競爭大環境中勝出的,因此該特別節目非常注重大眾化的處理與操作。評選活動旨在以人物為線索和載體,梳理每一年度中國經濟發展的脈絡與走向,具有“中國經濟晴雨表”的作用。
每年歲末,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都會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場盛典,年度人物提名人以及獲獎者名單的發布,都會吸引國內公眾和中外媒體的強烈關注,通過這個名單,可以做到對當年的中國經濟“一榜知天下”。其每年設有10個年度人物獎,獎勵積極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企業家、經濟學家或者政府官員;這些人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在當年度具有標誌性新聞事件,他們敢於負責,勇於創新,在所屬產業和行業具有引領性和前瞻性,他們推動著綠色生產力,創造陽光財富。
與此同時,僅僅為“個別人物”的聚焦,還是不夠的。在品牌方略上,還需要重視附著力的傳播價值,因此也需要將“一榜知天下”與“一榜天下知”完美融合:“一榜知天下”,是說能反映出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而“一榜天下知”,則就是希望這一檔特別節目能成為婦孺皆知的媒體事件,強調評選過程是一個與中國公眾共同互動的過程,通過互動而被更深刻地記住。
因此,自2005年以來,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增加了社會公眾參與提名、評選的環節,首度提出“全民推薦”的概念。這不僅有利於增加榜單的公信力,而且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民眾對這一項專業性的人物評選的關注,增加了活動的影響力。活動影響力擴大,關注度提高,評選中所倡導的經濟觀念和價值理念才能更好地傳遞到電視機前的觀眾中去。
而在2007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在形式上再次創新,品牌深入全國,影響力全麵釋放。深圳、蘭州、杭州、北京,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四方論道——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大講堂,集結四海翹楚,百業精英共話中國經濟的發展理念。往屆年度人物獲得者、知名經濟學家、權威媒體總編輯組成的強大的陣容,受到當地政府和企業家高規格的接待和歡迎。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大講堂,從電視屏幕上走到受眾的經濟生活中,這不僅是媒介品牌的延伸,更是媒介助推經濟的另一種表達和體現。
其實,一個過程、一個結果,這不同順序而相同的五個字疊加在一起釋放出來的就是《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這個品牌的附著力價值。
2.影視劇生產與置入式廣告:“環境威力”的交光互影
置入式廣告(productplacement),是近期中國影視產業發展中的一個亮點,也引發了社會諸多方麵的關注。置入式廣告,已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事實。可以預見的是,其將成為今後幾年最具“環境威力”的廣告創意模式。
在中國,特別在近幾年,可以說是——大量的置入式廣告出現在大量的熱門影視劇中,引起了大量的議論。《醜女無敵》《奮鬥》《非誠勿擾》《瘋狂的石頭》(及其姊妹篇《瘋狂的賽車》)這些影視產品,使得那些對品牌不怎麼敏感的觀眾都覺得“似乎在看廣告片”,也使得那麼對廣告很敏感的觀眾一個一個畫麵去搜索、總結置入影視劇的廣告內容,並貼到網絡上,競相討論。
那麼,產品是如何置入影視劇,達到交光互影的效果呢?筆者以國產電視劇中較有代表性的《奮鬥》為例進行解讀。此處的代表性,一是指影視產品本身的社會影響力、收視率與觀眾反映均較佳,二是指影視產品中的置入式廣告同樣也引起了較明顯的社會思考、廣告反響以及觀眾議論。而且,為了更好地解讀,筆者將借用美國學者拉塞爾(Russell)的一個關於置入式廣告的模式(format)框架。在這個框架中,他將置入式廣告的模式在概念上做了更細致的區隔,分為以下三種類型:“畫麵置入”(screenplacement),強調視覺表現;“台詞置入”(scriptplacement),強調聽覺呈現;“情節置入”(plotplacement),強調將產品設計成劇情的一部分,結合視覺與聽覺置入,增加其戲劇的真實感和強度。(參考CristelA.Russell:TowardAFrameworkofProductPlacement:TheoryPropositions,AdvancesinConsumerResearch,1998.25.)
被稱為“每個80後必看的電視劇”的《奮鬥》,憑借口碑在2007年迅速走紅,“全劇共32集,置入式廣告品牌多達118個,其中國際品牌41個、國內品牌71個,平均每集出現置入式廣告近9次,置入的產品小到一包煙一瓶飲料一本雜誌,大到一部車一套房子一家酒店,涉及生活的各個領域與行業”(董悅:《試論置入式廣告在影視作品中的運用——以〈奮鬥〉為例》,2007年中國傳媒大學碩士論文。)。
在“畫麵置入”中的典型例子就是,《奮鬥》中各位主人公的手機都由諾基亞讚助。而且此處每位劇中人物不同手機型號的選擇,能夠看得出廣告商和導演、編劇們的用心。比如,高強的型號是2100,諾基亞最早的一批藍屏手機,這與他父母下崗生活困窘的人物設置非常貼切;再比如夏琳與向南的3250,中檔價位貼合“小白領”身份;楊曉芸使用的7370,其獨特的花紋設計與她可愛小女生的形象相呼應;陸濤的8800是諾基亞手機中的高端產品,被一筆就賺了2000萬元的陸濤使用是再合適不過了。
在“台詞置入”中,奧迪汽車品牌被設置得最多。在為數32集的劇集中,僅劇中人物的對話中提及奧迪品牌就高達8次之多,例如第11集中徐誌森告誡部下不要忘本,指責他如果沒有公司的栽培他“根本不可能開上奧迪A8”;第23集中,何翠鳳為女兒楊曉芸張羅再婚的事,介紹相親的對象“車今年都換成什麼奧迪A6了”;第24集中,向南和陸濤抬杠開玩笑,“你開奧迪,你一張嘴就幾億幾千萬的”等等。可見,奧迪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被塑形為一個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成為評判一個人成功與否的砝碼。
而在“情節置入”中,皇家禮炮的產品置入最為典型。陸濤簽單請朋友們吃飯,點了2000多元的皇家禮炮。皇家禮炮的品牌,首先由服務員口頭提及“您好,這是您點的皇家禮炮”;與此同時,皇家禮炮的特寫也出現在了屏幕正中,映入觀眾眼簾的是藍絲絨、繡著金色絲線的酒套。楊曉芸尖叫“這套兒我喜歡,我要拿回去裝項鏈”,華子緊隨其後抓過酒瓶“我要這瓶兒,我們家裝修呢,擱屋裏顯擺”——僅兩句對白就把皇家禮炮考究的包裝、不俗的檔次勾勒了出來;特寫鏡頭的視覺處理方式以及劇中人物圍繞皇家禮炮的對話,都回饋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心理感染。
的確,正如上文所述,無論是“畫麵置入”“台詞置入”,還是“情節置入”模式,在《奮鬥》與《非誠勿擾》中都有較為純熟且有技巧的設置。那麼,觀眾的反饋如何?到底買不買賬呢?雖然筆者手頭沒有得到較為具體、量化的效果數據,但是根據相關社會輿論與媒體報道,以下幾點假說,頗有成立的可能——
其一,置入式廣告,將越來越廣泛地被影視劇觀眾所熟知,並將會成為影視劇生產中的常態。其二,相對於置入的具體產品內容,目前觀眾更感興趣的還是置入廣告本身,甚至熱衷於在觀看時“算算究竟有幾個廣告”。其三,觀眾不會單純地因為置入廣告與否,來判斷影視產品的優劣,影視生產依然“內容為王”。其四,置入的廣告與劇情越融合、與主角越貼近,獲得的觀眾好感越高;但這一好感並不會直接體現在購買行為上。其五,由於數據難以統計,不同媒體對置入廣告效益的報道可能完全不同,比如《非誠勿擾》在被說成“初現成效”的同時,也被說成“收效微”。其六,在與置入式廣告相關的媒體評論、影視批評文章中,整體的反饋基調是“中性偏負麵”,道德分析多過產業分析。但是,這種話題的集中反饋,又令影視劇中的置入式廣告進一步廣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