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兩大憾事(1 / 2)

晚年之痛

唐太宗主政的“貞觀之治”以民富兵強、清明康寧彪炳(bing)史冊,雖然他以文治武功、嚴於自律、胸懷寬闊的非凡氣度名垂青史,但是,他畢竟是人不是神,也不可能事事順心,萬事如意。到了晚年,他一直被皇位的繼承和征討高句麗國這兩件事情所困擾。這也是他平生最大的憾事。

貞觀後期,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出現了李承乾、李泰和李治的矛盾鬥爭,釀成李承乾的謀反案件,侯君集等一些重臣貴戚也被牽扯進去了。

李承乾是唐太宗的嫡長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生於長安承乾殿,因以得名。武德九年(公元626年)10月,唐太宗以“立嫡為長”的封建世襲原則,即立八歲的李承乾為皇太子。李承乾先天跛腳,但卻以聰明、敏慧獲得唐太宗的喜愛。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7月,唐太宗選擇德高望重的李綱為太子太師,嚴格教導李承乾。李承乾學習勤奮刻苦,讓唐太宗十分滿意。為了進一步培養承乾的實際辦事能力,唐太宗專門頒布《令皇太子承乾聽訟詔》,一些朝務“令承乾決斷”。李承乾在處理朝政時,還能“頗識大體”。

然而,李承乾逐漸長大後,日益染上奢侈、漫遊的紈絝惡習;並且沉溺於聲色犬馬,驕奢淫逸,在內宮常胡作非為。唐太宗命令眾多耿直的大臣加以勸導,但收效甚微,這使唐太宗非常氣惱,卻並未完全喪失對他的希望,又選中當時名儒孔穎達為太子右庶子,以匡其過。孔穎達“每犯顏進諫”,麵折李承乾,可李承乾依然無動於衷,習性如故。

唐太宗無奈,隻得另覓名師,於貞觀十二年任命著名的諍臣張玄素為太子右庶子。太子李承乾一次又一次辜負了太宗的殷切期望,隨之父子之間的骨肉親情也日趨疏遠,導致唐太宗對他開始厭惡了。

而李承乾的異母弟弟魏王李泰卻以好學深得唐太宗的歡心,處事上給了李泰不少優待。唐太宗甚至同意李泰在王府中大開館舍招攬當世名流,魏王府門庭若市,每個月的開支供給甚至超過了太子府。李泰被封為相州都督,卻並不赴任,仍留居京城,為了往來方便,唐太宗讓李泰移居皇宮大內的武德殿,還特令魏王府設置文學館。唐太宗之所以這麼做,無非是為了逐漸地樹立李泰的威信,為更立太子做鋪墊。這自然招來了太子李承乾的嫉恨,他和魏王李泰的關係也是每況愈下。

可悲的前途使他心灰意冷,精神萎靡,於是更加自暴自棄,沉湎酒色,搞出許多惡作劇自以為樂。唐太宗又對太子沒有什麼作為很不滿意,經常訓斥他。太子李承乾懷恨在心,痛恨父親的厚此薄彼,竟連續幾個月稱病不去朝見唐太宗。李承乾在自暴自棄的同時,並不善罷甘休,為了維護皇太子之位,他與其黨羽密謀對策,製定了暗殺與政變兩個應變策略。第一步,派出刺客暗殺魏王李泰,企圖除掉繼承皇位的競爭對手,誰知此計沒有成功;所以,隻有選擇發動宮廷政變,逼迫唐太宗退位,用武力奪取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