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西藏地區首領鬆讚幹布派遣他的大相(職同宰相)祿東讚送上黃金五千兩,珠寶數百件到長安聘婚,唐太宗答應將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給鬆讚幹布。相傳唐太宗在答應之前曾經“五難婚使”。五件難事之一就是要使者認出百匹母馬與百匹駒馬的母子關係。這意味深長的難題含義婚使心領神會,即漢藏兩族通過公主出嫁要建立永久的母子親情。據說祿東讚運用吐蕃人豐富的牧畜經驗,將母馬和駒馬分別圈起來,並暫時斷絕駒馬的飲水和草料,過了一兩天之後,把母馬與駒馬同時放出馬廄,頓時出現了母覓子,子尋母,母子偎倚一起的動人景象。祿東讚就這樣一一解決了五個難題,唐太宗十分高興,允許他立即迎娶文成公主入藏。
唐太宗對文成公主出嫁西藏之事十分重視,不僅為她準備了很多妝奩,其中包括詩文、經史、農事、醫藥、天文、曆法等書籍,還有穀物、蔬菜、果木種子以及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除此之外,還帶去了各種技術工匠和一支宮廷樂隊。當時唐朝盛行佛教,文成公主是一虔誠佛教信仰者,所以還帶去了一尊佛像。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藏。鬆讚幹布率領侍從和衛隊從拉薩前往柏海(今青海的鄂陵湖和劄陵湖區域)等待,然後再到河源(今青海興海縣一帶)迎接。鬆讚幹布拜見李道宗,恭謹地奉行子侄之禮,不斷歎服大國服飾禮儀之美,俯仰之間均表現出一種愧沮之色。鬆讚幹布與公主回到拉薩之後,舉行了盛大婚禮。鬆讚千布對自己能娶文成公主為妻十分高興,他說:“我的父祖輩沒有一個人能和上國通婚,我能娶大唐公主為妻,深感榮幸,當為公主築一城以誇示後代。”在公主到達西藏之後,命人仿照唐朝建築模式修造一座宮殿式的建築給她住,真可謂是“金屋藏嬌”。
文成公主入藏之後,把唐朝的優秀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入了西藏,和鬆讚幹布同心協力發展吐蕃的經濟和文化。當時藏族沒有文字,記事用繩子打結或以木刻劃記號來表示。在文成公主的主張下,鬆讚幹布派人進行專門研究,創造了30個藏文字母和拚音造句文法,結束了藏人無文字的曆史,從此漢文書籍可以譯成藏文,對藏族文化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西藏過去無完整的曆法,以麥收的季節(約為夏曆3月)作為一年的開始。文成公主入藏後推行夏曆製,大大便利了藏族曆史文化的紀年和著錄。文成公主帶去的宮廷樂隊,豐富和繁榮了藏族的民間音樂、提高了藏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她帶去的許多工匠使藏人深得其利,從此藏民掌握了漢族的先進工藝技術,推廣了漢族的農業生產工具,大大發展了藏族的農業生產力。文成公主帶去的各種植物種子,也在西藏土地上生根、開花、結實,改變了藏民的食品結構,豐富了藏民的食物品種。文成公主信佛,鬆讚幹布在她的影響下,大力提倡佛教,還特地在拉薩修了大昭寺,這對西藏人的精神生活影響之大,的確難以估量。在文成公主的倡導下,鬆讚幹布不斷派人到長安留學,學習漢族優秀的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還聘請漢人到西藏掌握文書,傳授知識。此後唐朝又不斷送去蠶種,幫助發展養蠶事業。送去酒曲,派人幫助發展釀酒事業。還有碾磨、造紙、造墨等等,也派專人傳授。文成公主本人還親自傳授了刺繡、紡織的技術。鬆讚幹布本人對文成公主可以說是言聽計從。在她入藏之前,藏人喜歡用一種礦物赫石的色彩塗麵,公主討厭這種化妝品,使人麵目可憎,鬆讚千布馬上下令全國禁止使用赭石塗麵。公主喜穿漢族輕質的紈綺服裝,鬆讚幹布也就脫掉傳統的藏民皮褥氈襲,身著絲綢服飾,真是做到了婦唱夫隨啊!
文成公主入藏,對加強漢族和藏族的往來,發展藏族的經濟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藏族人民至今在布達拉宮裏還安置了文成公主和鬆讚幹布的塑像,還保留了二人結婚時的洞房遺址,西藏民間還廣泛流傳歌頌文成公主的民歌,歌頌她給藏族經濟文化的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周邊民族敬服唐太宗的威名,都稱呼他為天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