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兩大憾事(2 / 2)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李世民的另一個兒子齊王李佑搶先在齊州叛亂;夏4月,太子李承乾、漢王李元昌、吏部尚書侯君集等又勾結謀反,事情敗露後,太手李承乾被廢。不久,魏王李泰也因陰險毒辣,總是伺機篡位而被罷黜。最後,唐太宗立了為人寬厚的晉王李治做太子。原太子李承乾被廢,寵兒李泰被黜(chu),讓唐太宗的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擊。也反映了唐太宗處理父子關係、協調王位繼承的能力還是有所欠缺的。

唐太宗一生一直為沒有拿下高句麗國而鬱鬱寡歡。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使唐朝的疆域極為寬廣,高句麗不向太宗稱臣,這對稱雄四方的唐太宗而言,心中總是不快。隋朝楊堅、楊廣父子前後四次派大軍壓境攻打高句麗,都勞而無功,這使唐太宗對討伐高句麗有所顧忌。早在魏征生前,唐太宗就想遠征高句麗、一統天下,擴大自己的疆土,但是都被魏征一次次地勸阻。魏征死後,唐太宗少了一個能夠左右自己的人,所以到了晚年,雖然多數臣僚反對他征討高句麗,但是他仍然力排眾議,連續征發大軍討伐高句麗。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高句麗的大將莫離支率兵攻打新羅,唐太宗派人到平壤,請高句麗王罷兵,高句麗王召回莫離支,使臣宣讀了唐太宗的詔諭。但莫離支不受詔,這促使唐太宗下決心征討高句麗,命令唐軍和新羅、百濟、契丹、奚等少數民族的軍隊分路出擊高句麗。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春,唐太宗親自帶兵征討高句麗。但是高句麗國所處的緯度較高,唐太宗到達高句麗時已經是冬天了。從西伯利亞吹來的一股股寒流使氣溫驟降,河流開始封凍,農作物也都凍死了。唐軍的草糧告乏,隻好撤軍。歸途中又遇暴風雪,兵卒馬匹多有凍死。

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2月,唐大宗決定再征高句麗,他派李勣等人率兵一千多人海陸並進襲擊高句麗。當時高句麗國內恰逢大旱,兵力和糧草補充不足,所以唐太宗就取得了戰鬥的勝利。

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年底,高句麗王派兒子到長安請罪,唐太宗接受了。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春,唐太宗對高句麗國王的謝罪並不滿意,又派大軍三萬從山東萊州乘戰艦渡海攻打高句麗。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6月,唐太宗和大臣們商議在次年春舉兵三十多萬,準備一舉攻滅高句麗,於是命令相對比較富庶的劍南道(今四川成都一帶)政樹造軍艦,沿長江東下轉道到萊州。

公元648年秋,巴蜀一帶的山民因為被催逼造戰艦而負擔過重,終於起來造反,唐朝用兩萬多的兵力前去鎮壓,征討高句麗的計劃一度擱淺。

此時的唐太宗因為前幾年出兵遼東,長途跋涉,備受辛苦,又因為近來的國內暴亂操心過度、競然一病不起。他征服高句麗的願望再也不可能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