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改革管理(2 / 2)

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侍禦史馬周向太宗上疏說:“治理天下要把百姓看做根本。想讓百姓安居樂業,關鍵在於任用合適的刺史和縣令。假若每州能有一個好的刺史,那全州都能得到好處。如果天下各州刺史都能使陛下稱心如意,那麼全天下的老百姓也就能過上好日子了。自古以來,郡守、縣令很多,不可能每個都是賢人,所以要精心選拔那些賢良有德的人來擔任;如果朝廷打算提拔某人來做大將、丞相,一定要先讓他們試做地方官;或者直接從郡守中挑選人才擔任丞相、司徒及太尉的人選。老百姓能否過上好日子,全看刺史、縣令是否稱職。現在皇上隻重視對京城官員的選用,輕視對地方官員的任用,對邊遠地方的官吏任用就更不認真,那裏的老百姓至今尚未安居樂業,大概就是由於這個原因。”

唐太宗看了馬周的奏折後,對侍臣說:“各州郡守、刺史的人選,由我親自選拔;縣令的人選,請在京任職的五品以上官員各自推舉一人,以備選用。”

唐太宗接受馬周的意見,謹慎選擇地方官吏,在地方上廣用有才能的人,為地方上的百姓辦了不少實事,也使唐朝的統治更加穩固。由於馬周功績卓著,圓滿地完成了很多唐太宗交給他的任務,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他被提升為中書令,兼作太子左庶子,不久又任禮部尚書,深受唐太宗重用和喜愛。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贈給馬周一幅題詞:“鸞鳳淩雲,必資羽翼。股肱(gong)之寄,誠在忠良。”對馬周的輔佐和忠良深表讚揚。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在陝西省渭南縣官路村南邊,修建了一座馬周廟,供後人憑吊。

唐太宗在善於治吏的同時,也善於治兵。唐朝時期,中央政府擁有大量的軍隊,而且訓練有素,戰鬥力極強,為開拓唐朝廣大的疆域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此強勁有力的軍隊的組建,與唐太宗李世民積極推行的“府兵”製度緊密相關。

這些士兵們全部都是農民出身,平時為農民,戰時為將士,國家不用給他們軍餉,他們也不用去服兵役,這樣既不耽誤農業生產,也壯大了國家的軍事儲備力量,可以說是個“雙贏”的策略。唐太宗常常身先士卒,和府兵們共同比武習戰,對激勵軍心、鼓勵萬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唐朝借助這一強大的軍事力量,拓展了自己的疆土。

雖然重視軍隊建設,但是唐太宗並不自恃武力強大而隨便出兵,他對“武力”也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他認為,“武力”是一個“雙刃劍”。如果過分崇尚武力,頻頻發動戰爭,百姓生活就會困苦;國家雖然安寧富裕,但是忘記了戰備,如果受到意想不到的入侵,就會手足無措,甚至會國破家亡。

因此,武力不能經常使用,但也不可全部廢除,所以,農閑時應該講習武藝,保證國家常備軍隊的建設,這樣才會有備無患。