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東羅馬帝國的滅亡,西方變得支離破碎。到了隋朝時中國幾乎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了,而唐帝國尤其是貞觀時期的唐朝更是當時世界唯一的文明最為強盛的大一統帝國,首都長安是世界性的大都會,各地商民來往不斷,就像今天的美國紐約一樣。那時的唐帝國是世界各國仁人誌士心目中的“陽光地帶”,各國的傑才俊士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往唐帝國跑。來自世界各國的外交使節紛紛讚歎唐朝的盛世,中國高度發展的文化,使來到中國的各國人民,大多數以成中國人為榮(這使人想起今日美國的綠卡)。不僅首都長安,全國各地都有來自國外的“僑民”在當地定居,尤其是新興的商業城市,僅廣州一城的西洋僑民就有二十萬人以上。貞觀時期的唐王朝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完全開放的王朝,以至於各國各地的普通老百姓都可以來到唐朝一睹唐帝國的風采,唐朝政府還設立流所(和現在的使館差不多),開放邊境和關口。極盡吸收外來文化和物質文明。
公元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任命了第一次遣唐使,謀求與唐建立外交關係。次年11月,遣唐使抵達長安,受到了實行“華夷一家”政策的唐太宗親切接見。公元632年,遣唐使回國時,唐太宗考慮到日本路途遙遠,囑其今後不用每年朝貢,並派新州刺史高表仁回訪日本。
當年10月4日,高表仁隨遣唐使船隊經朝鮮半島到達日本難波津(今大阪)。日本朝廷得知唐使回訪的消息後非常重視,立即組織了一個盛大的歡迎團,率船三十二艘,懸彩旗,奏鼓樂,在江口歡迎。
公元647年,王玄策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出使天竺。不料此時統治天竺眾多諸侯小國的戒日王病逝,大將阿祖那趁亂篡位僭立,並實行殘酷的宗教迫害。阿祖那聽說大唐使節來到,竟派出千餘兵將伏擊唐使,將王玄策一行全部投入牢獄。
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冒險越獄,並在戒日王之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幫助下,逃出天竺北上至尼泊爾,借得尼泊爾騎兵七千及吐蕃騎兵一千二百名,再入天竺,與阿祖那的數萬大軍展開激戰,殺死敵軍數千、溺斃萬餘、俘虜一萬多人,又巧布“火牛陣”,一舉摧毀阿祖那親自統率的七萬戰象部隊,生檎阿祖那,使天竺諸國恢複了安定與和平。
著名的玄奘西行也發生在太宗年間,玄奘曆經千難萬險,孤身一人穿越茫茫沙漠,克服無數的困難,在印度四方遊曆,促進了中印之間的文化交流。他回國時帶回大量佛經,受到唐太宗的盛大接見。中印之間的交往進一步加強。
公元628年,伊斯蘭教神奇地傳入中國。穆斯林帝國穆罕默德的使者,遠涉重洋到盛唐都城長安,拜見大唐王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他們從阿拉伯沿印度海岸出發,乘船到了廣東。唐太宗認真地聽取了使者的講解,對穆斯林宗教思想表示了濃厚的興趣,並幫助他們在古長安建造了一所清真寺。公元629年被認為是穆斯林在廣州建墓的年代,據說該墓是穆罕默德首次派遣的來華使者之墓。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敘利亞人經波斯傳教到中國,公元638年在長安建寺。
太宗在位時期,中國宗主國的權力擴張到西藏和中亞今天的阿富汗一帶;阿拉伯、波斯和其他外國人大量湧進中國的商業城市;西亞各種宗教傳入中國。拜火教就在當時傳入,就是後來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的另一分支。
唐帝國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國移民外,還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僅日本的官派公費留學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幾百人。民間自費留學生則遠遠超過此數。這些日本留學生學成歸國後,在日本進行了第一次現代化運動——“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國化運動,上至典章製度,下至服飾風俗,全部仿效當時的貞觀王朝,使處於原始部落狀態的日本民族在很短的時期內便大有改觀。
所有的這些外交活動都在一定意義上促進了唐朝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並為中國文化向世界各國傳播開辟了道路。中國和外國在農業、鑄造業、航海方麵的交流大多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唐朝威震全球、享譽世界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所以說唐太宗開啟了“大唐盛世”一點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