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組織創造社(1 / 3)

在六鋪土席大的小房子裏,一群熱愛文學的年輕人熱烈地討論著。一個極有影響的新文學社團誕生了。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揭開了新文學運動的序幕。

這是一場具有偉大曆史意義的文學運動。

它宣告了中國古典文學的終結。

新文學運動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它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幾千年來的封建文學,在中國大地狂飆突起。與此相適應,在思想文化的廣闊領域,民主和科學的精神日益深入人心,封建思想、舊文化、舊道德遭到了猛烈的攻擊。以魯迅的《狂人日記》為標誌,新文學正式誕生了。

鬱達夫深受新文學運動的影響。他如饑似渴地閱讀新書報。《新青年》等刊物宣傳的民主和科學的精神,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在他的心靈上激起了強烈的共鳴。他躍躍欲試,也想投入新文學的洪流。

早在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讀書時,達夫就與郭沫若結為誌同道合的朋友。兩人同氣相求,同聲唱和,暢談文學,指點江山。由於年齡相近,生活相似,素養基本相同,他們之間的友誼遠遠超出一般留學生之上。1915年,兩人在東京分別。達夫去了名古屋,後來又回到東京,郭沫若則先後去了岡山和福岡。空間的分隔並沒有割斷兩人的聯係。他們經常通信,交流各自的創作情況。新文學運動爆發後,他們更常常談論國內的新文壇。漸漸地,他們都感到很有必要成立一個新文學社團,出一種純粹的文學雜誌。但隻有兩人的力量顯然是不行的。他們分頭再聯係別人,很快又聯係上了昔日東京一高預科的同學張資平,以及成仿吾、田漢等人。

1920年春天,在鬱達夫寄宿的不忍池畔“池之端”二樓寓所,召開了一次會議。與會者除了達夫外,還有東京帝國大學地質科的張資平、造兵科的成仿吾。郭沫若因路遠未能參加。而應該出席會議的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的田壽昌(田漢)卻遲遲未露麵。到會的三人邊吃橘子,邊熱烈地討論籌辦新文學社團的事宜。

此後,他們相繼又開了幾次會。成員擴大到京都的鄭伯奇、穆木天、張鳳舉、徐祖正等人。他們具體商量了組社和出版雜誌的問題。還推派田壽昌回國聯係雜誌的出版處。

1921年1月,文學研究會在北京成立。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新文學社團。消息傳到日本,給鬱達夫、郭沫若等人以很大刺激。

在這以前,郭沫若一直在福岡以通信的方式參加朋友們的討論。現在,他意識到應該加快步伐了。

正好,這時成仿吾接到上海泰東圖書局請他擔任編輯部文學主任的邀請書。達夫聽到消息,非常高興,以為這樣出版雜誌就沒有問題了,因此力促仿吾成行。郭沫若聞訊從福岡趕到門司,決定暫時休學,與仿吾一同回上海。

郭沫若和成仿吾住在上海馬霍路德福裏的泰東圖書局編輯所。不料,短短幾天,事情發生了變化。成仿吾的位子已被別人捷足先登占據了,書局已組建了編輯班子。書局經理趙南公是個唯利是圖、隻顧賺錢的商人,他看到沫若和仿吾還有利用價值,便好言將他們留了下來。但卻遲遲不發聘書,也不定什麼職位和薪水。過了十幾天,仿吾憤而離去,回到長沙,在一家兵工廠找到了工作。郭沫若為了完成出一種純文學雜誌的使命,獨力支撐著,多次與趙南公交涉。最後,書局總算同意了。

郭沫若鬆了一口氣,覺得總算不虛此行。不過,雜誌該用什麼名字,什麼時間出版,是定期還是不定期,稿源如何,等等,這些問題郭沫若一時拿不定主意。他決定重回日本,與朋友們好好商量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