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寫在前麵(3 / 3)

綜上,電視“智慧的時代”所需要的“創意文本”,也就是筆者將在這本專書中與您傳達、交流的。

四、查漏補缺:從學校到一線

在上一小節中,筆者提到:電視的“智慧的時代”中,“創意文本”是最需要的,同時,又是最缺乏的。

它的需要來自“激烈的競爭”。

中國的媒體,特別是電視媒體一方麵麵臨著國內與國際、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日趨白熱化的競爭,另一方麵由於傳媒資訊的革命與泛濫所造成的電視觀眾心理的複雜化與多樣化,“十字路口上”(資深電視人夏駿語)的中國電視機構的競爭與憂患意識愈加濃鬱,業者為了圖生存,唯有絞盡腦汁,努力興革,不斷推出新的、有方向性且可實行的“創意文本”,出奇製勝,才有可能占有一席之地。

在英文中,“需要”與“缺乏”都對應著同一個單詞“want”。被需要的,往往總是缺乏的。那麼,“創意文本”的缺乏來自哪裏呢?

一言以蔽之,來自“學校的課堂”與“一線的工作間”。

(一)“學校的課堂”

在當前的中國大專院校中,由於電視媒體的強勢影響,導致了與電視相關的專業學科都成為顯學,除了傳統的新聞院係,包括政法大學、財經大學、林業大學、農業大學、工業大學、體育大學等等在內的大批院校都開設了電視相關專業。但是,就算是開設了此類課程,由於對電視策劃過程的不熟悉(隻能談營銷理論、策略規劃等空泛性內容,沒有親身參與的案例支撐)、對電視寫作媒介特性的漠視(不了解其“為看而寫”的“非獨立性”特征,以一般的寫作原理進行南轅北轍、方枘圓鑿的生硬授課)——於是乎,那些在名為“電視策劃”“電視寫作”的課程中拿到高分的學生,在校表現優異,但卻沒有真正的策劃能力與寫作能力,出了校門,注定坐冷板凳;而學校成績平平,但具備優秀策劃、寫作能力者,很快就會在電視媒體中出人頭地,功成名就,這是典型“學校的第一名,往往不是社會的第一名”的表現。

(二)“一線的工作間”

誠然,在我們的電視實踐當中,大大小小、內部的外部的策劃活動似乎每天都在進行,各類型節目、各工序要求的電視寫作工作也幾乎在每時每刻進行當中,似乎電視策劃與寫作活動,創意的文本與文本的創意很豐富、很成熟——但其實,許多最重要的問題就出現在經常性的事務中。往往是因為這一“經常性”,導致了習以為常、習慣成自然,而哪怕發現了些許問題,也會因為沒有空當、沒有閑暇而聽之任之。

而且,就算是要彌補、要培訓,由於在中國整個新聞傳播行業中,學界與業界“兩層皮”現象向來嚴重,特別又是麵對電視寫作與策劃這種實際操作性強、更新頻次高的內容,良好的培訓教材與師資的稀缺就顯得較為明顯;而電視同行之間,由於可以理解的原因,容易把策劃、寫作方麵的技巧與心得視若珍寶、不願公之於世,因此電視一線的“創意寫作”工作隻好如瞎子摸象般,暗中摸索。到底想得對不對,寫得好不好,真的隻有天曉得了。

在電視業中,“缺什麼,就要補什麼”——這一句大白話,就是本書全部意義也好、價值也罷的所在。

五、本書框架:“三結合”與“兩種體例”

筆者試圖通過結合親身或非親身參與的媒介案例(包括各級、各類電視機構的策劃工作以及不同類型、不同要求的電視撰稿活動),結合相關的傳播理論、媒介研究以及前沿資訊(也就是說,並不僅僅“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並結合之前國內外電視策劃、電視寫作專書、論文中那些較有價值的原理、策略、技巧,進行一種本身即體現“創意文本”的、“三結合”的電視媒體專書創作。

此外,在這一“三結合”為宗旨的創作過程中,具體到上編之電視策劃以及下編之電視寫作部分的內容,除了一些必要的原理性論述之外,筆者將分別以兩種不同的體例對之進行論述、分析。

在電視策劃部分,即本書的前五講內容中,筆者主要采用的是一種“流程化”的分析體例,即按照電視策劃工作的步驟、流程,從界定問題、收集資料、觀眾調查、情報整理、創意思考、達成方案、實施方案及反饋等多個細分步驟擇要進行論述。

在電視寫作部分,即本書的後五講內容中,筆者基本上采用的是一種“類型化”分析體例,將對最常規的電視新聞稿、電視片解說詞寫作以及演播室台本、主持人串聯詞、電視節目流程單、采訪問題單、電視策劃案乃至電視包裝與推廣等領域的寫作進行分類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